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研究:大質量黑洞「撕裂」恆星引起燃燒發出巨光

▲黑洞質量很大,可吸積任何物質。(示意圖/翻攝自NASA官網)

國際中心/綜合報導

英國謝菲爾德大學的最新研究指出,過去認為恆星會被「超大質量黑洞(SMBH)」撕裂,只有幾億年才發生一次,但從近十年的觀察對比後發現,這種現象在各星系中非常普遍,它們將這個過程稱為「恆星互噬」或「潮汐力瓦解事件」(Tidal Disruption Events,TDEs),過程中也會伴隨著燃燒發生。

天文學家們於1975年首次提出「潮汐力瓦解事件」,指星系中央的黑洞對恆星造成的的後果。恆星距離超大質量黑洞夠近的話,受到潮汐力影響後,此時物質會被逐漸剝離,並在黑洞周圍形成「繩索狀」,過程中會引起劇烈燃燒,發出強光,亮度幾乎是所有恆星總和的上億倍。

大家都熟知,黑洞引力極大,甚至光都無法逃離表面,因此過去的科學家都用潮汐力現象來確定大質量黑洞(SMBH)在星系的相對位置,同時可以了解它們是如何吸積物質,後來得知每個星系約隔一萬至十萬年就會發生一次。

不過,英國謝菲爾德大學(University of Sheffield)物理與天文學院研究團隊,利用威廉·赫歇爾望遠鏡(William Herschel Telescope,WHT)觀察15個正在經歷星系碰撞的「超亮紅外星系」發現,這種現象其實比之前想像的常見。它們於2005年就觀測這15個碰撞星系,除了參考了哈博太空望遠鏡和卡特林那巡天系統(Catalina Sky Survey)的相關資料,還特別從10年裡被觀測到兩次的星系資料比較後顯示,證實有一個正在發生TDEs;2015年再次觀測時,其中一個距離地球約17億光年的F01004-2237星系,其亮度確實有巨大改變,似乎間接證實這燃燒現象就是由超新星或黑洞吸積物質造成的,而此特徵也似乎可以用「潮汐力瓦解事件」來解釋。

科學家由以上推測,TDEs很有可能就發生在人類生命週期內的其他星系中;未來隨著天文設備不斷提升,加上造價88億新台幣的新一代詹姆斯.韋伯望遠鏡也預計在2018年升空使用,科學家認為到時就更能證明這種壯觀景象的發生率其實遠比想像的高。

▼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預計2018年升空。(圖/路透社)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ETtoday著作權聲明 ]

相關新聞

讀者迴響

熱門新聞

最夯影音

更多

熱門快報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