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研究院 相關新聞

中央研究院,簡稱中研院,為中華民國的國家學術研究機構,直接隸屬於總統府,為臺灣學術研究最高殿堂。其任務包括人文及科學研究,指導、聯絡及獎勵學術研究,培養高級學術研究人才,並兼有科學與人文之研究。現今院址位於臺北市南港舊庄,現任院長為廖俊智。

中央研究院所屬之研究員、副研究員與助研究員,其位階相當於大學教授、副教授與助理教授,臺灣的頂尖大學也經常藉由合聘與兼任的方式,聘請中央研究院研究員充實其師資陣容與指導研究生。中央研究院院士為中華民國學術界最高榮譽,許多院士是在中央研究院擔任專任研究員時當選,或是當選後兼任研究員或通信研究員,所以有相當比例的院士同時在院內擔任研究員。(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搶搭軌道經濟列車!台南高鐵地王地標「達麗世界仁」坐擁百貨、未來三鐵門戶

「買房跟著交通建設走」是不敗金律,像是台南高鐵特區,有高鐵串起全台一日生活圈,又有產業、商城等先行到位,加上台鐵沙崙站,以及未來的捷運等多項紅利,給予周邊房價強大支撐力,便被視為軌道經濟的明星特區。詳全文>>

人文講座10年逾5千人次修課 中研院再推6新學程

為提升人文素養,中研院從10年前陸續與國內生醫專業為主的大專校院合作,推出「中研院人文講座」核心通識課程,10年來在北醫大等3所大學開設267門課,超過5600人次學生修課。中研院今(16日)指出,根據近年國際情勢、公共議題及學生回饋,將重新推出6個微學分學程,包括「文化感性、生命政治、民主與異議、生命的技藝、政經治理、台灣/海洋/南島」。詳全文>>

「中研院團隊」推銷50萬元醫療器材 彰化孝女險遭詐

和美鎮一名陳姓女子因擔憂父母生病,為治癒他們、在網路上認識一名自稱網友「中研院團隊-楊X彥」,雙方使用通訊軟體LINE聊天,女子深信不疑,連續3次共花了15萬元,約定貨到付款取珍貴藥材,男子接著又向她介紹一組50萬「醫療器材」,女子前往銀行提款時遭到阻止,經警方勸說下,這才了解原來遭到詐騙。詳全文>>

首屆「中研學者」4人獲選 5年最高可獲4千萬經費

中央研究院今(1日)公布首屆「中研學者」名單,共有中央大學地球科學系教授郭力維、清華大學數學系教授陳國璋、陽明交通大學生化暨分子生物研究所教授許翺麟,及台灣大學經濟系教授黃貞穎等4人獲選,每人每年最高可獲800萬元、每期5年的研究補助經費。詳全文>>

全球暖化威脅台灣山區!中研院:17山脈等溫線每年上升逾10公尺

中研院領銜的國際研究團隊,不僅首創山區氣候速度的推估模式,更首度發現全球17個區域的山脈等溫線,正以每年超過11.67公尺的速度上升;台灣山區高海拔生態避難所的獨特物種構成巨大威脅,台灣高濕度環境導致等溫線在海拔上移動速度快於全球平均,顯示全球暖化對台灣山區影響仍相對嚴重。研究成果昨(27日)發表在國際頂尖期刊《自然》(Nature)。詳全文>>

中研院改名案擱置!立委要求「去中國化」 院方:同仁覺得沒必要

中央研究院外文名稱Academia Sinica,Sinica意思是拉丁文「中國的」,立法院曾要求正名。然而中研院在徵詢院內人員、院士意見後,日前做出「擱置」決議。 詳全文>>

支持跟進「AI法案」立法 中研院長:應考量隱私、智財與公務機密

ChatGPT去年引爆全球人工智慧(AI)風潮,歐洲議會近期更通過《人工智慧法案》,國民黨籍立委洪孟楷今(20日)在立院質詢中研院長廖俊智時,詢問台灣是否應盡快進行AI立法,應採取美日相對開放式,或者歐盟的相對限縮式?廖俊智表示,立法方向是對的,每一個國家狀況不一樣,基本精神應是「以人為本」,對台灣社會有正面貢獻,並考慮「個人隱私、智慧財產權及公務機關機密」等問題。詳全文>>

中研院士屢爆外籍爭議!提名表新增「國籍欄」 內政部協助核對

中研院第35次院士會議將在今年7月登場,會中也將選舉新院士。為避免之前院士國籍爭議事件再次發生,中研院今(15日)表示,除了提名表新增「國籍欄」,進行院士資格審查時,就會先請對方提供足夠資料,再將所有提名的院士資料,請內政部進行確認其國籍,希望透過交叉比對,避免類似國籍爭議事件重演;若因此無法參與院士選舉者,則可以參加名譽院士選舉。詳全文>>

