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能罵「F」字是受飲食影響! 新石器時代才開始

▲▼新石器時代農業進展促成人類飲食變化,影響下顎位置改變,正確發F和V等子音才變得容易             。(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新石器時代的農業進展促進了人類飲食變化,影響了下顎位置,讓人類能發出子音「F」和「V」。(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國際中心/綜合報導

語言的演化是隨著社會的發展和變化來進行,多數人說話的方式,會根據下顎位置所形成,這受到祖先「咀嚼食物」方式的影響。近日有一個研究報告顯示,新石器時代的農業進展促進了人類飲食變化,影響了下顎位置,讓人類能發出子音「F」和「V」。

據《每日郵報》報導,該研究報告於14日發表在美國《科學》(Science)期刊中,蘇黎世大學語言學家以及這份報告的共同作者畢寇(Balthasar Bickel)表示,「語言研究往往著重於文化因素,但語言也是一種生物學現象,不能完全區分文化和生物學。」

研究人員分析了新石器時代和現代人的頭骨,並創建、模擬出不同下顎位置如何影響嘴型,而發出不同聲音。他們分析了大約2000種語言數據,超過現有語言的四分之一,確定了哪些聲音的使用頻率越來越低,以及會在哪裡使用。

研究發現,近期仍是狩獵、採集社會的群體,他們的語言使用長期農業社會會用的子音可能性非常小。布法羅大學的進化人類學家Noreen von Cramon-Taubadel雖然沒有參與這項研究,但他說道,「在社會種植農作物和學會烹飪食物之前,早期人類必須咀嚼「堅韌的生肉」,這對下顎和牙齒來說是份苦工。

但在現代,我們已從咀嚼堅硬的食物轉變為較軟的食物,例如稀粥、燉菜、熟肉等,都會改變我們的牙齒,導致現代大多數人都有一定程度的「咬合不正」,也就是所謂的「暴牙」,讓我們能毫不費力地正確發出「F」和「V」的音。

▲古代的咬合(左)與現代的咬合(右)之間的區別。(圖/翻攝自TímeaBodogán)

▲古代的咬合(左)與現代的咬合(右)之間的區別。(圖/翻攝自TímeaBodogán)

研究人員密切關注來自印歐語系的52種語言,包括從冰島到印度的方言,發現在歐洲可能兩千年前,才開始有越來越多的語言中出現「F」和「V」的音,與工業碾磨等食品加工技術的興起。

據報導,美國語言學家查爾斯•霍克特(Charles Hockett)是曾在數十年前提出了「農業生活對語言」的影響,但他當時並沒有試圖證明這一點,直到現在才又被研究團隊發表,「我們的研究結果表明,語言的形成不僅取決於其歷史的偶然性,還取決於人類生物學中文化誘導的變化。」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ETtoday著作權聲明 ]

相關新聞

讀者迴響

熱門新聞

最夯影音

更多

熱門快報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