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三次秀才都考不上 袁世凱卻是教育改革重要推手

科舉(圖/翻攝自維基百科)

▲中國古代通過考試選拔官吏的科舉制度,從隋唐開始實施延續了1300年,直到清朝末年,在1905年才被廢除。(圖/翻攝自維基百科)

記者洪菱鞠/綜合報導

清末民初的重要軍政人物,在「軍政」背景包裝下,在教科書中讀到的大多是其政治作為,其實他們也有很多「隱藏史料」,史學作家江仲淵就在《民國軍閥檔案,重建中》一書中提到,在歷史定位評價不一的袁世凱,雖出身書香世家,從小卻不愛讀書,考三次秀才都考不上,以現代語言形容就是「落榜學渣」,但他卻成功推動廢除科舉,並興辦現代化大學,成為中國教育改革的重要幕後推手。

作者:江仲淵
摘自:時報出版《民國軍閥檔案,重建中》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精選書摘

創立山東大學
袁世凱受命在直隸、山東等地任職,執政的過程中,他回首自己的求學生涯,再對比現在的豐功偉業,不禁發出感嘆,自己沒文憑、沒學歷,走的路比起其他人坎坷許多,雖然後來成功了,但絕不能讓後代子孫都這麼做,四書五經實在害人不淺,清廷要富強,一定要讀有著邊際的東西,所以他在各處興辦新式學校,走到哪就辦到哪。

當了山東巡撫後,袁世凱開始琢磨怎樣在當地興辦現代化大學。那時全國只有一所大學― 京師大學堂,就是後來的北京大學。雄心勃勃的袁世凱寫一萬四千字的奏摺給光緒皇帝,有這樣一段話:

俾人人知時局之艱難,國恩之深重,感而思奮,窮而思通。公家設立學堂,是為天下儲人才,非為諸生謀進取,諸生來堂肆業,是為國家圖富強,非為一己利身家。庶幾所志者閎,而所就者亦大。

為天下儲人才,為國家圖富強,這句話多麼熱血呀!果然袁世凱的摺子很快獲得批准,在濟南濼源書院正式創辦官立山東大學堂。由此,山東大學堂成為繼京師大學堂之後創辦的第二所國立大學,也是清廷第一所制定校規的大學。後來袁世凱接連在一九○二年奏請將北洋大學堂(天津大學前身)復校,一九一二年組建河南留學歐美預備學校(河南大學前身)。掐指算來,三所大學的創立都與袁世凱有關,功勞可謂不小。而他確實完成兒少時的初衷,就是證明自己不是學渣,渣的是舊體制、舊思想才對。

▲▼袁世凱。(圖/翻攝自百度百科)

▲袁世凱在歷史上評價褒貶不一,但他對於近代中國的發展仍有一定的影響與貢獻。(圖/翻攝自百度百科)

廢除科舉的來龍去脈
其實,庚子後新政(清朝末年的一場政治體制和經濟改革運動)開始後,國內不是只有單一的科舉制度,湖廣總督張之洞提出的折衷方法就是逐步廢除科舉,新、舊兩制度並行,就像今天的學測和指考,舊制度(科舉)沒有馬上廢除,但名額會逐年縮減,而新制度(朝廷新設立的京師大學堂)雖然現在名額有限,但將逐年加開。這種方法博得朝廷的認可,於一九○一年開始實行。

但這種看似中庸的辦法,實際上沒有改變什麼。大學堂的名額成長十分緩慢,而舊制度的考生人數依舊龐大,且更重要的是,雖然創辦了大學堂,舊思想卻還未清理乾淨,京師大學堂的畢業生是由官方委派到不同地方工作,由於這些人工作地點分散,在現實生活中,常被科舉上來的達官貴人排擠,就算有不少才能,也根本展現不出來。

李鴻章逝世後,袁世凱被慈禧太后選為繼任者,順利當上北洋通商大臣,負責管理與承辦北洋三省有關通商、洋務、海防、教育等事務。袁世凱立志改變這種四不像的現況,決定拉上張之洞,兩人手連手、心連心,於一九○三年三月一起上報朝廷,要求全面廢除科舉。

