重慶高校教授破解「沙變土」關鍵! 讓萬畝沙漠變良田

▲▼沙漠開花(Desierto florido)。(圖/翻攝自維基百科)

▲沙漠開花。(示意圖/翻攝自維基百科)

實習記者陳嬿如/綜合報導

過去在內蒙古烏蘭布和沙漠中生存的居民總看著年輕人們不斷出走打工,想盡辦法逃離沙漠。不過現在有望改變長期以來「沙進人退」的局面了,從去年開始,重慶交通大學易志堅教授竟捎來了好消息,他展示了「沙變土」的過程和原理,將「萬向結合約束」加入沙中並添水攪拌混合,生成了能夠保水、類似土壤的物質。

▲▼烏蘭布和沙漠治理。(圖/翻攝自WUWU秀 youtube)

▲烏蘭布和沙漠治理。(示意圖/翻攝自WUWU秀 youtube/下同)

56歲的薛飛斌一直生活在沙漠中,他有兩個願望,作為一個父親,「想將孩子送到沒有沙漠的城市中過更好的日子」;作為一位農民,「想在自家門口種植莊穗」。事實上,「沙進人退」仍是廣大沙漠的普遍現象,重慶交大副校長易志堅教授說,在一般人的觀念中,沙漠就是缺水造成的,但這其實只是原因之一,另外還因沙子不能涵養水份、保持肥沃度等有關。

▲▼烏蘭布和沙漠治理。(圖/翻攝自WUWU秀 youtube)

經過一年的試驗,易志堅和他的團隊目前在距離黃河5公里外的烏蘭布和沙漠東原開闢了上萬畝試驗基地,基地裡展示良好的牧草和西瓜、玉米、高粱、向日葵等農作物,引起了附近村民的極大興趣。其中春播的3000多畝作物大部分已經長過膝,有望改變長期以來的「沙進人退」局面。易志堅表示,如果在力學和生態學之間找出相互結合的關鍵,讓沙子也具備土壤的屬性,那麼就能使沙子變成土壤。

▲▼烏蘭布和沙漠治理。(圖/取自WUWU秀 youtube)

易志堅回想起去年初到沙漠開闢了25畝沙地進行試驗,當時周圍望不見邊際的沙漠寸草不生,「會移動的」新月沙丘高低起伏,相較起其他沙漠地區更考驗技術適應性。他蹲下身扯斷一株植物說,「現在是莫名其妙地亂長許多植物,像是馬齒莧怎麼也清理不完」,陸續出現生物的多樣性、競爭關係,「土壤化」的沙層還結出了藻類結皮,並吸引來了大量蝴蝶、螞蟻、老鼠、青蛙和蟾蜍等動物,偶爾還有狐狸和獾等光顧。

易志堅簡單地解釋,「萬向結合約束」從植物中萃取而來,可以當成是一種黏合劑,讓土壤能夠自我修復和自我調節,改變沙子的力學屬性,使沙子具備土壤的某些生態屬性,便是其技術的核心和關鍵。其中自我修復性質是指土壤加水後變成泥漿的流變狀態,而自我調節性質則指土壤可以變形,「像大地一樣擁抱植物根莖」。

博恩集團董事長熊新翔認為,未來15到20年,產業發展加上一帶一路,會比互聯網結合電商有著更大的機會,這是由人民的所需求決定的。虛擬經濟已經做得太大了,總要回歸實體經濟,作為注重價值投資的投資人,絕對要先在這個風口布局。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ETtoday著作權聲明 ]

相關新聞

讀者迴響

熱門新聞

最夯影音

更多

熱門快報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