叫你「不要想」什麼越容易想到!過度分析+自我批評=肯定會搞砸

▲美國跨欄女選手瓊斯。(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美國跨欄女選手洛洛.瓊斯(Lolo Jones)某次在比賽中冒出思考技巧的念頭,反而造成失誤。(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文/丹尼爾.高曼(Daniel Goleman)
摘自/時報出版《專注的力量:不再分心的自我鍛鍊,讓你掌握AI世代的卓越關鍵(全新修訂譯本)

洛洛.瓊斯(Lolo Jones)即將贏得女子一百公尺跨欄賽,接著就是邁向2008年北京奧運第一枚金牌的路上。帶頭領先的她,正以輕鬆的節奏跳過前方的跨欄——直到事情開始變得不對勁。

起初只是隱隱不對:她感覺迎面而來的跨欄來得太快了。當時瓊斯冒出這樣的念頭:「要確定技巧做到位⋯⋯要確定雙腿都快速踏出。」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由於這些想法,導致她努力過頭,雙腿稍稍收得太緊——接著,她就撞上了十個跨欄中的第九個。最後,瓊斯僅僅得到第七名,她含淚癱軟在跑道上。

當瓊斯在2012年倫敦奧運捲土重來時(最終她獲得一百公尺跨欄賽的第四名),她仍對當年失敗的那一刻歷歷在目。如果你去問神經學家,他們大概會一致地診斷出問題所在:當她開始想到技巧的細節,而不是將這份工作交給負責運動的神經迴路——那些將動作練習到臻於完美的神經迴路;瓊斯原本是仰賴由下而上的系統,轉而受到由上而下系統的干擾。

關於大腦的研究發現,冠軍運動員在比賽中開始思考運動技術時,就是肯定會搞砸的祕訣。假如頂尖足球員在帶球通過一排三角錐時,還要注意自己是用哪隻腳來控球的話,會犯下更多錯誤。如果棒球員面對來球揮棒時,還得去注意自己的球棒究竟是往上還是往下移動,也會發生一樣的事。

千錘百鍊的運動員們,在經過數以千計的練習時數之後,他們的運動皮質(motor cortex)已將那些動作深深刻在迴路中;這時愈不去管它,運動皮質的運作表現愈好。當前額葉皮質啟動,我們開始思考自己表現得如何、該做什麼時(更糟的是思考「不要」做什麼),大腦會將一些控制權交給那些知道如何思考與擔憂、卻不知該如何實際行動的迴路。不論百米賽、足球、棒球,這是放諸四海皆準的犯錯祕訣。

這就是為什麼明尼蘇達雙城棒球隊的巔峰表現指導員瑞克.艾伯曼(Rick Aberman)會告訴我:「當教練檢討比賽時只專注於下次『不要』做的事,這就是讓球員在心理壓力下失敗的原因。」

不只是運動方面如此。說到其他會因為過度分析和自我批評而妨礙順利進行的活動,其中一個例子就是做愛。一篇題為〈在壓力下試圖放鬆的諷刺性效果〉,則指出了另一個案例。

▲另一個例子就是做愛,過度分析和自我批評,反而妨礙順利進行的活動。(示意圖/視覺中國)

放鬆與做愛的最佳方式是順其自然地發生,千萬別試著強迫進行。副交感神經系統會在這些活動發生時起作用,其運作通常獨立於大腦的執行管理。大腦只負責「思考」這些事。

人們會去提起一些已決心不再提及的敏感議題,美國小說家愛倫坡(Edgar Allan Poe)將這種不幸的心理傾向稱為「悖理的惡魔」(the imp of the perverse)。哈佛大學心理學家丹尼爾.韋格納(Daniel Wegner)在一篇恰如其分地命名為〈如何在各種情況下思考、說出、做出最糟糕的事〉的論文中,解釋了引發此種心魔的認知機制。

韋格納發現,失誤程度會隨著我們分心、壓力或其他心理負擔的增多而加劇。在這些情況下,負責監控我們可能犯下的錯誤(例如提醒我們不要提及某議題)的認知控制(cognitive control)系統,反而會在無意中提高犯下該錯誤的可能性(例如提及某議題)。韋格納要求參與實驗的志願者試著「不要」想起某個特定的單字,而當他們在單字聯想任務中必須快速回應時,往往就會說出那個被禁止的單字。

超載的注意力會降低心理控制的能力。當我們的壓力到達巔峰時,會無法想起熟悉之人的名字,更別說是他們的生日、我們的周年紀念日與其他社交的重要資料。

另一個例子是肥胖症。研究人員發現,過去30年美國的肥胖症盛行,也剛好是電腦和高科技產品在人們的生活中呈現爆炸性成長的時期——因而懷疑這種相關性並非意外。

沉浸在數位產品等令人分心事物的生活,創造出一種幾乎是恆久性的認知超載(cognitiveoverload),而這種超載會耗盡我們的自我控制。

減肥的決心都算了吧。一旦迷失在數位世界裡,我們就是會不自覺地伸手去拿洋芋片。

由下而上產生的偏差

一項針對心理學家的調查,問他們是否擁有某種自己無法理解的「毛病」。

一個人說,20年來,他持續研究陰暗的天氣如何使一個人的整體生活都黯淡下來,除非你能覺察到陰暗的天氣影響了你的心情。然而,雖然他了解其中所有道理,陰暗的天氣仍讓他心情不好。

