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高溫加劇!台大研究:熱危害恐致腎損傷 注意3大警示症狀

記者洪巧藍/台北報導

全球暖化影響下,台灣近來夏天炎熱程度加劇,對健康影響層面恐比想像更廣!台大公衛學院今(23)日發表最新研究結果,熱危害可能導致腎臟傷害,增加慢性腎臟疾病風險!提醒戶外工作、年長者等風險族群要多預防,且在炎熱天氣時出現3大前驅症狀應該有所警覺。

▲▼台大公衛學院環境與職業健康科學研究所楊孝友教授說明,炎熱氣候可能造成慢性腎臟病危險性增加。(圖/記者洪巧藍攝)

▲台大公衛學院環境與職業健康科學研究所楊孝友教授說明,炎熱氣候可能造成慢性腎臟病危險性增加。(圖/記者洪巧藍攝)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台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環境與職業健康科學研究所教授楊孝友研究團隊發現,炎熱氣候可能造成農民、中年糖尿病患者慢性腎臟病危險性增加。

其中一項研究是透過彰化整合篩檢資料分析一般民眾與常在戶外工作農民,檢查資料後發現,農民非因高血壓、糖尿病造成的非傳統原因慢性腎臟病危險性比一般民眾高出5成,且有1/5的農民有慢性脫水現象。

除了農民是高危險群,醫護人員其實也有相關風險!楊孝友指出,新冠疫情期間各國開設篩檢站,醫護人員必須穿著防護衣在戶外工作,炎熱氣候也造成新興職業傷害。研究團隊在北市劍潭集中檢疫所招募篩檢站醫護人員,於2021年9月至10月時進行監測,當時環境溫度為29.3±2.3℃,環境熱指數為35.0±3.8℃,護理師成員的個人熱壓力指數高達47至48度。

在這樣高度熱壓力下,觀察到穿著防護衣的醫護人員會有核心體溫顯著上升(P < 0.001),工作後腎功能顯著下降(P < 0.001)。其中更有23%護理師出現急性腎損傷事件,11%護理師出現蛋白尿等急性腎臟傷害現象。

為何熱會造成腎臟傷害?楊孝友說明,這牽涉到熱危害機轉,當腦部感受到溫度上升,身體調適方式為把血液流到皮膚,內臟器官血量因此減少,平常腎臟血液約占20%,但熱壓力之下只剩下5%,血流量不足的情況造成發炎反應、缺血,這也造成身體上的傷害。

▲▼台大公衛公布研究新發現記者會,公衛學院院長鄭守夏(右)主持,環境與職業健康科學研究所楊孝友教授(中)主講,台大醫院新竹台大分院主治醫師張哲瑞(左)與談。(圖/記者洪巧藍攝)

▲台大公衛公布研究新發現記者會,公衛學院院長鄭守夏(右)主持,環境與職業健康科學研究所楊孝友教授(中)主講,台大醫院新竹台大分院主治醫師張哲瑞(左)與談。(圖/記者洪巧藍攝)

楊孝友也提到,一般人熱傷害會想到中暑,但是在熱危害症狀之前,會有前驅步驟,出現頭痛、頭暈、想吐等症狀。分析原因,腦內的血流量減少,血液不足時就會出現頭暈;腹部血流量不足,也會出現肚子痛、想吐,所以當出現這些症狀,可能要思考是否有熱傷害的前兆,應該進行水分補充與休息。

楊孝友指出,家中有些長輩可能擔心喝水容易上廁所,建議可以透過仙草類的食品,不用喝太多水也可以達到水份補充;至於檢疫所醫護人員也因為穿著防護衣避免上廁所而減少飲水,當時他們參考新加坡軍隊訓練作法,準備冰沙機讓他們使用,當冰沙吃進身體,可以用少量的冰快速將核心體溫降下來,另提醒,補充水分千萬不要喝含糖飲料,恐使腎臟受傷更嚴重。

這些研究都提醒民眾於即將到來的夏季須注意熱危害的預防,針對戶外工作者,楊孝友指出,目前國內僅有鋼鐵業、磚窯場有相關規範,其實針對農民、營造業工地工作者,都應該注意勞工對環境的適應,尤其是新進勞工,第1天在大太陽下工作時間不要過長,可用一周的時間逐步調整熱暴露時間,提供勞工生理熱適應;也應定期腎臟檢查,以有效的健康管理。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ETtoday著作權聲明 ]

相關新聞

讀者迴響

熱門新聞

最夯影音

更多

熱門快報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