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研究院 相關新聞

中央研究院,簡稱中研院,為中華民國的國家學術研究機構,直接隸屬於總統府,為臺灣學術研究最高殿堂。其任務包括人文及科學研究,指導、聯絡及獎勵學術研究,培養高級學術研究人才,並兼有科學與人文之研究。現今院址位於臺北市南港舊庄,現任院長為廖俊智。

中央研究院所屬之研究員、副研究員與助研究員,其位階相當於大學教授、副教授與助理教授,臺灣的頂尖大學也經常藉由合聘與兼任的方式,聘請中央研究院研究員充實其師資陣容與指導研究生。中央研究院院士為中華民國學術界最高榮譽,許多院士是在中央研究院擔任專任研究員時當選,或是當選後兼任研究員或通信研究員,所以有相當比例的院士同時在院內擔任研究員。(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破解燒腦基因知識 台科大設計擬人化圖文敘事「學習好輕鬆」

遺傳性腦中風跟什麼基因有關?為了讓民眾瞭解生澀難懂的基因知識,台灣科技大學設計團隊,利用視覺設計與說故事的方式,透過輕鬆有趣的圖文敘事介紹,將困難的基因資訊用簡單明瞭的擬人方式傳達給大家,將科學變得輕鬆易懂,推廣精準健康的重要觀念。詳全文>>

烏克蘭母女感謝台灣「用很多愛歡迎我們」 在台灣有家的感覺

自從俄羅斯侵略烏克蘭以後,台灣的中研院就發起了「烏克蘭學人獎學金計畫」(Taiwan Scholarships for Ukrainian Students and Scholars)提供烏克蘭學生或學者來台灣繼續學業或者研究的計畫。其中一對母女大約在6周前抵達台灣,並且表示台灣人用了很多愛,歡迎她們母女。詳全文>>

中研院修正全年實質經濟成長率至3.52%  估下半年景氣復甦放緩

中研院經濟研究所今(18)日舉行「2022 年臺灣經濟情勢總展望之修正」記者會,研究員周雨田指出,全球通膨居高不下,加以新一波疫情升溫,對下半年經濟成長形成壓力,因此將 2022 年全年的實質經濟成長率預測修正至3.52%,預估台灣下半年景氣復甦將放緩。 詳全文>>

道士變院士!李豐楙為研究道教爬刀梯「唯一有道士資格院士」

中央研究院今(7日)公布第33屆院士19位暨3位名譽院士,其中人文及社會科學組3位新院士當中,現為中研院中國文哲研究所兼任研究員的李豐楙,曾獲得政大傑出校友獎,為歷年第一位研究道教宗教理論而獲得院士資格的首例,特別的是,李豐楙為研究道教,走過刀梯、還拜師成為道士,成為中研院唯一有道士資格的院士。詳全文>>

台針灸權威林昭庚、女科學家林麗瓊當選中研院院士

中研院今(7日)公布第33屆院士19位暨3位名譽院士,新院士包括國內針灸權威、中國醫大講座教授林昭庚,成為首名從中國醫大畢業的中研院院士,另台大新穎材料原子級科學研究中心主任林麗瓊,曾獲得台灣傑出女科學家獎,另一半為中研院分生所長陳貴賢,夫妻兩人協力,兼顧研究工作和家庭,成為今天的焦點之一。詳全文>>

中研院新院士19人名單曝光 5人因國籍待確認未公布

為期4天的中央研究院院士會議今(7日)落幕,中研院也公布第33屆院士暨名譽院士,今年共選出19位院士及3位名譽院士,包括數理科學組5人、工程科學組5人、生命科學組6人、人文及社會科學組3人,其中女院士4人,但另有5人票過通過門檻但國籍尚待確認,將確認適法後才會公告並發給院士當選名單。詳全文>>

科技要先安人心 唐鳳曝口罩實名制3.0點子來自長者

疫情期間,政府推展口罩實名制,行政院政務委員唐鳳今(5日)在中研院指出,科技要從安心開始,當初推口罩實名制3.0時,原先規劃讓民眾到ATM轉帳然後在超商櫃台領取口罩,但長者害怕使用ATM會遇到詐騙或轉錯帳,所以後來改,所以後來改用健保卡到超商事務機同步進行預購、繳費,這也顯示使用數位新科技,要先找出讓民眾最安心的方式。詳全文>>

清大跨物種研究發現 幼兒勝負決定在誰先放棄

只要堅持不放棄,就有機會成為贏家!清華大學團隊進行幼兒與幼鼠的跨物種研究發現,社交階級的形成從小就定高下,部分幼兒自然而然成為團隊中的小領袖,取得支配權,而勝負的關鍵並不在強勢的一方,而是弱勢方自願退出或放棄,代表、勝敗的決定不在贏家,而是輸家」,建議家長與幼教工作者應留意幼兒與社會互動的初期表現,並提供社交弱勢幼兒更多的引導與協助。詳全文>>

