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攝影師「羲和號」衛星公開探測成果 首次獲得Hα譜線掃瞄成像

▲大陸太陽探測科學技術試驗衛星模擬圖。(圖/翻攝人民日報)

▲大陸太陽探測科學技術試驗衛星模擬圖。(圖/翻攝人民日報)

記者魏有德/綜合報導

大陸今(31)日公布首顆太陽探測科學技術試驗衛星「羲和號」科學探測和衛星技術成果。被稱為太陽「御用攝影師」的羲和號創下多項全球「首次」紀錄,包括首次獲得可深入研究太陽活動的「譜線」資訊,「雙超」衛星平台技術在軌驗證及應用等。

▲羲和號衛星。(圖/CFP)

▲羲和號衛星發射升空。(圖/CFP)

《中新網》報導,「羲和號」於2021年10月14日發射升空,運行於平均高度為517公里的太陽同步軌道。作為首位太陽專屬「攝影師」,「羲和號」的發射,意味著我國實現太陽空間探測「零的突破」。

大陸國家高分辨率對地觀測系統總設計師兼副總指揮、國家航天局對地觀測與數據中心主任趙堅表示,「在科學探測方面,羲和號完成國際首次獲得空間太陽Hα(氫阿爾法)波段光譜掃描成像及國際首次在軌獲取太陽Hα譜線、Si I(中性矽原子)譜線和Fe I(中性鐵原子)譜線的精細結構。」

由於Hα譜線是太陽活動在太陽低層大氣中響應最強的譜線,探測對這條譜線便可同時獲得光球層和色球層的活動資訊,提高對太陽爆發物理機制的認知。

除太陽Hα譜線,「羲和號」還同時獲得了Si I譜線和Fe I譜線,其中,Si I譜線以往在地面觀測時會受大氣水分子譜線掩蓋,「羲和號」在太空首次直接觀測到Si I完整的譜線輪廓。

透過三條譜線的研究加上「羲和號」獲得的全日面色球和光球的多普勒速度圖,可以反演計算出太陽大氣的溫度、密度、速度,從而幫助人們深入研究太陽的大氣結構,了解太陽爆發活動的觸發原因和傳播過程,保障人類生命安全。

羲和號在新型衛星技術驗證上也取得突破性成果,非接觸式雙超(超高指向精度及超高穩定度)磁浮衛星平台讓拍照更準確穩定。

「羲和號」衛星系統總指揮、大陸航天科技集團八院科技委常委陳建新表示,要在相距太陽1.5億公里遠的地球附近對太陽「明察秋毫」,對相機的指向精度和穩定度要求非常高,「羲和號衛星在國際上首次採用非接觸式磁浮衛星平台,就像給相機裝上高精尖的雲台,讓相機對得準、拍得穩。」

公開資訊顯示,全球已發射70多顆太陽觀測衛星,聚焦於太陽黑子、耀斑和日冕物質拋射的觀測研究。大陸在今(2022)年還將發射先進天基太陽天文台衛星,以「一磁兩暴」為科學目標,對太陽耀斑、日冕物質拋射和全日面矢量磁場開展觀測,為預報嚴重影響人類正常生活的空間災害性天氣提供支持。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ETtoday著作權聲明 ]

相關新聞

讀者迴響

熱門新聞

最夯影音

更多

熱門快報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