中研院AI出包稱「國家領導人是習近平」 監察院申請自動調查

中央研究院詞庫小組(CKIP)日前釋出繁中大型語言模型「CKIP-Llama-2-7b」,但網友實測卻發現此AI自稱中國籍、國家領導人是習近平等,引發爭議。監察院今(6日)指出,我國在推動可信任生成式AI亦面臨多項挑戰,包括大型語言模型(LLM)繁體中文語料不足,以及可能被濫用,生成具有負面影響或偏見的言論與內容等,監察委員賴鼎銘、林郁容、葉宜津深表關切,申請自動調查。 詳全文>>

台灣自製量子電腦問世!中研院耗時2年打造 成少數可自主研發國家

總統蔡英文29日視察中研院自製5位元超導量子電腦進度,提到量子通訊加密可加強資安,也是國安,對AI、金融及生醫等領域帶來影響,相信不久的將來,台灣可為全世界貢獻力量。 詳全文>>

中研院自研自製5位元超導量子電腦 本周起連線上網

量子電腦具有超越目前超級電腦的運算潛力,全球先進國家皆已積極投入研發。中央研究院雖受限經費與諸多瓶頸,但仍在去年10月,成功打造由台灣自研自製的5位元超導量子電腦,本周起將以網路連線方式提供給計畫合作者使用。詳全文>>

「M87黑洞」最新影像公布!台灣參與跨國觀測 證明暗影持續存在

台灣團隊參與的「事件視界望遠鏡」(Event Horizon Telescope,簡稱EHT)計畫今天再次公布觀測到的M87星系中心黑洞最新影像,驗證黑洞光環與2017年所觀測的大小相同,符合廣義相對論的預測,研究成果已於今(18)日發表在國際期刊《天文與天文物理》(Astronomy & Astrophysics)。 詳全文>>

發射衛星經過領空也要國家警報? 陳建仁解答1危險:還是請民眾小心

國防部9日下午三度發布防空警報,中國於下午3時4分發射衛星,已飛越南部上空。立法院今召開臨時會,在場委員、官員也收到簡訊,國民黨立委林為洲質疑,射衛星也要國家級警報?陳表示,英文錯誤要馬上更正,這是火箭搭載著衛星,火箭可能會有東西掉下來砸到人,還是要發防空警報,而人造衛星英文是Satellite,但Satellite fly over這句話要小心,因為人造衛星本就繞來繞去,但這是投射行為。 詳全文>>

系統神經科學權威、中研院士蔡作雍辭世 享耆壽96歲

中央研究院近日發布訊息指出,院士蔡作雍去年12月28日辭世,享耆壽96歲,其專長為中樞神經系統對心血管功能等調控研究等,也協力中研院生醫科學研究所創建,貢獻良多。 詳全文>>

發現「新細胞分裂方式」有望改寫教科書 中研院年輕學者獲獎

中央研究院今公布2023年「年輕學者研究成果獎」,共有7人獲獎。「生命科學組」得獎者、中研院細胞與個體生物學研究所副研究員陳振輝,以自行研發的活體螢光標定技術結合跨領域數學模型推導,發現第三種細胞分裂方式,被審查委員譽為「可成為教科書教材的創新發現」。詳全文>>

王汎森獲宏博研究獎「台灣人文領域第一人」 德國總統將親自頒獎

中央研究院今表示,歷史語言研究所特聘研究員王汎森院士榮獲德國宏博基金會頒發「2023年宏博研究獎」,肯定其對學術及教育的貢獻,這也是台灣人文學領域首位獲此殊榮的學者,將於明年6月由德國總統親自頒獎。詳全文>>

原子解析度下首現蹤!中研院團隊成功捕捉酵素修復DNA全貌

中研院院士蔡明道領導來自全球17個研究機構組成的國際研究團隊,成功利用X射線自由電子雷射(XFEL),在極短時間內為反應結構拍照,首度在原子解析度下直擊光解酶酵素修復DNA損傷的完整過程,研究成果今(1日)發表在頂尖科學期刊《科學》(Science),這項成果不僅促進結構生物學的前端發展,也開啟酵素學的新時代。詳全文>>

國際知名語言學家、中研院士梅祖麟辭世 享耆壽90歲

中研院近日發布訊息指出,國際著名語言學家梅祖麟14日於美國辭世、享耆壽90歲,其專長為漢語語法史及漢語音韻史,於1994年獲選為中研院院士。 詳全文>>

中研院AI出包「自稱中國籍」 院長:檢視其他計畫勿用對岸資料

由中研院研究員所開發的繁體中文語言模型AI出現中國觀點回應,引發各黨立委關注,中研院長廖俊智今天說,未來將成立風險控管小組,並檢視中研院其他AI計畫避免事件重演。詳全文>>

樂捐1千萬「加速」中研院研發 富邦金、台灣大瞄準哪3大淨零科技?

