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SA特展/在地球上你也能有一場華麗的太空冒險

記者戴榕萱/台北報導

 

對於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National Aeronautics and Space Administration,簡稱NASA),你了解多少?很多人都是透過電影劇情才能看到NASA總部的控制台或是用一面大大的螢幕與的宇航員進行視訊對話;今年在台北士林科教館(國立臺灣科學教育館),你可以親身到場體驗一場「NASA─一場人類冒險特展」。

這個特展從2011年就開始在世界巡迴展出,而台灣是繼韓國之後的國家,也是「太空梭在這裡著陸」的第八站;而在此也特別規劃出來台灣「國家太空中心」參與太空計畫的成果展示,在這裡你從未看過的太空計畫都能一一在眼前呈現。

【逛展的提醒】

一、可以攜帶手機、相機進去拍照留念、做報告都沒問題。

二、初次接觸太空議題的你,可以在入口處租借導覽器,如果你是發問型的同學,也可以開口問問導覽員喔!

▲科教館七樓就是NASA特展會場,入口處的右手邊就是租借導覽器的服務台(圖/記者戴榕萱攝)

三、展覽中有些都是服役過的航太真品,千萬不要太興奮而與它有肌膚之親。

四、展中有兩項是需要付費的體驗:無重力空間漂浮攝影區、G-Force太空訓練儀

▲這個空間利用錯視效果,讓民眾彷彿飄在空中(圖/記者戴榕萱提供)

【八大展區必看點】

啟程:入口模擬火箭發射架,讓你彷彿就是要登船艙的太空人,對這次的太空旅程充滿期待與興奮。

▲民眾可以走在登上太空梭前的發射架,這段路程營造出滿滿的興奮與激動(圖/擷取自NASA特展官網)

探索:在這裡可以感受到19世紀末的科學家們在科學剛萌芽的階段,他們已經很懂得用幻想描繪出太空的模樣,在這樣的龐克風格空間中你能感受到先人在100年前就擁有非常嚮往宇宙的衝勁。

▲回到踏入19世紀末的時空,科幻的背景音樂讓你能快速進入探索宇宙的幻想(圖/記者戴榕萱攝)

狂熱:回顧NASA與太空的競賽中,美、蘇兩國一直互為競爭要展現國力,蘇聯在展現國力的方式,就是「搶先」,因此在這區可以看到世界上第一顆發射的蘇聯衛星,大方的吊掛在頭上。而你可以看到這兩國在太空歷史上的留名,搶先做法卻都是先把動物送上去。【相關報導可見:你知道嗎?第一位順利上太空的是黑猩猩Ham】這時候在NASA的計畫中,稱為「水星計畫」(Project Mercury)。

突破:經過美蘇兩國競爭後,就正式開啟了太空時代,NASA從水星計畫後,甘迺迪統上任之後,因好勝心的驅使,在萊斯大學發表了「我將會在10年之內將人類送上月球」,因此開啟了雙子星計畫、阿波羅計畫。

堅忍:太空人因為任務的嚴苛【相關報導可見:太空人遴選條件及嚴苛訓練】,因此在日常生活中的飲食也是非常重要的,不過你知道嗎?可以在太空飛行中喝伏特加的太空人是哪一國的呢?答案是蘇聯喔!還有很多太空任務都需要航太儀器的協助在這區你可以看到真實比例的座艙模型以及登月小艇。

創新:上了太空之後的人類,就更要注意返航的細節,如果在返回地球時卻失敗了,也屬功虧一簣。因此太空總署裡的控制台與指揮人員都缺一不可。在這裡你不再會覺得太空梭,只有電影才看得到,它們就真實在你眼前。

▲初期的控制台只是儀表型的機型。(圖/記者戴榕萱攝)

▲阿波羅任務所使用的控制台,這時候的控制台已經有了螢幕,更方便下達指令與溝通。(圖/記者戴榕萱攝)

▲探索阿波羅計畫用的神農5號,以1:10的縮小版呈現在民眾眼前,而這縮小版模型就達10公尺,可見真實神農號的巨大與可觀。(圖/記者戴榕萱攝)

參與:台灣在太空計畫中其實並沒有缺席,而今年還會在第三季發射MIT的台灣衛星;福爾摩沙7號(氣象衛星)與5號(遙測衛星)都是今年會被火箭載著並發射出去的衛星喔!

▲台灣的特展有別於其他國家,是因為台灣在太空計畫中並沒有缺席,特別為台灣設計了一區「國家太空中心」展示區(圖/記者戴榕萱攝)

▲這顆台灣自製的小衛星,用途非常廣,雖然小小一顆,真實重量也要200~300公斤(圖/記者戴榕萱攝)

體驗:在這場太空旅程中,最值得體驗一番的就是G-Force,就算你不是太空人也能感受一次「火箭升空」的貼背感,很多民眾都在這場體驗中直呼過癮!

▲在這裡的G-Force是大空人訓練儀的縮小版,人體最大承受的G數為9G,在這訓練儀中將讓你體驗到2G的升空重力,親身體驗後才會發現,原來太空人並不好當!記者落地之後還持續暈眩了5分鐘。(圖/記者戴榕萱攝)

光是這些展場中的重點就足以讓太空迷激動尖叫了,如果能親身來體驗的民眾更能直接感受到宇宙與航太科技的奧秘,接下來記者將會有一系列在展場中的小秘密,會在之後的文章中為您一一解開NASA謎題,也歡迎各位讀者繼續收看記者的NASA特展專題報導喔!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ETtoday著作權聲明 ]

讀者迴響

熱門新聞

最夯影音

更多

熱門快報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