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福州喜娘 有了國際範兒年輕繼承人

▲2月1日,在福州三坊七巷南後街婚禮現場,喜娘用秤桿為新娘挑起紅蓋頭。(圖/新華社)

本報訊

喜娘在福州方言中被稱為「伴房嬤」,主要在婚禮過程中,用俏皮話烘托氣氛,並指導新婚夫婦按傳統習俗拜親戚,在福州地區已經存在了數百年。近兩年,越來越多高學歷的年輕女子開始加入「喜娘大軍」,福州喜娘開始有了「國際範兒」(範兒有派頭的意思)。

正月初六,29歲的喜娘林雁清隨著「師父」陳夏玉出門接親。「福州有句俗話,『有錢沒錢,討老婆做年』,春節假期是我們一年中最忙的時候,每天都要見證1到2對夫妻喜結良緣。」林雁清笑稱,自己最近一邊在學藝,一邊還要帶孩子,「連喝水的時間都快沒了。」

林雁清是福州本地人,畢業于福建師範大學英語專業,並獲得英語專業八級證書,在當喜娘前曾有一份相當不錯的工作。幾年前,出於對傳統婚慶行業的濃烈興趣,她拜福州當地小有名氣的「陳氏三姐妹」為師,學習中華傳統禮儀,婚禮習俗,並逐漸開始獨立主持傳統婚禮儀式,成了一名「兼職喜娘」。

「喜娘是一種喜慶的職業,既能夠見證男女雙方一生中最幸福的時刻,又能通過自己的俏皮話與笑容讓婚禮現場氣氛熱烈紅火,是一件讓人幸福又開心的好事。」林雁清說。

福州是大陸著名僑鄉,很多「僑二代」在海外長大,只會說英語,福州方言和普通話都講得結結巴巴,導致回鄉結婚見親戚時「困難重重」。「這時候如果能有一個喜娘,用英語跟他們解釋傳統婚禮的過程,解釋一下其中的『門道』,就能避免不少尷尬。」林雁清的英語專業背景,讓她見證了不少海外福州僑胞的「幸福時刻」。

根據福州「陳氏三姐妹」中的陳夏玉回憶,在老福州人的印象裏,「喜娘」是四五十歲以上的中老年婦女,文化素質比較低。隨著人們對婚禮品質要求的提高,和對中式婚禮需求的增加,近幾年,喜娘文化不僅在福州蓬勃興起,更吸引了不少受過高等教育的年輕女性加入,讓福州喜娘的「國際範兒」更足。

「起初覺得喜娘這一行挺簡單的,只需要念一些詞就可以了。」學了一段時間,林雁清漸漸發現了其中的難度,「就像晚會主持人一樣,需要面對很多的突發狀況,這些都要靠自己的閱歷和經驗來解決,其實也挺不容易的。」

「年輕的喜娘更能夠與時俱進,和新人們也有更多的共同語言,當然年長的喜娘在資歷上更顯優勢,深得新人父母的信任。」林雁清說,「如果可以保證穩定的收入,我希望能做全職喜娘。如果能用自己的興趣愛好養活自己,何樂而不為呢?」(新聞來源:新華社港台部)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ETtoday著作權聲明 ]

相關新聞

讀者迴響

熱門新聞

最夯影音

更多

熱門快報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