國際能源署(IEA)指出,現有的潔淨能源(clean energy)科技雖足以提供到2030年所需的減排量,但若缺少加速創新,在2030年後導入更多開發中的技術,2050淨零排放目標的願景將無法實現。詳全文>>

中研院提高博士生獎助金 9月起每月可領4至5萬元

繼教育部宣布念博士最高每月補助7萬元後,中研院院長廖俊智也宣布,從9月起,將提升中研院支薪的博士班學生獎助金,預期將博士生平均獎助金每月提升到4萬元(博一、二)及5萬元(博三至五),希望藉此提升學生就讀博士班意願,避免高教人才斷層危機。詳全文>>

COVID-19才平息 學者:7年內恐再現冠狀病毒威脅

COVID-19疫情歷經3年多,各地恢復正常生活,病毒威脅影響人類文明,人們或許剛從COVID-19衝擊走出來,但中研院院士吳仲義示警,未來7、8年內恐再現全新冠狀病毒疫情威脅。詳全文>>

台北最安靜的地方!中研院「靜土地圖」上線 標註90處55分貝以下

噪音攸關生活品質,中研院與台灣聲景協會合作,訓練25名寧靜追蹤師穿梭台北巷弄間採樣182個地區資料,找出台北的「靜土」,邀請大眾一起聆聽、感受55分貝以下環境。詳全文>>

中研院發現增加生物固碳新法 效率↑6成「助攻碳平衡」

自工業革命以來,人類使用化石燃料每年排出約360億公噸二氧化碳,嚴重破壞自然界的碳平衡,中央研究院今(5日)宣布,由中研院院長廖俊智及蔡明道院士帶領團隊,發現一種增加海中藍綠菌光合作用的新方法,使藍綠菌吸收二氧化碳(稱為固碳)速率增加約60%,為自然界的碳平衡研究開啟新契機,成果已在上(6月)發表在國際期刊《自然代謝》(Nature Metabolism)。詳全文>>

中研院與莫德納簽署MOU加速mRNA研究 攜手合作賦能在地產研團隊

為加速mRNA研究,賦能在地研發團隊,莫德納台灣李宜真總經理、莫德納基因(Moderna Genomics)總經理暨科學長黃翊群、中央研究院副院長唐堂以及生醫轉譯研究中心主任吳漢忠於今(1)日正式簽訂合作意向書,建立策略合作關係,同時宣告共同發起「莫德納台灣mRNA前瞻新創獎」計畫,廣邀台灣優秀研究團隊參與評選,期望藉由台灣豐富的生物技術資源與新創能量,結合莫德納mRNA技術與及全球經驗,共創台灣生醫產業未來! 詳全文>>

首位「道士」院士勉勵畢業生 做研究不要害怕冷門「要用心投入」

台灣師範大學今(27日)舉行畢業典禮,歡送超過4千名畢業生,中央研究院首位「道士」院士李豐楙,今天以台師大校友身份,到場擔任致詞嘉賓,他以「不怕冷門,投入為要」為題發表演講,勉勵所有學弟妹,做研究不需要害怕冷門,只要用心投入,就可以創造屬於自己的獨特人生。詳全文>>

228研究增補小組掛名中研院惹議 廖俊智:非正式單位、已請更正

一個署名「中研院228研究增補小組」單位,多年來發表相關研究,立委吳思瑤今(18日)指出,該單位掛名中研院發表研究,竟指「日本人是228元凶、美國是幫凶」,成為中國大外宣資料,認為中研院審查機制有問題,中研院則回應,該單位只是中研院一個讀書會,不是正式單位,部分成員已經退休,對於少數個人冒用中研院名稱,院方將即時向媒體澄清以正視聽,並主動向當事人反應,必要時將採取法律行動。詳全文>>

響應518國際博物館日 中研院推35個科普展覽今起上線

明天是518國際博物館日,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為響應國際博物館日,與中華民國博物館學會4度攜手,將重磅研究成果化為線上科普展,以「知綻識放」為主題,匯集國內30家研究機構、博物館、美術館等,推出35個線上展覽,首度運用開放街圖、維基百科與維基數據等開放資料,打造「ALL at Once」探索地圖,視覺化呈現逾300家「開放博物館」內容來源機構的全球據點。詳全文>>

中研院與跨國團隊新發現 土星重回太陽系衛星之王

中研院與跨國團隊聯合研究,新發現62顆土星衛星,土星整體衛星數量達145顆,較木星更多,土星再度重返太陽系衛星最多之王寶座,已報國際天文聯合會(IAU)進行認證公告。詳全文>>

天文界首例!同時拍到黑洞吸積流與強大噴流 中研院成果登《自然》

中研院天文所與數個國際研究團隊合作,使用新的毫米波段觀測成功獲得影像,首度證實星系中心超大質量黑洞附近的吸積流與噴流起源間聯繫,對黑洞附近物理過程有更完整了解,研究成果4月發表在國際頂尖期刊《自然》(Nature),成員還包括台師大、中山大學及國家中山科學研究院,也讓台灣的科學、技術和經驗獲得肯定。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