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電腦,求職,示意圖,AI。(圖/取自免費圖庫pexels)
記者吳立言/綜合報導
隨著生成式AI技術逐漸進入企業管理層級,如何提升會議效率、避免「濫用會議」現象,成為組織改革的重要課題。多項國際研究指出,過度開會對企業造成的財務損失與員工疲憊問題已日益嚴重,而一系列AI工具正成為企業改變會議文化的救星。
據國際職場研究平台統計,企業員工每月平均投入31小時參與會議,其中高達一半被視為低效或不必要。高階主管更嚴重,每週多達23小時困在各種會議中,導致決策速度減緩、專注力下降,最終每年恐為全球企業帶來數百億美元的隱性成本。
更有高達71%的員工認為會議「浪費時間」,逾半數在會中心不在焉或處理其他事務,讓會議成效大打折扣。針對多代際組織(如Z世代與X世代共存)的公司而言,若無妥善管理發言比例,更可能因「聲音主導效應」而壓抑創新,每年損失更上看2590億美元。
為改善上述問題,許多企業已導入AI協作工具,以減少會議時間、提升溝通品質。像是Otter.ai、Fireflies等工具具備自動轉錄與摘要功能,可節省會後整理時間,MeetGeek更號稱能協助企業「減少多達50%「的不必要會議。此外,Otter.ai於2025年推出的Otter Meeting Agent,還可即時偵測議程偏離,透過語音互動提醒參與者,有效強化效率與控制會議長度。
產業顧問也指出,雖然AI工具能有效提升會議效益,但如果企業未建立清晰的議程與目標,濫開會問題仍難以根本解決。為了減少不必要的會議,企業應採取以下策略:
會議前檢核機制:使用AI工具審核議程與與會名單,確保每場會議都具有明確目的與必要性。
會中數據監控:追蹤會議中的發言比例,避免單方面主導,並即時標註行動項目,確保討論聚焦。
會後任務整合:即時將會議成果整理並同步至如Notion等任務管理平台,避免重複會議與時間浪費。
長期文化改善:定期檢視會議數量與品質,設立KPI追蹤會議效能,逐步優化會議文化。
通過這些策略的實施,AI工具不僅可以提升會議效率,更能幫助企業從根本改善會議文化,減少不必要的會議時間,進而提升整體生產力。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