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過CQ文化智商嗎?」 張苡絃:國際觀還有更重要的

▲張苡絃希望大家了解文化智商,並且變成一個更好的人。(圖/張苡絃《人助旅行》授權提供)

記者謝孟儒/綜合報導

近日網路瘋傳一篇文章〈先別管國際觀了,你有聽過CQ文化智商嗎? 〉,作者張苡絃認為「台灣人是種族歧視者 (Taiwanese people are racists!) !而且還非常嚴重。」來看看她為什麼提出這樣的說法,能讓網友拼命轉貼分享。

張苡絃收集許多學者的說法,來定義文化智商(Cultural Intelligence ﹔CQ)是甚麼?它是「測量一個人在不同國家、不同民俗與不同組織文化中,能否有效運作的能力」、「文化智商是能夠跨越界限,在不同文化中茁壯發展的能力。」也就是和世界做朋友。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張苡絃認為歐美國家的種族歧視是有形的暴力,因此受到重視,但台灣人的種族歧視卻是「無形」,是種「隱形暴力」,還發現「對於種族歧視的不敏感,還有很多社會上的其他問題,還有台灣雖然經濟快速成長但遲遲無法進化成發展中國家的原因,都是因為台灣社會缺少『文化智商』的關係。」但即使是國際交流頻繁的大城市也一樣會有歧視的問題,「但是一個有高度CQ的國家,會建立一個能夠避免或懲罰外顯歧視的制度,並且願意正視歧視問題」。

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台灣人的國際觀一直是菁英式的觀點,「說標準美式英文 (如果說英式英文還會獲得莫名的崇拜),飛來飛去 (最好是穿西裝作商務艙) 」但現實是,大部分的人連和不同文化的人聊天、介紹自己的文化都沒有辦法,「我們一直是文化弱智」。

張苡絃提出了5點指出,是因為台灣人對生活的無感:

一、用錯誤的觀點與方式學習語言
「語言學習的最終目的是要「溝通」,但是大多數人學習語言都只是為了考卷上的分數。」因此就算學了20年的英文、就算學測滿級分,還是沒有辦法開口說英文,我們學的是「功利式英文。」

二、地理位置
台灣明明位在東南的中心樞紐,但「當我們講到國際化,通常指的就只是美國化,或更精確一點來說,只是好萊塢化+矽谷化。」我們明明有很多機會與東南亞國家交流,過20年,這些外配子女成熟了,取得較好的社經地位後,「台灣人準備好要超脫藍綠接受一個台越混血總統了嗎?」

三、失控的媒體
媒體沒有自己的觀點,全部都是從西方主流媒體剪輯過來的美帝思想、每天7.459 %的國際新聞裡,大部分都是老牌節目笑話一籮筐裡的奇人軼事大蒐集,台灣人的國際知識真的很貧乏。

四、不知道在教甚麼的教育
台灣人對於世界無感的重要原因是「考試導向的升學主義」與「生活經驗的缺乏」, 張苡絃說,「常常覺得,生長在台灣的七年級生,沒有精神分裂都算大幸。要我們當一個有用的人,卻老教我們只有在考卷上有用的無用之事。」

五、歷史帶給我們的自卑感所造成的歧視
因為自卑所以不斷討好我們認為比我們優秀的人,因為優越,所以不斷瞧不起那些我們覺得不夠好的人。台灣人交外國朋友的想像是:練英文、異地戀、導遊式交流,當然這些都只限於「白人」。

因此,張苡絃提出了2點說明,跟不同文化做朋友,之所以這麼重要的原因,

一、學會說故事的能力
走進當地生活裡,去看看世界各地的人是怎麼「過生活」,然後從中找到人性的共通點,說一個好故事。

二、 找到一個更好的對待與被對待的方式
只要有機會,能夠遇見來自不同文化的人,跟他們好好地說說話,了解他們,看到那些被善待的可能,出現在你面前,生命就開始有不同的選擇,你就可以看到故事的另一種可能,你就有力量去為自己改變。

最後,張苡絃希望,為了讓我們「成為一個更完整、更好的人,每個人都好好活著,好好的被對待著,這是城市裡很美的風景。」也提供給大家一個截然不同的國際觀點。

該篇文章出自張苡絃的部落格《人助旅行》。(《ETtoday 東森新聞雲》已獲授權使用)

▼張苡絃也在臉書分享許多自己的想法。(圖/翻攝自《人助旅行》臉書

►►►小編只PO最新的新聞,歡迎鎖定《ET即時》粉絲團!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ETtoday著作權聲明 ]

相關新聞

讀者迴響

熱門新聞

最夯影音

更多

熱門快報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