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研究院 相關新聞

中央研究院,簡稱中研院,為中華民國的國家學術研究機構,直接隸屬於總統府,為臺灣學術研究最高殿堂。其任務包括人文及科學研究,指導、聯絡及獎勵學術研究,培養高級學術研究人才,並兼有科學與人文之研究。現今院址位於臺北市南港舊庄,現任院長為廖俊智。

中央研究院所屬之研究員、副研究員與助研究員,其位階相當於大學教授、副教授與助理教授,臺灣的頂尖大學也經常藉由合聘與兼任的方式,聘請中央研究院研究員充實其師資陣容與指導研究生。中央研究院院士為中華民國學術界最高榮譽,許多院士是在中央研究院擔任專任研究員時當選,或是當選後兼任研究員或通信研究員,所以有相當比例的院士同時在院內擔任研究員。(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國家生技研究園區媒合會登場!打造新護國神山 7大核心設施曝光

「國家生技研究園區招商暨人才與技術媒合會(DEMO Day)」28日開幕,除前副總統陳建仁以院士身份出席外,中央研究院院長廖俊智、行政院國家發展委員會主委龔明鑫及生物技術開發中心董事長涂醒哲共同參與揭幕儀式,藉由DEMO Day提供上百個人才職缺。詳全文>>

冬季初春缺水「大地震頻率高」 中研院研究證實:與水文荷載有關

全台面臨嚴重缺水危機,中央研究院發現,台灣西部季節地震活動度在每年2月至4月達到峰值,而在7月至9月下降到最低值,與每年季節陸地儲水量波動呈現負相關,暗示季節水文荷重的變化是驅動地震活動度季節變化的主要機制,台灣東部深層地震的活動亦呈現同樣的行為。詳全文>>

帶頭接種AZ疫苗 中研院院長廖俊智「打比不打好」:相信科學

中研院院長廖俊智昨日出席立法院教文會時,立委吳思瑤詢問廖俊智是否要施打疫苗,廖俊智回應「我會打,我非常期待」願意施打AZ疫苗。今(23日)下午他前往聯合醫院忠孝院區,接受公費疫苗施打,廖俊智表示,所有疫苗和藥物一定會有副作用,若有狀況也應立即看診,但打仍比不打好,希望民眾相信科學。詳全文>>

台灣乖乖文化登BBC!中研院學者解析:含糊曖昧的力量

台灣人的「乖乖文化」,在業界聞名,許多人都將綠色乖乖當作幸運物,相望公司機器運作穩妥,不會當機。這股文化近日就連外媒《BBC》都報導,但放乖乖真的有用嗎?學者指出,儘管擺乖乖似乎不合邏輯,但每個人都想試試看,長久下來大家有點「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的概念,成為了一種都市傳說,似乎也撫平了一些心理上的焦慮與不確定感。詳全文>>

臺安醫院詐健保燒到中研院!前科長每月收數十萬黑錢 貪官收押

臺安醫院院長黃暉庭日前才因涉嫌包庇臺安101診所,詐領勞保健檢補助款遭搜索,檢調持續追查發現,臺安101診所負責人游佩瑜,涉嫌每年支付中研院前張姓女科長數十萬元回扣,藉此取得中研院的團體健檢合約,台北地檢署15日依不違背職務行收賄罪嫌,向法院聲請羈押禁見張女和丈夫沈男獲准,游女則獲200萬元交保。詳全文>>

「治酒癮、躁鬱藥物」也能抗新冠肺炎! 中研院新發現登國際期刊

中央研究院生物醫學科學研究所林小喬特聘研究員、分生所袁小琀特聘研究員帶領研究團隊發現,治療酒癮的藥物「雙硫侖(Disulfiram)」,和治療躁鬱症的藥物「依布硒(Ebselen)」,和(remdesivir)合併使用,可能有治療COVID-19的效果,可更有效地增強對SARS-CoV-2病毒複製的抑制能力。中研院表示,然而仍需未來動物實驗和人體臨床試驗進一步證實。詳全文>>

對抗肝臟殺手!中研院揭「細胞自噬新機制」 有助抑制脂肪肝形成

脂肪肝是國人常見的肝臟疾病,早期沒有明顯症狀,長期下來卻可能演變為肝炎、肝硬化或肝癌,是不可忽視的肝臟殺手。中央研究院研究團隊發現一種操控細胞自噬(autophagy)的新機制,經動物實驗證明能抑制脂肪肝形成。研究成果已於本(110)年2月發表在國際期刊《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詳全文>>

黑洞又有新照片!中研院公布最新「偏振光影像」 解析磁場指紋

中央研究院天文及天文物理研究所參與的「事件視界望遠鏡(Event Horizon Telescope,EHT)」國際合作計畫,繼拍攝出人類史上第一張黑洞照片後,今(25日)首度公布M87星系中心最新的偏振光影像,更進一步解析首張黑洞影像周圍的磁場結構。詳全文>>

中研院團隊發現人體「6個突變基因」 遇上新冠肺炎病毒不易感染

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李文雄團隊,發現人體ACE2受體中的9個突變點,只要其中6個突變點和新冠肺炎病毒的S蛋白遇上,結合力就會大幅下降,不容易感染新冠肺炎,另外有3個則會容易染上。詳全文>>

