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林地最常出沒的野生動物 林業署揭前3名:山羌、獼猴、鼬獾

▲林業署公布野生動物監測結果。(圖/林業保育署提供)

▲山羌是國有林地最常見的野生動物。(圖/林業保育署提供)

記者楊惠琪/台北報導

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在所屬國有林地區進行野生動物長期監測,根據8年共48萬餘張野生動物照片分析,物種豐富度最多的前三名分別是山羌、獼猴、鼬獾,調查也顯示,台灣水鹿的活動範圍也從中、高海拔向下擴散到接近平地的低海拔地區;此外,台灣黑熊被拍攝到的紀錄也越來越多,更多次拍到小熊或母熊攜帶仔熊的照片,代表族群分布範圍變廣、繁殖狀況良好。

林業保育署自2015年起,在國有林地區設置紅外線自動相機進行野生動物監測,在不同海拔區域擴大增設相機,已有387處監測樣點,能長期監測中、大型野生哺乳動物的族群變動情形。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林業保育署說明,從2015年9月至2023年7月,累積的影像紀錄已逾1億2400多萬小時,共拍攝約48萬張有效相片,各物種攝得的相片張數能反映其相對豐富度,經統計入鏡最多的前10名分別為山羌(28萬7957張)、獼猴(5萬4359張)、鼬獾(4萬8389張)、松鼠(1萬8470張)、白鼻心(1萬5731張)、食蟹獴(1萬2334張)、水鹿(1萬2146張)、野山羊(1萬371張)、野豬(6700張)、麝香貓(6264張)。但因自動相機拍攝的主要是在地面活動的動物,因此獼猴與松鼠的相對豐富度會被低估。

▲林業署公布野生動物監測結果。(圖/林業保育署提供)

▲台灣彌猴是國有林地常見的野生動物。(圖/林業保育署提供)

林業保育署表示,觀察野生動物的相對豐富度與趨勢變化,有助保育決策,像是在2019年依據野生動物資源評估現況,將山羌、台灣獼猴、白鼻心等3種哺乳動物由保育類調整為一般類野生動物,曾有民眾擔憂這些物種是否會因遭受過度獵捕而需要保護。但從長期監測的結果顯示,目前3種動物的族群狀況良好。

林業保育署指出,台灣水鹿目前仍屬保育類野生動物,雖也是原住民的傳統狩獵物種之一,但族群豐富度逐年上升,過去水鹿多分布在中央山脈的高海拔地區,近年來逐漸下擴,在海拔1000至2000公尺範圍的族群豐富度增加趨勢最為明顯,且持續往低海拔山區接近,監測相機拍攝到的最低分布紀錄是海拔135公尺的高雄市杉林區。

▲林業署公布野生動物監測結果。(圖/林業保育署提供)

▲台灣水鹿族群有向低海拔地區延伸趨勢。(圖/林業保育署提供)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ETtoday著作權聲明 ]

相關新聞

讀者迴響

熱門新聞

最夯影音

更多

熱門快報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