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 地方焦點

長期紀錄原住民珍貴文化 導演虞戡平獲頒名譽博士+原住民奬章

▲為表彰虞戡平導演的專業成就與對社會的卓越貢獻,東華大學授予名譽社會科學博士學位。(圖/記者王兆麟攝,下同)

為表彰虞戡平導演的專業成就與對社會的卓越貢獻,東華大學授予名譽社會科學博士學位。(圖/記者王兆麟攝,下同)

記者王兆麟 /花蓮報導

國立東華大學5月5日於原住民民族學院進行虞戡平導演「名譽社會科學博士學位」授予暨原住民族委員會「原住民族一等獎章」頒獎典禮。

虞戡平導演,現任東華大學原住民民族學院榮譽教授。自1983年迄今,為台灣原住民族影音紀錄及田野調查四十餘年,持續進入阿美、排灣、布農、達悟、卑南與鄒族等原住民族部落,進行調查、訪談與拍攝工作,累積約三千多卷影像資料,紀錄台灣原住民族文化生活與歲時祭儀,保存重要的專業影像紀錄。這些珍貴影像紀錄已經悉數捐贈給「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典藏,並授權數位化使用,成為公共資產,以增進社會對部落的認知與理解,並成為知識體系建構的重要基礎。

在台灣原住民族群尚未正名、普遍被稱為山胞的時代,虞戡平導演即擔任國家劇院《台灣原住民樂舞系列–布農、阿美、卑南篇》總策劃(1983-2006年),以原住民族歲時祭儀為核心的樂舞展演,帶進國家最高表演殿堂,提供社會大眾認識台灣原住民族文化的豐富底蘊。1991年《卑南篇》演出結束後,帶給卑南族部落族人諸多衝擊與反思,而Katatipul族人也在強烈的文化失落與危機感中,積極投入文化語言復振,並倡議實踐主權。

▲為表彰虞戡平導演的專業成就與對社會的卓越貢獻,東華大學授予名譽社會科學博士學位。(圖/記者王兆麟攝,下同)

原住民族委員會主任委員夷將‧拔路兒也在會場頒贈虞戡平最高榮譽一等原住民族獎章。

虞戡平導演進入部落拍攝田野,深度學習台灣原住民族的豐富多元樣貌,犀利洞察到弱勢族群的社會困境。1990年以黃春明的短篇小說為原型所改編的電影作品《兩個油漆匠》,透過主角人物的對話,忠實呈現當時社會底層的現象,並藉由靈觀的敘述來展現細緻醇厚的族群宇宙觀。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此片亦穿梭在原運的現場紀錄,納入重要的還我土地運動的人物與場景,並以包含原住民族語在內的自然語呈現。虞戡平導演所編導的公共電視臺灣原住民族歷史文化紀錄片《部落的容顏》以及《悠悠卑南情》電視節目亦獲得廣大迴響;紀錄片《我的部落我的歌—台灣原住民樂舞》榮獲得休士頓影展表演藝術類銀牌獎以及美國電影及錄影帶影展佳作;持續在製作中的《Ladan家族的流離世紀》則陳述著部落祭儀與家族傳承的社會政治面向。

虞戡平導演長期從事電影電視及紀錄片編導及製作,電影作品曾獲得十八項金馬獎提名,多部紀錄片亦曾贏得國內外影展的肯定。更重要的是,他長期投入原住民族影像與電視人才培育,儲備原住民族媒體人力,透過培育部落文化記錄的優秀人才,對族群發聲與媒體近用權的貢獻良多。除了影像上的非凡成就,這些事蹟在在顯示虞戡平導演對台灣社會的人文與族群高度關注與前瞻視野。

▲為表彰虞戡平導演的專業成就與對社會的卓越貢獻,東華大學授予名譽社會科學博士學位。(圖/記者王兆麟攝,下同)

立委高金素梅(右二)及導演吳念真(右一)出席觀禮。

為表彰虞戡平導演的專業成就與對社會的卓越貢獻,東華大學特依學位授予法之規定,由原住民民族學院推薦,並經學位審查委員會審議通過,授予名譽社會科學博士學位。

另外,原住民族委員會夷將‧拔路兒Icyang‧Parod主任委員也在會場頒贈虞戡平導演最高榮譽一等原住民族獎章。虞戡平導演長期深耕多個原住民族部落,進行調查、訪談與拍攝工作,為臺灣原住民族文化生活與歲時祭儀保存珍貴影像紀錄,包含耆老口述留下的知識和語言,更重要的是,透過這些記錄,進行族語的語料庫,更長期培育原住民族影像紀錄人才,學生遍及各個領域,桃李芬芳。

原民會表示,頒贈虞戡平導演最高榮譽一等原住民族獎章,是實至名歸,肯定虞戡平導演的貢獻,原民會將持續推廣原住民族文化保存,促進原住民族文化之維護及發展,也期許大家向虞戡平導演學習,以專業技術持續紀錄台灣多元族群特色,增進大眾對於原住民族文化的認識,讓台灣呈現更多元的文化。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ETtoday著作權聲明 ]

讀者迴響

熱門新聞

最夯影音

更多

熱門快報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