與癌細胞斷捨離!中研院偕中醫大合成胜肽 有效抑制胰臟癌轉移

胰臟癌確診時,通常患者的腫瘤細胞已發生轉移,增加治療難度。中央研究研究團隊,破解胰臟癌細胞的訊息傳遞機制,並合成多胜肽分子,可以阻斷致癌訊號傳遞,抑制癌細胞的生長與轉移。實驗顯示能有效延長胰臟癌小鼠的壽命,而且不會影響正常的免疫反應。研究成果已於本(3)月初發表在國際期刊《科學轉譯醫學》(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詳全文>>

27公里藻礁75%受污染! 中研院研究員製圖打臉經濟部

「珍愛藻礁公投」主張是要反對中油在桃園觀塘蓋第三天然氣接收站,近日環團高喊公投連署告急,發動各界催連署。中央研究院研究員陳昭倫(2日)在臉書貼文表示,在27公里藻礁中,大約已有75%的礁受到工業污染、棲地破壞大都已狀況非常差;有的已經沒有殼狀珊瑚藻發育,而變成耐污的牡蠣。呼籲民眾,快衝到50萬連署。詳全文>>

台灣首位!中研院院長廖俊智「生質能源」奪殊榮 獲以色列總理獎

以色列政府日前宣布中央研究院廖俊智院長獲得2020年以色列總理獎(The 2020 Samson-Prime Minister's Prize for Innovation in Alternative Energy and Smart Mobility for Transportation),以表彰其研究有效結合基礎與應用層次,並且在生質能源領域獲得領先全球的重大突破。詳全文>>

蛋白不穩定恐致智能障礙!中研院發現:大腦發育穩定機制

智能障礙、癲癇和自閉症等患者通常需要特殊治療、教育和長期照顧,對家庭和社會經濟都是相當大的負擔。為了找出大腦發育異常的成因,過往學界研究多聚焦於基因轉錄層面,較少探討蛋白質修飾的重要性。中央研究院研究團隊近期找到可以穩定SOX11的機制,提出蛋白質穩定大腦發育密切相關的新觀點。詳全文>>

前中研院法律顧問挨告 醫師娘控「美國律師」拿錢不辦事結果出爐

前中研院法律顧問鄭哲民,在2016年遭踢爆疑似沒有律師資格,卻執行律師業務,日前又有1名黃姓醫師遺孀,委託鄭哲民處理600多萬美金的海外保險事務,事後控告鄭涉嫌拿錢不辦事,涉嫌違反《律師法》、詐欺等罪,台北地檢署調查鄭的確有做事,只是結果不如預期,而他處理的也非律師業務,17日處分不起訴。詳全文>>

乳癌增生、移轉!中研院發現惡化機制 揭生育蛋白質關鍵

隨著醫學進步,目前乳癌患者的五年存活率已有90%。然而,一旦發生癌症轉移,存活率便會陡降到30%以下。因此,如何避免癌細胞的擴散,是現今乳癌治療的重點之一。中央研究院研究團隊近期發現一項乳癌惡化的機制,蛋白質會隨著微環境的氧氣含量而增減,促使乳癌的增生與移轉,未來可望幫助臨床診斷及治療。詳全文>>

浩鼎案遭彈劾 翁啟惠盼監院重審還清白:名譽是第二生命捍衛到底

前中研院長翁啟惠因涉浩鼎案遭監察院彈劾,但翁堅稱沒有違反利益衝突規定,多次向監院陳情,盼監院提再審,外傳翁啟惠以「恐影響爭取諾貝爾獎資格與機會」為由陳情。翁啟惠4日聲明駁斥「完全不是事實」,強調名譽是學術工作者的第二生命,一定捍衛到底。詳全文>>

突破!中研院發現5款藥物保健品可降新冠病毒量 薄荷紫蘇上榜

面對新冠病毒的變異及迅速傳播,如疫苗無法提供全面防護,須同時投入治療藥物開發,透過老藥新用則可加速進程,快速讓藥物上線應戰。中央研究院研究團隊,透過病毒蛋白活性抑制、細胞及動物實驗驗證,從現有藥物及保健品,找出5種具有抑制新冠病毒活性效果的潛力藥物。詳全文>>

國家基地也能開箱? 立委化身Youtuber介紹台灣國家隊

繼Youtube節目《巧之Way》、Podcast頻道《水獺媽媽巧巧話》後,立委蘇巧慧再度推出於社群頻道推出新企劃─《開箱國家基地》,日前已在其官方YT頻道推出兩集!詳全文>>

新冠病毒更強更容易抓!楊泮池團隊打造「誘餌抗體」預防兼治療

新冠肺炎疫情沒趨緩,英國又出現傳染力更強的變種病毒,中研院院士、台大醫學院內科教授楊泮池和團隊研究開發出誘餌抗體ACE2-Fc,能預防也可以治療,他形容這就像是如來佛的神掌一樣,「你更強,我更容易抓你」。詳全文>>

「英國變種病毒恐將成為主流!」 中研院:第6型病毒株將繼續變異

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升溫,台灣日前更出現首例英國變種病毒疫情,中央研究院組成研究團隊,以創新研究方法針對病毒株進行分型,監測世界各國正在發生的新興病毒變異。研究團隊今(31日)向《ETtoday新聞雲》表示,未來英國變種病毒將成為主流病毒,而該病毒珠為第6型的子型,未來繼續變異恐難以避免,全球民眾應做好防疫工作。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