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講座10年逾5千人次修課 中研院再推6新學程

▲▼中研院人文講座10周年,在三所大學共超過5千人次修課,配合國際情勢,將再推6新學程。(圖/中研院提供)

▲中研院人文講座10周年,在三所大學共超過5千人次修課,配合國際情勢,將再推6新學程。(圖/中研院提供)

記者許敏溶/台北報導

為提升人文素養,中研院從10年前陸續與國內生醫專業為主的大專校院合作,推出「中研院人文講座」核心通識課程,10年來在北醫大等3所大學開設267門課,超過5600人次學生修課。中研院今(16日)指出,根據近年國際情勢、公共議題及學生回饋,將重新推出6個微學分學程,包括「文化感性、生命政治、民主與異議、生命的技藝、政經治理、台灣/海洋/南島」。

中研院從2014開始,在陽明大學(現陽明交通大學)、台北醫學大學與國防醫學院,開設「中研院人文講座」核心通識課程,今天舉辦「再出發:中研院人文講座十年成果發表會」,成果發表會上除播放回顧影片,也透過精采的照片海報呈現10年來的課程點滴。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中研院人文講座採「講座授課」與「分組討論」雙軌並行的教學方式,課程涵蓋社會與經濟、歷史與文明、科技與社會、藝術與文化、哲學與心靈、倫理與道德思考6大主題。

根據中研院統計,在人文社會科學組12個研究所通力合作下,迄今已開設267門課,邀請到80位研究人員授課,包含3位院士、48位研究員及29位副研究員,師資陣容浩大。3校修課學生更達5649人次,透過跨領域的探索,學習自我表達與溝通、掌握社會脈動,乃至增進對社會人生的認識。

中研院秘書長彭信坤指出,人文講座歷經草創、增加合作夥伴,不斷擴大陣容,且歷經COVID-19疫情考驗,逐漸發展成突破時間與空間限制、能容納更多學生、於教學方法與教材皆更有彈性的線上課程,且在科技日新月異的大環境下,成為新世代得以自我定位、看得更廣更遠的助力。

中研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研究員李育霖,2021年接任人文講座計畫主持人,今天更宣布,在原有課程基礎上,根據近年國際情勢、公共議題及學生回饋,重新推出6個架構完善、更貼近社會脈動的微學分學程,包括「文化感性」、「生命政治」、「民主與異議」、「生命的技藝」、「政經治理」與「台灣/海洋/南島」。

李育霖表示,面對瞬息萬變的世界,除了要有過濾資訊的能力,還需具備多元的想像力和深厚的人文素養,這是我們給新世代最大的祝福。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ETtoday著作權聲明 ]

相關新聞

讀者迴響

熱門新聞

最夯影音

更多

熱門快報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