瀕危「食蛇龜」其實不吃蛇!林業署揭命名由來:因會發出嘶嘶聲

▲食蛇龜其實不吃蛇,因為會發出像蛇的嘶嘶聲而得名。(圖/翻攝林業保育署臉書)

▲食蛇龜其實不吃蛇,因為會發出像蛇的嘶嘶聲而得名。(圖/翻攝林業保育署臉書)

記者楊惠琪/台北報導

受人為開發、非法獵捕與販售等影響,主要棲息在低海拔丘陵地區的食蛇龜正面臨生存危機,野生族群的分布範圍與族群量,在近15年內快速縮減或消失,成為台灣最瀕危的龜類之一。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日前將食蛇龜納入生態服務給付新標的,並揭露其實食蛇龜不吃蛇,是因為愛吃蚯蚓,受到驚嚇時會發出像蛇的嘶嘶聲。

林業保育署表示,食蛇龜什麼都吃,舉凡森林中掉落的果實、花、葉子,只要嘴巴塞得下的各類動物都吃,像是蝸牛、蚯蚓、蛞蝓等,但就是不吃蛇,況且烏龜怎麼跟得上蛇的速度,之所以有此稱呼是因為食蛇龜在遇到驚嚇時,會把頭、尾巴和四肢縮進龜甲裡,在閉殼的過程中身體受到擠壓,氣體排出的聲音跟蛇發出的嘶嘶聲很像,加上愛吃蚯蚓,畫面看起來就像在吃蛇。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林業保育署指出,食蛇龜的分布主要以低於海拔600公尺山區或海岸地區具有較完整林相的原生闊葉林或次生闊葉林環境為主,會利用綠竹林、麻竹林、果園、茶園等環境活動或攝食,但因受到土地利用、人工構造物、道路、農墾、遊憩設施等影響棲地,加上非法獵捕與飼養繁殖、販運走私等問題,成為當前台灣食蛇龜野生族群長期存續的嚴重威脅。

林業保育署繼台灣黑熊、石虎、草鴞、水獺、水雉等物種後,日前也把食蛇龜納入生態服務給付標的,只要在標的實施地區且農地面積至少0.1公頃以上,不使用除草劑、毒鼠藥、不友善的防治網,並符合農藥安全檢出規範,每年每公頃核發最高1萬元獎勵金,除了友善農地給付外,若農民進一步營造適宜的繁殖或棲息環境,每人再加發每年最高1萬元的獎勵金;若社區組織自主巡護,最高每年可領6萬元獎勵。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ETtoday著作權聲明 ]

相關新聞

讀者迴響

熱門新聞

最夯影音

更多

熱門快報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