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對普發1萬! 郭國文3點分析:針對性紓困才能減緩貧富差距

▲▼ 千鈔,鈔票,存款(圖/記者劉維榛攝)

▲「還稅於民」近來引起關注。(資料照/記者劉維榛攝)

記者杜冠霖/台北報導

今年預估稅收超徵4500億元,民進黨立委紛紛提出全民共享經濟果實的相關主張,而立委郭國文27日率先提出反對意見,他表示,人人拿1萬民眾最好懂,但絕不是對台灣最有利方法,普發與超徵原因衝突, 針對性紓困才能減緩分配不均所導致的貧富差距。

郭國文表示,相信喊出「每人發一萬」民眾最容易懂,也認為自己絕對拿的到錢,可以贊同的政策,但身為財委會立委必須再次提醒大家,這絕對不是對台灣最有利的做法。

郭國文指出,以今年的超徵的邏輯來看,重點在於低估「營所稅」,也就是低估公司能賺錢所導致的結果。換句話說,就是今年景氣過好,然而全民發券或是發現金的目的就是要刺激景氣,也許在疫情嚴重時適合,但在高通膨又景氣旺時,普發沒那麼合理。

對於針對性紓困時,郭國文表示,許多人聯想到的是中低收入戶,並擔心自己明明生活也變苦,卻拿不到補助,但其實自己也不同意過於限縮這次補貼的對象。以下會用數據來說明,為什麼針對性紓困會比普發來的有效。

第一、台灣經濟表現不錯,但下滲效果不彰

郭國文指出,過去幾年,台灣經濟成長表現不錯,以2021年為例,台灣經濟成長率為6.53%,創下11年最高!今年,雖然景氣趨緩,但預估整體的經濟成長率仍可破3%,甚至人均GDP有望超越日本跟韓國。

郭國文表示,我國機構對於明年經濟成長的預估,多落在2.5%以上;對於通膨的預估,則僅逼2%邊緣(央行目標是將通膨控制在2%以內),顯示明年的景氣持續下滑,但也不至於衰退。

郭國文指出,整體數據顯示台灣表現不錯,但基層的民眾卻沒有享受到經濟成長的紅利,這才是民眾會無感的關鍵,問題在於經濟下滲不彰、財富分配不均,導致成長都是特定族群大幅成長,普遍社會卻無感。

第二、貧富差距創10年新高,前後20%可支配所得差185萬

根據主計總處的調查,平均前20%的家庭可支配所得超過220.5萬,近年成長約每年3-4萬,後20%平均則為35.8萬,近年成長約每年3-4千元。

郭國文指出,當前20%與後20%可支配所得相差接近185萬元,差距為6.15倍,貧富差距創下10年新高時,我們可以看到目前的狀況經濟成長沒有全民共享,那這185萬元的差距,可以透過政府作為來縮小。

第三、「針對性紓困」要針對誰?所得120萬以下家庭占比6成

郭國文表示,過往政策性貸款,比如說學貸,標準訂在家庭所得120萬以下;然而在多年通膨下,行政部分也預計放寬標準。根據主計總處的調查,台灣可支配所得落在40-60%的人,平均收入為112.9萬,也不到120萬。若要放寬標準,或許可以考慮把這40-60%的人全數納入,等於是台灣有6成的民眾都適用。

郭國文指出,除了針對60%的民眾進行現金發放外,其他更細緻的作為,例如中小企業、中低收入戶的額外補助,也可以加以討論。也許,當人人拿一萬民怨就會減少;然而,如果將每年可支配所得已經破百萬的人的錢,集中在60%的民眾上,變成這6成可得到資源增加,那人民能真正感受到「有政府,會做事」。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ETtoday著作權聲明 ]

政治熱門新聞

相關新聞

讀者迴響

熱門新聞

最夯影音

更多

熱門快報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