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大:花崗與玄武岩對放射性核種有高吸附能力

生活中心/綜合報導

日本在311地震後一直存在放射物質輻射污染環境隱憂,而台灣與日本環境地質條件相似,颱風地震頻繁,許多民眾擔心台灣是否會成為下一個福島。成大地球科學系與原子能委員會核能研究所化學組,近年研究兩種國內主要結晶岩「花崗岩與玄武岩」,發現兩種礦物具有對放射性核種的高吸附能力。

2011年3月於日本東北宮城縣外海發生規模9.1大地震,引發巨大海嘯造成當地大規模且嚴重的破壞與毀損,由於放射性元素(主要是銫、鍶、碘等)的外釋,造成鄰近之福島第一核電廠嚴重核安事故「放射性物質外洩災害」。

▼福島核電廠區。(圖/成大研發快訊網站)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直到目前為止,由放射性物質污染的範圍與影響程度無法有效評估,日方調查結果顯示有一部份放射性核種「銫」經雨水沖刷進入太平洋海水中,另外最近的地下水環境調查結果發現更有一部份放射性核種「鍶」已滲入地下土層中,未來是否會經由地下水傳輸作用影響更大的範圍,成為當今日本與各國關心的議題。

福島事件之後,日本政府投入大量人力與物力,並積極結合國際間的研究單位,希望能有效處理並解決如此大規模的放射性物質污染問題。

然而,由於受到污染的範圍太過於廣泛,大量受到輻射污染的土壤、水及動、植物等污染的廢棄物,均成為有害的環境問題,因為其廢棄物由於具有長半化期與高活度的特性,因此,要如何安全的處置此類放射性廢棄物,不只是日本,也是全世界各國的棘手的問題。

由於日本與台灣地理位置相近,且環境地質條件相似,颱風地震頻繁,許多民眾擔心台灣是否會成為下一個福島。

無論核四廠未來是否商轉,核能發電仍為我國目前主要一大電力來源,且台灣目前擁有3座核能電廠(6座反應機組),自民國67年起已超過30年商轉,核一廠也將在民國107年起除役(核二廠109年、核三廠113年),未來10年內台灣將有三座核電廠陸續除役,無論如何屆時必將產生非常大量的高、低放射性廢棄物,也成為未來50年內最困難課題。

目前世界各國對於放射性廢棄物的最終處置辦法,主要乃是以地層處置為主,採用多重障壁(multi-barrier)的概念,利用天然障壁與工程障壁的組成,是目前所知能有效與安全地處置放射性廢棄物的主要方法。

為了確保放射性廢棄物在衰變至環境背景值前與人類生物圈完全阻絕,放射性廢棄物處置場的場址選擇(Site selection)即構築便扮演著一個舉足輕重的角色。

如何使該處置場的施工設計達到最佳的圍阻效果,除了需對場址的環境、地質、水文進行詳盡的調查外,也需對當地岩石、礦物作詳細的調查研究與彙整分析的工作,以利處置場施工設計的安全評估。

近年來,放射性廢棄物的處置研究工作一直都是世界使用核能的國家重點科技發展計畫,其中最主要的評估研究為天然岩石或礦物對核種的吸附機制。根據相關的研究發現,放射性核種在岩石內的遷移行為,會受到岩石礦物的吸附效應而引起遲滯的效果,特別發現富有黏土礦物與雲母類的岩石具有較高的吸附效果。

成大與原子能委員會針對兩種台灣主要結晶岩進行研究,包括花崗岩與玄武岩,以評估花崗岩與玄武岩對放射性核種的遲滯(吸附)能力做評估,其中最主要的是核種的吸附機制,如果地質礦物對放射性核種具有高的吸附力,在安全評估上必可大幅地降低對民眾的輻射劑量風險。

▼玄武岩(Basalt)偏光顯微照相圖與放射照相。 (圖/成大研發快訊網站)

研究成果發現(利用偏光顯微鏡與放射照相法),花崗岩與玄武岩中的鎂鐵礦物(如:黑雲母)具有對放射性核種的高吸附能力,礦物在直交偏光下,石英呈白色至灰白色;白雲母呈天藍色至紫色。在平行偏光下,黑雲母則呈深黑色。

▼花崗岩(Granite)偏光顯微照相圖與放射照相圖。 (圖/成大研發快訊網站)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ETtoday著作權聲明 ]

相關新聞

讀者迴響

熱門新聞

最夯影音

更多

熱門快報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