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億湘茶/中國黑茶始祖在安化 內行揭工藝:錯一步就壞味道

記者蔡儀潔/湖南報導

「安化黑茶」是中國黑茶的始祖,越陳越香的特性令其收藏價值大增,一簍曾拍賣出48萬元人民幣(約新台幣205萬元)的天價。白沙溪茶廠研發經理王葉向《東森新媒體ETtoday》介紹,黑茶製作最關鍵的是「發酵」工藝,再來是壓製的鬆緊程度,譬如被列入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千兩茶」,過去有說法是,掉到江水中7年,打開茶卷裡面還是乾的。

▲▼ 湘茶,湖南茶葉,千兩茶,黑茶。(圖/記者蔡儀潔攝)

▲畢業於湖南農業大學茶學系的王葉。(圖/記者蔡儀潔攝)

安化黑茶主要品種簡稱為「三尖」、「三磚」、「一卷」,其中「三尖茶」指的是茶葉樹上最頂尖稚嫩的部分,再細分為「天尖」、「貢尖」和「生尖」三種,前兩者被列為朝廷貢品,清朝道光帝就曾讚賞「天尖如雀舌」。

為何安化盛產黑茶?據介紹,安化是世界上冰磧岩最集中的地區,約佔全球總量85%,這令當地形成相對獨特的地理環境。安化茶園土壤氮、鉀等有機質含量豐富,種植出的茶葉茶葉平均含硒量為0.22ppm,是世界茶葉含硒值的7倍。

光有好茶葉還不夠,黑茶的製作工藝也非常講究。畢業於湖南農業大學茶學系的王葉,目前在白沙溪茶廠擔任研發經理,他介紹道,黑茶製作一個重點是「趁熱揉捻」再渥堆發酵,培養微生物、產生氧化酶,從而與茶多酚產生氧化反應,由於微生物一直處於活躍狀態,安化黑茶因此具有越陳越香的特點。

王葉還介紹說,最考驗技術的是發酵工藝,需根據鮮葉成熟度、水分含量,控制發酵程度,另外還有壓製環節控制緊實程度、烘房的溫濕度調節等,「每個關鍵點都看似簡單,但都有關鍵技術參數,錯了一步就會影響整個茶葉的品質。」

▲▼ 湘茶,湖南茶葉,千兩茶,黑茶。(圖/記者蔡儀潔攝)

▲▼黑茶博物館內陳列的歷史照片,圖為茶農用螺馬運送千兩茶。(圖/記者蔡儀潔攝)

▲▼ 湘茶,湖南茶葉,千兩茶,黑茶。(圖/記者蔡儀潔攝)

立柱形狀的「千兩茶」千兩茶是安化黑茶最具個性的代表,以每卷茶葉淨含量合老秤一千兩而得名。過去,茶葉運輸以陸上運輸為主,千兩茶的產生令螺馬長途運輸更加便利,提升當時茶業運輸效率。

不過「千兩茶」製作並不簡單,需經「篩製」、「揀剔」、「風選」、「整形」、「拼配」等工序,整個生產過程不使用任何機械設備,完全靠人工在三伏天完成,一組工人要6至7人,其中一人負責指揮壓制,其他人負責壓制。

▲▼ 湘茶,湖南茶葉,千兩茶,黑茶。(圖/記者蔡儀潔攝)

▲百年木倉內陳放的茶葉。(圖/記者蔡儀潔攝)

走進中茶湖南安化第一茶廠的木倉,層層疊疊的茶葉令人徬彿穿越百年,感受到茶葉傳統的存儲方式。據工作人員介紹,木倉採用純木質榫卯結構搭建而成,專門用來存放制茶用的原材料毛茶,半成品和成品茶葉,已經有超過120年歷史。

該工作人員還指出,黑茶過去作為「邊銷茶」,主要銷往新疆、內蒙古、甘肅等地,這是因為西北遊牧民的食物結構多為牛羊肉和奶酪,而黑茶具有降壓、降脂、降糖的功效,在當地也有了「寧可三日無食,不可一日無茶」的俗語,這也令茶馬貿易持續千年。

如今,安化黑茶已成為湖南茶產業重要部分,截至2023年全縣有茶園面積36萬畝,茶葉加工量8.6萬噸,實現綜合產值252億元人民幣,稅收突破2億元人民幣。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ETtoday著作權聲明 ]

相關新聞

讀者迴響

熱門新聞

最夯影音

更多

熱門快報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