另一位則是持續寫文章闡述某些研究是如何被嚴重誤導。即使從未獲得相關研究者的關注,他還是停不下這股衝動。他對自己的行為感到困惑。

第三位說,雖然他研究過「男性的性過度知覺偏誤」(male sexual overperception bias)——將女性的友善誤解為「性趣」——但他自己仍陷於這種偏誤之中。

在我們度過每一天的同時,由下而上的神經迴路求知若渴地、安靜地、持續不斷地學習。這種隱性的學習永遠無須進入我們的覺知,儘管如此,它卻是我們人生的方向舵,無論好壞都不離不棄。

自動化的系統在大多時候都運作良好:我們知道發生了什麼事、要做什麼,在想其他事情的時候,仍能同時應付日常的各種外來需求。但這個系統也有弱點:我們的情感與行事動機,會在我們的注意力中造成偏差與偏誤,而我們通常不會注意到,且我們對自己的這種疏忽毫無自覺。

以社交焦慮症為例,一般而言,有焦慮症的人異常執著於任何稍有威脅性的事物;那些有社交焦慮的人,會強迫性地找出一絲絲被排斥的信號,例如某人臉上瞬間即逝的厭惡表情——反映了他們自認是社交失敗者的習慣性假設。大多數這類情緒互動都在覺察範圍之外進行,導致人們開始迴避那些可能導致焦慮的場合。

有一種巧妙的方法可用於治療這種由下而上的偏差行為,此方法幽微到令人渾然不覺他們的注意力模式正在重新接線(就像他們當初患上此症時,也渾然不知接線正在進行)。「認知偏誤矯正法」(cognitive bias modification,簡稱CBM)是一種無形的療法,過程是讓患有嚴重社交焦慮症的人觀看一批群眾的照片,同時,每當燈光出現閃光模式,就要按下一個按鈕,愈快愈好。

在帶有威脅性的照片(像是一些眉頭深鎖的臉孔)出現時,閃光絕不會出現。這種干預始終在他們的覺察範圍以外進行,然而,經過幾次療程後,由下而上的神經迴路,便從種模式中學會將注意力引導至不具威脅性的線索。雖然接受
CBM的人完全不知道自身的注意力模式正在微妙地重塑當中,但他們的社交焦慮會逐漸減少。

以上屬於此種神經迴路的良性運用之一。接著要說到廣告了。廣告是在擁擠的市場中擷取注意力的老派手法,至今依然有效——告訴人們有哪些嶄新的、更優質的、驚人的東西。但是,一個看似微不足道、致力於行銷方面的大腦研究的產業,已發展出以操縱人們潛意識為基礎的技巧。例如,其中一項研究發現,如果你向人們展示奢侈品或只是讓他們想到奢侈品,他們在下決定時就會變得更以自我為中心。

當我們購物時,是什麼讓我們決定伸手拿商品?以此為中心的研究,是潛意識選擇研究的最活躍領域之一。市場行銷人員想知道如何動員我們由下而上的大腦。

舉例來說,市場行銷的研究發現,當人們在螢幕上看到一杯飲料,並伴隨著快樂的臉孔迅速閃過,其速度快到無法被意識到——但由下而上的系統卻注意到了——此時,他們喝下的飲料量,就會比看到快速閃過的憤怒臉孔時還要多。

回顧這類研究得出的結論是,人們「幾乎無法察覺」這些微妙的行銷力量,儘管它們塑造了我們購物的方式。由下而上的覺察方式,使我們變成受潛意識左右的笨蛋。

如今人們的生活似乎由衝動所主宰,而且已到達令人擔憂的程度;透過由下而上的機制,洪水般的廣告掌控了我們,帶動我們今日對巨量商品的消費欲望,卻不管明天要怎麼繳帳單。對許多人而言,被衝動所支配,不僅造成過度開支、過度借款,更導致過度飲食以及其他上癮的習慣,從狂吃Twizzlers糖果,乃至於花上無數個小時緊盯這個或另一個數位螢幕。

▲▼時報出版《專注的力量:不再分心的自我鍛鍊,讓你掌握AI世代的卓越關鍵(全新修訂譯本)》。(圖/時報出版)

★本文摘自時報出版《專注的力量:不再分心的自我鍛鍊,讓你掌握AI世代的卓越關鍵(全新修訂譯本)》,作者丹尼爾.高曼(Daniel Goleman),哈佛心理學博士、國際暢銷作家。本書以高度競爭性的運動、教育、藝術、企業界等領域的豐富個案研究為佐證,說明這三種專注力缺一不可,是超凡與凡俗間難以跨越的界限。幸而,專注力是可以鍛鍊的,高曼稱為「聰明的練習」,書中列舉多種能提升專注力、強化心智的解決方案,例如正念冥想、組塊記憶、正面情緒等,皆有助於改善分心,帶來完美的表現。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ETtoday著作權聲明 ]

相關新聞

讀者迴響

熱門新聞

最夯影音

更多

熱門快報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