高雄「神秘拖板車」載4米巨大木箱!警察一路護送 千人瘋猜答案

高雄市苓雅區成功一路23日出現神秘的街頭景象,一輛拖板車載著巨大木箱,在市區內移動,但引人注目的是,周遭有多名員警隨行護送,疑似是貴重的機密物件,不禁讓人好奇裡頭到底裝了什麼,在網上掀起熱議。詳全文>>

國際知名神經學權威、中研院院士于寬仁辭世 享壽84歲

中研院表示,中研院院士于寬仁18日於美國辭世,享壽84歲,于寬仁對醣複合物領域有關健康及致病機制的研究具開創性,也致力於相關神經疾病的治療方法。 詳全文>>

中研院研究:高糖讓胰臟糖代謝異常 一天不要超過「中杯全糖」

高糖飲食伴隨致癌風險,中研院研究團隊近日透過動物實驗證實,高糖飲食習慣易在胰臟造成糖代謝異常、引發胰臟組織DNA損傷,研究成果將發表在國際期刊。詳全文>>

史上第二張黑洞影像曝光 專家估10年內可看更清楚結構與輪廓

中央研究院參與跨國合作的「事件視界望遠鏡計畫(EHT)」,昨晚發布人類史上看到的第二個黑洞影像,前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館長孫維新今(13日)表示,民眾看到類似甜甜圈影像,其實是周邊物質摩擦生熱襯托出的黑洞「輪廓」,比起2019年首張黑洞照片,這次成像更困難,有這樣結果令人感動與佩服,依照這樣科學進展,預估5到10年左右,就可看到更清楚的黑洞結構與輪廓。詳全文>>

都像甜甜圈!中研院曝「自家後院黑洞」影像:證明愛因斯坦是對的

我國中央研究院參與跨國合作的「事件視界望遠鏡計畫」,繼2019年發布人類史上首張黑洞照片後,今晚再發表銀河系中心重大科學發現,是在銀河系內發現了超大黑洞,為人類史上第二次捕捉到黑洞影像,中研院及科技部晚間與全球6處連線舉辦記者會,同步公開。 詳全文>>

第2次捕捉到黑洞影像!中研院參與跨國研究:發現距離地球更近黑洞

我國中央研究院參與跨國合作的「事件視界望遠鏡計畫」,繼2019年發布人類史上首張黑洞照片後,今晚再發表銀河系中心重大科學發現,中研院及科技部晚間與全球6處連線舉辦記者會,同步公開。 詳全文>>

首張黑洞影像後 中研院與全球連線發布「銀河系中心重大發現」

中研院參與的事件視界望遠鏡計畫繼2019年發布人類史上首張黑洞照片後,今天將再發表銀河系中心重大科學發現,中研院及科技部今晚8時30分將與全球6處連線舉辦記者會。 詳全文>>

中研院首揭細胞「無合成分裂」!顛覆180年教科書觀念

中央研究院助研究員陳振輝團隊以斑馬魚為研究對象,發現「無合成分裂」細胞分裂模式,顛覆過去180年來只有2種細胞分裂模式的觀念,研究成果登國際期刊Nature並獲專文推薦。詳全文>>

旅美中研院士張灝去世 享壽85歲

中央研究院今天證實,院士、歷史學家張灝近日在美國去世,享壽85歲。張灝專長中國近代思想史、政治思想史,著有「幽暗意識與民主傳統」等書,在海內外獲得許多榮譽。詳全文>>

中研院獎助烏克蘭學生求學 錄取12人將陸續抵台

中研院今天表示,為協助俄烏戰爭下的烏克蘭學生與學者,今年3月發起烏克蘭學人獎學金計畫,目前已錄取12名學生,其中3名將於今晚抵台。詳全文>>

台灣首位!翁啟惠致力醣分子研究 獲美國化學家協會「化學先驅獎」

中央研究院院士翁啟惠學術成就享譽國際獲獎無數,中研院表示,翁啟惠也在3月31日獲頒美國化學家協會的「化學先驅獎」,表彰其在化學領域的傑出貢獻。 詳全文>>

古代沒有法醫怎麼驗屍? 判斷死因全靠這一本書

古人驗屍不是在小房間驗、仵作不用考證照、官員也要親自下海,照書核對,中央研究院「研之有物」專訪院內近代史研究所助研究員謝歆哲,透過她的研究可以發現,清代驗屍知識所扮演的角色不完全等同當代法醫學,屍體檢驗學專書《洗冤錄》更是影響死因判定和罪刑輕重的重要知識依據!詳全文>>

