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維TW/軍備競賽隱約增溫 台海將成怒火之海?

▲▼出雲級直升機護衛艦,出雲號。(圖/路透社)

文/陳稚寰 萬敏婉 圖/路透社/本報資料照

日本於2018年12月18日正式通過新版《防衛計劃大綱》,2019年國防預算首度超過國內生產毛額(GDP)的1%,刷新歷史紀錄,未來五年的國防預算將提升到27.47兆日圓。其中最令外界關注的,是有「248公尺全通式甲板」、排水量將近20,000噸的「出雲」號直升機護衛艦,將改造成能提供F-35B匿蹤戰機起降的船艦,成為貨真價實的「航空母艦」。根據估計,改造後的「出雲」號,起碼可以提供10架到16架F-35B型戰機進行存儲、起降作業。而日本防衛省準備向美國採購的F-35B型戰機,數量可能將近50架,加上原採購的F-35A戰機,未來系列機種數量將高達105架。由此,日本將成為美國之外,操作此型戰機數量最多的國家,揭開了西太平洋另一波「軍備競賽」的高潮。

當前東亞情勢隨著中國大陸海權崛起、美國的印太戰略和「亞太再保證」政策的提出,正逐步進入緊張態勢。2018年9月30日美國「迪凱特」號與中國大陸「蘭州」號神盾級飛彈驅逐艦一度在南海緊張對峙,險些引發衝突,就是西太平洋軍備競賽與對峙的前哨戰。假使日本軍事武備大幅升級後,加上2020年的修憲,將「解禁自衛隊」,未來在中日間歷史情結未獲實際解決下,兩國要如何面對可能帶來的摩擦,甚至升溫的軍事衝突?

利益導向下 川普鬆手安倍搶進

2018年以來,美國曾多次派出艦艇,以「航行自由」(FON)戰略,在各爭議海域通行,例如2018年11月26日巡洋艦「千斯洛斯維爾」號行經南海西沙群島海域,以及10月23日在台灣選舉局勢升高時,高調以巡洋艦、驅逐艦通過台灣海峽等。但不論如何,因為中國崛起已經超出美國獨力應付的能力範圍,美軍必須將棒子漸漸交到日本手上,培養日本成為「亞太代言人」。從歐巴馬(Barack Obama)時代的「重返亞洲」戰略,讓日本首相安倍晉三成為「戰後第一位在美國國會演講的日本首相」,美國也持續支持日本「國家正常化」的戰略,加上川普(Donald Trump)時代頻繁要求日本「負起應有的責任」,除了要「傾銷軍火」以外,最終目的就是在美軍逐漸將主力退出西太平洋的緩衝時期,將由日本負擔起「美國老二」的角色。

事實上,日本早就有想要朝著「正常化國家」發展的需求。2015年日本通過國內法《安保法案》,象徵「集體自衛權鬆綁」,政府可隨時動員自衛隊至海外為他國兵力進行後勤補給,這有別於以往派遣自衛隊須徵求國會同意。此外,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將於2020年修憲,試圖讓自衛隊掛在憲法架構內,成為一支「真正的軍隊」,而非目前「面臨侵略還不能自衛抵抗」的「警察部隊」狀況。此次的《防衛計劃大綱》與五年期《中期防衛計劃》,進一步強化日本防衛能力以及在太平洋的作戰能力,除了採購大量美國軍火外,作為美國在亞太地區抵抗中國大陸崛起的角色,已經相當明確。

新防衛計劃大綱注重的是「多領域作戰能力」,日本認為,只有海、陸、空三軍,已不能讓日本因應當前國際情勢的威脅,還須拓展太空與防範網路攻擊的編制與單位。儘管「出雲」號早已被國際視為「準航母」,但日本仍避開敏感的「航母」字眼,將它定調為「多功能搭載直升機護衛艦」。而新防衛計劃大綱將購入大量裝備,儼然架空日本憲法第九條「專守防衛」理念,而「出雲」號將強化自衛隊的遠洋戰鬥力。如提升自衛隊執行任務能力,以及深化與美軍在印太地區的合作關係。

