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兩會/陸GDP增速趨緩約5% 無跡象會拿出「政策火箭筒」

▲▼2023兩會,兩會,大陸兩會,諶貽琴,宣誓,國務院。(圖/記者蔡儀潔攝)

▲大陸2023全國兩會現場。(圖/記者蔡儀潔攝)

記者蔡儀潔/北京報導

大陸全國兩會即將登場,2023作為疫後首年,GDP增速達到「5%左右」目標,不過整體復甦仍疲軟,對於新一年目標,外界多認為與去年持平。兩岸財經學者向《東森新媒體ETtoday》表示,沒有跡象大陸會拿出「政策火箭筒」,釋出重大刺激措施,更多會側重營造友善營商環境,吸引投資重振信心。

▲▼北京市景,北京街道,三里屯,大陸經濟 。(圖/記者蔡儀潔攝)

▲▼北京市景,北京街道,三里屯,大陸經濟 。(圖/記者蔡儀潔攝)

大陸GDP增長趨緩

「要預測大陸新一年的經濟增速,可從三個角度出發」,光谷自貿研究院院長陳波教授分析道,第一是看地方兩會公佈的數值,預估會落在5%左右(按照以往的經驗,大概低於全國各省平均目標增速0.3-0.4%)。

實際上,大陸地方兩會的經濟增長目標,可被視為全國目標的風向球。據官方發佈數據,31個省份中有16個經濟成長目標低於2023年,態度趨於保守;數值落在4.5%至8%區間,其中直轄市天津4.5%最低,海南和西藏最高,均為8%。

陳波接著指出,第二從經濟學者角度來看,大陸去年全面走出疫情管控,按照正常經濟發展規律,應該逐漸回到「潛在增長率」軌道上,僅管其數值究竟為何仍存爭議,但保守估計也會在4.5%以上,因此若以4.5%為基準,2024的GDP增速設為5%較合理,這樣才能大致抵消2022年3%的低增速。

陳波分析,第三角度在於大陸經濟結構調整問題,譬如房地產收縮、出現技術性通貨緊縮(即消費者物價指數(CPI)為負數)等,不管是貨幣還是財政政策,其實還有很大空間,若採取較寬松政策,相信能帶動較大的經濟增長。

總體而言,外界多認為大陸2024年經濟成長目標可能與去年「5%左右」持平,或落在5%以下。其中,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預估為4.6%,世界銀行和彭博經濟研究均預測為4.5%;中國科學院預測科學研究中心則認為,增速可達5.3%左右,2024大陸經濟成長將呈現「前低後高」的態勢。

台大政治系教授左正東認為,GDP增速趨緩是所有經濟體均會面臨的問題,5%左右的預估合理,去年的疫後經濟政策仍在調整,包括營商環境等,相信新一年表現會更好,不過官方為增加可信度,提出的目標數值會較為保守。

▲▼大陸經濟,2024兩會,大陸GDP。(圖/記者蔡儀潔製)

2024經濟挑戰和解方

大陸國務院總理李強2月18日曾公開表示,要多做有利於提振信心和預期的事,以務實有力的行動來提振全社會的信心。由此可見,「信心問題」已成大陸官方當前挑戰和破解重點。

左正東指出,大陸如今面臨兩大經濟挑戰,第一為「金融」方面,首先房地產風暴連帶拖累股市,要看金融體制能否健康發展,並透過有效貸款支撐經濟增長;其次是調整政策環境,令更多外國資金投向薄弱的金融市場,「這是最大的挑戰。」

左正東接著指出,第二大挑戰為提振「市場需求」解決就業,外需層面要降低貿易障礙、開發新產品,這涉及在地緣政治風險中,如何減少歐美貿易限制與制裁影響;內需層面關鍵在於重塑市場信心,令企業更敢於投資。

談及2024經濟動能,陳波分析,首先是穩定房市,政府可透過放寬限購、購買原商品房再轉成經濟適用房等方式,消化市場剩餘房產供應,有效提高市場需求;其次是發展「新質生產力」和加大投資「新基建」,加強高科技創新,找到新動能,譬如新能源汽車、5G基站建設、6G開發佈局等;最後是化解地方債務,中央給予更多轉移支付等,解決隱形債務問題。

陳波總結道,相信上述三方面若都取得成效,經濟成長率達到5%不成問題。

至於大陸官方是否會釋出重大刺激措施。左正東指出,近期的大陸政治局會議並未嗅到端倪,加上過去曾採取的「大水漫灌」刺激措施,弊大於利的結果令外界多持負面態度,因此可見,應會延續去年整體經濟政策,從根本性問題入手,營造更友善的經營環境,吸引外商重新回來投資。

對台經濟影響待觀察

大陸經濟表現低迷,許多人認為台灣會因此受益,但左正東指出,情況還不明朗,台灣不一定能承接轉移的產業鏈。

左正東進一步闡述道,首先,兩岸經濟連帶多為單向,且台灣「五缺」(缺水、缺電、缺地、缺工、缺人才)問題仍未有根本改善;其次,台灣沒有跟其他周邊經濟體簽訂自由貿易協定,除美國外,出口並不具有優勢,因此台商更可能流向其他東南亞,甚至中南美非洲國家。

上海東亞研究所助理所長包承柯則提出,大陸經濟近兩年出現調整,分為疫後經濟重建和擺脫美國科技制裁,並通過刺激內需的增加來提升經濟的內在動力,當中主要為高科技創新領域和擴大基建投資。

包承柯表示,台商台企集中在電子產業,一方面可找到各自可發揮的領域,特別是汽車電子發展,實際上台商是有機會,關鍵就在於是否能找到更多合作者,「實際上台商的影響力還是蠻大的」;另一方面在基建部分,可聚焦大灣區、長三角規劃,尋找更多合作機會。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ETtoday著作權聲明 ]

相關新聞

讀者迴響

熱門新聞

最夯影音

更多

熱門快報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