中研院前所長偷吃小23歲女助理 甜蜜出國「填公假詐領薪水」

中研院經濟所前所長簡錦漢外遇小23歲謝姓女助理,謝女更傳「當個稱職女主人」等,遭元配求償,法院去年判謝女須賠60萬元。豈料,又爆出2人坐飛機到曼谷、墨爾本等地甜蜜旅遊,且明知非屬公務行程,竟詐領薪水4萬4321元。士林地檢署檢察官考量2人坦承犯行,繳回溢領薪資,予以緩起訴2年,向公庫支付5萬、參加法治教育20小時。詳全文>>

中研院跨國研發超彈性高熵合金 逾700度溫差近「無感」

中央研究院應用科學研究中心研究員包淳偉與跨國團隊合作,以理論模擬結合實驗結果,研發出超彈性高熵艾林瓦(Elinvar)合金,擁有目前所知最高標準化強度與極低彈性能耗損,能承受更大的外加應力且不容易變形,預估10年後可運用在軍武航太、能源、生醫產業。詳全文>>

烏俄戰爭中斷台俄學術交流?中研院長回應曝光

俄羅斯武力入侵烏克蘭,引發國際群起譴責俄羅斯,中研院也發布譴責俄羅斯聲明,在今天(9日)立法院上,朝野立委相當關心中研院與俄羅斯的學術交流是否因為烏俄戰爭而中斷或繼續,中研院院長廖俊智表示,與俄國簽訂1份MOU在6月到期後將不再繼續,但還在進行的6件計畫,因為沒有牽涉敏感科技,學術交流應該還會繼續。詳全文>>

中研院對烏克蘭伸援手 將接納10名學者與學生

俄羅斯武力入侵烏克蘭,引發國際群起譴責俄羅斯,中研院也發布譴責俄羅斯聲明,中研院院長廖俊智今天(9日)更表示,由於戰爭發生後很多學者與學生逃到波蘭,中研院預計將接納10名烏克蘭的學者與學生,但細節還要再研議,對於立委張廖萬堅反應人數太少,廖俊智則說「將來可以更多」。詳全文>>

兩岸拼疫苗!科興Omicron疫苗本月臨床試驗 有望5月供應

大陸科興控股中維生物技術有限公司副總裁孟偉寧10日表示,科興正研發針對Omicron的新冠疫苗,且有望5月前供應全球。此前,中研院在1月31日也宣佈,生醫所研究員陶秘華、細生所特聘研究員吳漢忠以及院長廖俊智團隊,領先全球發表第一個台灣自製、針對Omicron的次世代mRNA疫苗。詳全文>>

潘建志/抵抗Omicron關鍵 台灣研發「次世代mRNA疫苗」

台灣有能力開發出抵抗Omicron的次世代mRNA疫苗。台大和中研院的學者們,最近提交論文預印本到bioRxiv網站上。測試了5種不同基因序列,能製造出RBD蛋白(S蛋白上的受體結合域)抗原的mRNA疫苗,以假尿苷替代尿苷,再包裹在LNP奈米脂質裏。詳全文>>

20分鐘內驗出結果! 全球首款「新冠晶片檢測」台灣研發製作

中央研究院物理研究所陳啟東研究員團隊研發「矽奈米線場效應電晶體」先進技術,助國家生技研究園區進駐業者打造全球首款新冠病毒快速檢測晶片系統,單次樣本檢測只要3分鐘,20分鐘內取得檢驗結果,適合部署機場、人潮多檢驗站。 詳全文>>

沒提供足夠防護設備!P3實驗室女染疫 北市開罰中研院6萬元

中央研究院P3實驗室人員於2021年12月9日被踢爆在實驗室確診,台北市勞動局於2021年12月10日、15日及22日派員進行調查,確定P3實驗室具有生物病原體危害,且未提供勞工安全衛生設備及措施,因此將開罰6萬元。詳全文>>

中研院疏失釀女助理「實驗室染疫」 指揮中心重罰15萬元

中研院基因體研究中心P3實驗室研究助理染疫,19日提出檢討報告,經外部專家會議進行審視與討論後,相關懲處及調查結論今天(24日)出爐,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表示,中研院未依規定落實單位內部生物安全事務監督與管理,依傳染病防治法第34條及第69條規定,對中研院從重處以最高罰鍰15萬元,而中研院還有待加強地方,但無法抹滅中研院對國內科學貢獻。詳全文>>

LIVE/中研院染疫案懲處結果將出爐 陳時中最新說明

中研院基因體研究中心P3實驗室研究助理染疫,19日提出檢討報告,今(23)召開外部專家會議進行審視與討論, 相關懲處及調查結論,下午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有望於記者會上說明。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