日本這番大張旗鼓的軍事擴張,對美國來說可謂樂觀其成。第一,美國全球傾銷軍火,日本為採購大戶,彌補了美中貿易戰的損失;第二,川普的商人本性不願無償付出,因此美國在日駐軍協同防衛的費用,希望由日本一同分擔,日本擴軍便是減輕美國的重擔;第三,北韓核問題趨緩,讓美國的著力點逐漸變弱,而且美國的國際影響力正在下降,日本正好可以填補美國離開亞洲所遺留的權力真空區。至於中國大陸官方則並未持反對立場,但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仍希望日本遵守專守防衛,有利於區域的穩定和平。

經濟與軍事密切相連的關係

自前中國大陸國家主席胡錦濤在「十八大」宣告「中國式海權來臨」,「遼寧」號的出現以及南海爭議問題,都象徵著中國大陸已從陸地走向海洋。如今日本積極擴軍,東北亞的緊張態勢恐將升級,同時,中國大陸與美國正處在懸而未決的貿易爭端之下,川普實施的保護主義帶動了貿易保護風潮,對當前世界經濟的持續發展恐帶來不利影響。經濟與軍事之間看似無關,實際上卻是緊密相連。

經濟學家米蘭諾維奇(Branko Milanovic)指出,經濟問題為引發戰爭的因素;倫敦政經學院教授布羅貝瑞(Stephen Broadberry)也以一次大戰為例,指英、法、俄等協約國在1914年11月的國內生產毛額(GDP)為德國、奧匈帝國、鄂圖曼帝國、保加利亞的三倍,懸殊過大的經濟力,終釀成歐洲大戰。

至於二戰時期的法西斯、納粹等極權民族主義之所以向外侵略,以及日本軍國主義為何會趁勢抬頭向海外掠奪,都離不開經濟因素。當原有的平衡結構無法包容地緣與經濟利益的變化,大國之間以戰爭衝突的方式來形成新的平衡就實屬必然。以此觀之,經濟衝突有可能改變國家行為,造成軍事衝突,甚至成為世界大戰的原因。在此考量下,假若美中貿易戰導致國際強權間的摩擦上升,或者中日因為某些誤判而擦槍走火,台海都可能是「被動」點燃戰事的火藥庫。

台灣該如何前行

當美國在南海「反覆實現」其自由航行的主張時,曾多次選擇「行經台海」之後轉赴南海或進入太平洋的道路。例如2018年7月美國航母「馬斯廷」號與「班福德」號特地「繞道」行經台灣海峽。10月九合一大選前的敏感時刻,再有2艘美國軍艦自鵝鑾鼻海域由南向北航經台灣海峽。11月28日大選結束後,美國「斯托克戴爾」驅逐艦也曾航經台海。顯見台海已成為美國宣揚「航行自由」,同時向中國大陸表態的一個重要「工具場域」。

而美國參議院在2018年12月19日通過《亞洲再保證倡議法案》,更直接呼籲川普將對台軍售定期化,更鼓勵美國高層官員訪台交流,此舉當然再度觸發北京的敏感點,也讓台海的溫度猶如悶燒鍋,持續匯集引爆能量。

而一旦西太平洋軍備競賽提升到了臨界點,抑或是中美之間的衝突升高,在民族主義高漲的台海區域,這個被歐美各大智庫形容為「全球最危險的火藥庫」被點燃,使得現在還算穩定的台海變成怒火之海,人們也不應感到有意外。

對台灣而言,這當然是極大的風險。因為歷史原因,台灣和美、日保持著密切聯繫,過去也以自由中國的身份加入美日體系,和中國大陸形成對峙之勢。但同樣也因為歷史和地緣原因,隨著中國大陸在改革開放中崛起,又使台灣失去了和對岸對峙的實力資本。身處大國博弈的叢林,在軍備競賽已經隱隱浮現的情勢下,台灣如何自處,這些都考驗著台灣政治人物的智慧。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ETtoday著作權聲明 ]

相關新聞

讀者迴響

熱門新聞

最夯影音

更多

熱門快報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