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官畫家郭豫珍辦畫展設量刑研究獎學金 AI技術與0.01秒的啟示

▲  法官畫家郭豫珍辦畫展設量刑研究獎學金           。(圖/蘇位榮翻攝)

▲ 法官畫家郭豫珍辦畫展設量刑研究獎學金 。(圖/蘇位榮翻攝)

記者蘇位榮/台北報導

臺灣高等法院法官郭豫珍應國立臺北大學邀請,在三峽總區圖書館舉辦「藍色藝思」公義畫展。畫展將於10月21日下午在台北大學圖書館開幕,展至12月17日。這次畫展義賣所得,將提供其中100萬元,設立「量刑研究獎學金」,期能協助提升司法公正性。

郭豫珍法官,中興大學法律學系畢業、政治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中央警察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法學博士,司法官訓練所28期結業,她在司法界可說是零負評。2018年她與夫婿劉文仕(監察院副秘書長)雙雙報考師大美術研究所碩專班,分別錄取油畫創作組及藝術行政組榜首,並均獲得優秀研究生獎。她的作品曾獲巴黎大皇宮國際沙龍展、盧森堡藝術大展、全國油畫展等國內外藝術大展獎項等。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郭豫珍的畫作,具象中又含有抽象意念,畫風正向溫暖,因其擔任刑庭法官工作三十年,豐富的審判實務經驗,對於社會和司法有深刻的觀察,在她的畫作中,可以看到她以獨特的視角,觀察生活、發現隱藏其中的意象與美,畫作充滿真摯情感與生活的感動,頗有共鳴性,前台灣高等法院台中高分院庭長袁從楨說過郭豫珍學畫「她可不是畫著玩的」,郭豫珍已被藝術界和司法界認可為「法官畫家」。

郭豫珍曾於兩年前舉辦「藍色覺思」公義畫展,有感於司法天平過度向被告傾斜,輕忽犯罪被害人權益,特別是因執勤被殺害的員警。因此將該次畫展所得捐給警政署公益專戶,前後累計近500萬元,於每年春節由警政署轉發給被殺害員警遺眷。

這次畫展仍秉公義精神,義賣所得扣除必要成本,全數捐給台北大學校務基金,專用於優化教育資源,並將提撥其中100萬元,設「量刑研究獎學金」。

為何要設置「量刑研究獎學金」獎學金?郭豫珍表示,量刑是否妥適?是人民感受司法公正與否的首要環節,也是司法改革最重要的課題。從事刑事審判30餘年,她堅持兩大信念:一是判決書簡明流暢、能讀易懂,讓當事人不會覺得判決書是天書;其二是量刑必須公正妥適。

郭豫珍的博士論文就是寫美、澳、英等各國量刑改革方案,建立實證研究架構與方法。她的研究成果能受到司法院重視,兩度派員前往澳洲考察量刑制度,這也是目前司法院量刑資訊系統的起源與基礎。

司法院自2011年開始推動量刑資訊系統建置計畫,陸續完成多種罪名的量刑概況,並於2023年全面啟用。此一措施,誠為司法改革的重要里程碑;然而,量刑資訊系統的建置與實施,涉及憲法意識、制度理論、政策目標、系統設計、技術操作及主觀的國民價值、審判心理等,推動成效尚待觀察。

郭豫珍認為,量刑是一個跨領域的問題,更須跨國比較的宏觀視野,實證資料的微觀檢視。因此,她發想設置量刑研究獎學金,期望運用學術界充沛的研究資源,從各個面向,客觀而科學地提出學術研究成果,找出問題,為司法改革重要環節的合理調整、精進,提供方案或建議,使確實發揮應有的功效。

較有意思的是,這次畫展主題,定為「藍色藝思」。藍色,除了仍作為法官(法袍)的一種身分識別外,還帶有「藍色憂鬱」的意味。

▲法官畫家郭豫珍辦畫展,設量刑研究獎學金             。(圖/蘇位榮翻攝)

何事憂鬱?就如郭豫珍創作的一幅畫作《沉思:AI來襲藝術家何去何從?》所提問的:當繪畫的完成不再是藉由雙手,而變成透過電腦滑鼠下指令,傳統繪畫是否已經沒有明天?

▲法官畫家郭豫珍辦畫展設量刑研究獎學金             。(圖/蘇位榮翻攝)

本次畫展共展出35幅畫作,每一幅郭豫珍崇尚的真善美藝術觀、情感表現,一方面呈現鮮明的美感,反映藝術之美,同時導引觀者進入深邃的人文情境,生活反思。其中有一幅畫很吸睛,台灣滑輪好手黃玉霖,杭州亞運因為堅持到最後一刻,在溜冰賽劈腿衝線,以0.01秒逆轉摘金。這事件立刻引發郭豫珍的創作靈感,利用國慶連假,畫了一幅《0.01秒的啟示》,也將在這次畫展中展出。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ETtoday著作權聲明 ]

相關新聞

讀者迴響

熱門新聞

最夯影音

更多

熱門快報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