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吸菸還是得肺癌! 中研院揭致病關鍵:與體內APOBC突變有關

▲▼             。(圖/中央研究院提供)

▲肺癌團隊主持人楊泮池。(圖/中央研究院提供)

記者崔至雲/台北報導

肺癌常與吸菸畫上等號,不過台灣不吸菸肺癌患者卻比吸菸者多。中研院研究團隊以蛋白基因體技術建立台灣早期肺癌病人的多體學大數據,找到不吸菸肺癌患者可能的致病機制。研究發現,肺癌和人體體內APOBEC突變特徵的高低、其次與致癌物的曝露有關;最後更發現一個從未被發現的新亞型肺癌,及其致癌基因突變的差異,有助早期發現臨床潛在的高風險肺癌患者。

中研院化學研究所所長陳玉如表示,「這是東亞第一套結合深度多體學大數據及完整臨床資料,深度解析不吸菸肺癌成因的研究成果」,也是美國臨床蛋白基因體學腫瘤分析聯盟(CPTAC)首次和台灣合作,以蛋白基因體學揭開台灣及美國病人肺癌生物學的面紗。研究成果於7月9日同步發表在國際頂尖期刊《細胞》上,並共同榮登本期雜誌封面。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肺癌是全球癌症死亡的主因,即使藥物治療近年有長足的進展,5年存活率仍低於20%,目前仍是國人癌症死亡頭號殺手。研究指出,在美國不吸菸者約佔肺癌患者的20%,而東亞地區(包括台灣)的肺腺癌有獨特的特色,不吸菸者(尤其是女性)患病的比率高過於吸菸者。在台灣有50%以上的肺癌病患並不吸菸,超過9成得肺癌的女性都不抽菸,而且近十年有年輕化的趨勢。

▲▼             。(圖/中央研究院提供)

▲研究發現,肺癌和人體體內APOBEC突變特徵的高低、其次與致癌物的曝露有關。(圖/中央研究院提供)

為釐清東亞不吸菸肺癌的致病機制,此研究分析東亞地區103名肺癌病患,探究早期不吸菸肺癌的發病與進展。研究顯示,東西方病人突變的基因背景大為不同;肺腺癌癌變與APOBEC的突變特徵很有關。罹癌患者中,高達74%從未吸菸年輕女性(小於60歲)和所有無肺癌「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GFR)」驅動突變的女性患者APOBEC突變特徵程度高,顯示APOBEC的突變特徵可能為女性早期肺癌的驅動因素;而高APOBEC突變特徵又與免疫療法療效呈正相關。因此,APOBEC突變特徵可能成為早期診斷和免疫治療的潛在生物標誌物。

研究也發現,暴露於致癌物而引起的基因體編輯突變特徵,亦可能是癌症早期的主要驅動因素。在部分較年長女性(大於70歲)中程度較高,化學致癌物代謝和解毒過程及特定途徑的活化可能影響腫瘤癌化、惡化和免疫調節異常。換言之,減少生活中致癌物的暴露率可能是預防肺癌的有效策略。

肺癌團隊主持人楊泮池指出,「蛋白基因體學發現不吸菸肺癌患者在腫瘤發生和癌症進程上存在著人種和地域上的獨特性,此研究為早期不吸菸者肺腺癌提供了新的見解」。

▲▼             。(圖/中央研究院提供)

▲中研院化學研究所所長陳玉如。(圖/中央研究院提供)

除中研院之外,研究團隊成員由台灣大學、台北醫學大學、台中榮總提供病人檢體、臨床數據及檢測技術等,共同呈現前所未有的東亞肺腺癌完整鳥瞰圖景,包括針對男女族群、吸菸與不吸菸族群,描繪出更清晰的肺腺癌疾病進程,並且發現新的癌症標誌物與找出導致台灣肺腺癌的可能病因。

中研院擁有領先世界的蛋白基因體技術、生物資訊分析平台與大數據分析技術,且台灣醫療團隊具備完善的長期追蹤資料。中研院指出,目前與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於2016年簽署「癌症登月計畫」合作備忘錄,參與國際癌症蛋白基因體學聯盟(ICPC)。

「癌症登月計畫」台灣團隊認為,臨床資訊、多體學技術及體學大數據為發展癌症精準醫學之必要基礎工程,為欲深入研究和發展肺腺癌精準醫療的研究人員和臨床醫生的最大後盾。若能進一步凝聚跨學研單位、醫學中心及跨部會及產學合作,透過與國際癌症登月計畫團隊分享各國數據與資源,持續研發新策略,有助未來發展台灣特色的精準醫學。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ETtoday著作權聲明 ]

相關新聞

關鍵字:

讀者迴響

熱門新聞

最夯影音

更多

熱門快報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