廢除科舉是很嚴肅的話題,儒學做為國家考試選拔人才的機制,已經延續一千三百年,古代那些大名人蘇軾、韓愈等,無不以此種制度上任當官。甲午戰爭後,已經有許多大臣接連提出要全面廢除科舉,但除了戊戌變法時曇花一現外,朝廷都是持保守態度,畢竟廢除科舉,一輩子都在考科舉的儒生怎麼辦?難道那些參考書、學費都白白浪費了嗎?

朝廷不想得罪他們,正好當時有個保守派大臣王文韶跑來發話,他是進士出身,身兼軍機大臣之位,曾在八國聯軍時拿著軍機處大印,與慈禧一起逃往西安。他代表著舊式教育體制,與新興的袁世凱勢不兩立,為了阻擋時代進程,在朝堂上爭得可謂雞飛狗跳,甚至搞起情緒勒索,號召多名舉人集體吊白布自殺。最終,在王文韶的拚命阻擋下,朝廷將袁世凱的上奏退回。

袁世凱這次是失敗了,但他不氣餒,此時王文韶已經是七十多歲、髮禿齒豁的老人,而自己只是中年大叔,只要再等個幾年,一輩子的夢想肯定能圓。果然,兩年後,王文韶申請退休。袁世凱馬上找來好夥伴張之洞,聯合兩江總督周馥、兩廣總督岑春煊及湖南巡撫端方等封疆大吏,於一九○五年九月二日聯合上奏《請廢科舉折》:

科舉一日不廢,則學校一日不能大興,學校不能大興,將士子永遠無實在之學
問,國家永遠無救時之人才,中國永遠不能進於富強,即永遠不能爭衡於各國。

袁世凱找了南北各地的清廉大官,擺出一副不廢科舉就要亡國的架勢,而少了王文韶,保守派大臣顯得勢單力薄,反對聲浪自然變少,朝廷迫於壓力,只能於同日下詔將所有科舉考試全部停止。

落榜學渣的成就
科舉制度在袁世凱的推動下被廢除,讓身為落榜生的他感到得意,後來經常與子女談起此事,認為這是他一生中幹過最有成就的事情。事實證明,科舉或許能當檢測智商的辦法,但在兩千年未有之變局中,根本沒有實用性,拿科舉廢止前三屆的進士狀元來說,基本上後來成就都不怎麼樣:

光緒二十八年狀元,王壽彭:民國後任職山東大學第二任校長。
光緒二十九年狀元,袁嘉穀:民國後擔任國會議員,後成為雲南省政府顧問。
光緒三十年狀元,劉春霖:出任中華民國總統府內史,相當於祕書。

這些人雖然有一定地位,但和袁世凱比還差了不只一小點,首先是王壽彭,任職的山東大學正是連秀才都考取不了的袁世凱親手建立的;再說袁嘉穀,他雖然贏過全清朝的考生,站上考試界的最頂端,但在國會期間毫無建樹,只是個橡皮圖章;而劉春霖更慘,這位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狀元,在民國成立任職總統祕書,整天與曾把四書五經燒成灰的袁世凱朝夕相處,點頭哈腰,實在夠諷刺吧。

袁世凱雖稱不上是英雄,但能以落榜學渣之勢,在清末民初之際抵擋千萬老舊腐儒,橫掃千軍似地改革,算是成功勵志的典範。在條條大路通羅馬的時代,落榜算得了什麼呢?我讀書讀到吐血、連續三次考試都沒上榜,被實業家張謇罵到臭頭,但仍舊找到自己的一片天,在座的各位有什麼資格言敗呢?失敗的只是一次考試,而不是整個人生!

★本文經時報出版授權提供。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ETtoday著作權聲明 ]

相關新聞

讀者迴響

熱門新聞

最夯影音

更多

熱門快報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