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政策/小孩變少了,學校太多卻不夠好怎麼辦?

圖、文/新境界智庫

臺灣在以前高生育率的時代,面臨的是家庭子女眾多、學校數量有限、升學過於競爭激烈、家長擔心付不起學費,以致有些兒童沒有機會接受高等教育的問題;如今卻是超低生育率的時代,每個孩子都是父母眼中的龍鳳,家長期待能有高品質的教育,讓每個孩子都受到良好的栽培,以因應未來的生存競爭。在高生育率時期所興建的學校,正面臨學生來源快速減少而萎縮、閒置,甚至必須裁併、轉型或退場。其中高等教育因供給過量,受衝擊程度將最大,這正是此時臺灣教育所面臨的嚴厲挑戰,不同於以往。

戰後嬰兒潮(1946-1964)期間,臺灣如同世界其它國家一樣,進入高生育率時期。總生育率介於 5.0-7.0 之間;再加上國共內戰失敗撤退到臺灣來的超過一百萬公務員、商賈、官兵及其家屬,使得臺灣人口快速成長。從 1950 年代中期到 1966 年間,臺灣每年平均生育約 42 萬餘新生嬰兒。而這一波高生育率時期所出生的人口,到了 1970 年代中期進入育齡期,復使得臺灣在 1976-1983 年間進入另一波高生育率時期。

雖然此一時期我國新生兒童出生數仍高達 41 萬多,但是,總生育率已降到 2.1-3.8 間的中高生育率國家,人口成長率趨緩。主因在於1960年代初開始推動以節制人口成長為導向的家庭計畫收效;再加上臺灣已由農業社會轉型進入工業社會,農村勞動力的需求降低。

到了 1984 年臺灣已進入中低生育率國家行列,總生育率低於 2.1 的人口替代率。甚至於 1986 年首度進入低生育率國家(總生育率低於 1.7),雖然往後又爬升回 1.7 以上,但是,到了 1998 年以後就確定進入低生育率的國度;到 2002 年更進入超低生育率國家(總生育率低於1.3)的行列。

未來十年我國大專院校的學生來源只有現在的六成而已。如果大專院校招生容量不變,未來我國的大專院校招生缺額將由2012年的缺額率 16.9 %,缺額人數 5 萬 5,186 人,爬升到缺額 9 萬 1,977人,缺額率 28.17 %。亦即,將近三成大專院校將招不到學生。也就是說,現有 162 所大專院校將有 46 所面臨被淘汰的命運。

然而,少子女化對教育的影響,不只影響到學生的來源,還包括家庭教養負擔、家庭關係的改變。目前生於 1990 年代以前的各級學校教師,在有豐富手足關係內涵的家庭環境下成長,對在少子女化時代出生備受寵溺的學童必然感到陌生;各級學校的教育內容與教學方法也不一定符合這些學童的成長與發展需求。教育現場衝突密集在發生,一場寂靜的革命也正在發生。少子女化的問題已經造成臺灣教育政策的不得不調整,從幼教到高教,不論教育資源配置的思維、技職教育的改革或私校退場機制的建立都迫在眉睫。

編者按: 2/26 上午 10:00,新境界智庫將於民進黨中央黨部八樓(北市北平東路 30 號 8 樓)發表少子女化下的臺灣教育政策,對上述問題提出政策方向,敬請各界先進指教。

.少子女化下的教育政策發表記者會►►►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ETtoday著作權聲明 ]

相關新聞

讀者迴響

熱門新聞

最夯影音

更多

熱門快報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