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易發脾氣「恐是語言能力不夠好」!信誼:親子共讀是解方

▲▼信誼年度幼兒語言大調查發現,近九成的父母自評經常主動跟孩子說話、耐心聽孩子說話。(圖/信誼基金會提供)

▲信誼基金會表示,親子共讀是促進孩子語言發展的好方法。(圖/信誼基金會提供)

記者許敏溶/台北報導

孩子動不動就發脾氣,不少父母總以為是情緒問題。根據信誼基金會針對台灣超過1萬個幼兒家庭調查顯示,從3歲、4歲、5歲甚至到6歲,每一個年齡層都只有50%家長表示,幼兒會用語言代替哭或發脾氣來表達,顯示孩子動不動就哭鬧,可能是語言表達不足造成。而調查也顯示,98%父母認為,親子共讀是促進孩子語言發展的好方法。

信誼基金會在2023年11月間,透過網路進行「1-6歲幼兒語言發展與親子對話調查」,總計獲得1萬403份回覆。在孩子3-6歲的「語言表達」學習關鍵期,從3歲、4歲、5歲甚至到6歲,每一個年齡層都只有50%的家長表示,幼兒會用語言代替哭或發脾氣來表達。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信誼基金會指出,從最新調查顯示,孩子動不動就哭鬧,家長以為的情緒問題,可能是語言表達不足所造成的。當語言能力進步,學習如何說出需求,情緒失控可能就會改善。

此外,調查也顯示,97%父母認為,父母的對話與互動對孩子的語言發展影響最大。98%的父母認為,親子共讀是促進孩子語言發展的好方法。調查中發現,僅有64%父母自評日常和孩子一起說話或聊天的時間頻繁,33%的父母覺得和孩子對話的時間不夠。當代父母親子共讀的方式已趨多元,超過六成的父母都能在說故事間鼓勵孩子發表意見,75%的父母在孩子有興趣的地方會多停留、甚至用誇張的表情和語調和孩子說故事。

針對這項調查,信誼基金會張杏如董事長分析,在孩子8歲前的良性親子互動,不只有助語言學習,對大腦的發展、情緒的穩定、認知能力和社會化都有正向影響。建議爸媽可以從日常生活對話、親子共讀技巧的強化,提升孩子的語言理解和表達能力。

▲▼信誼年度幼兒語言大調查發現,現代父母受對話式閱讀影響,會在孩子有興趣的地方多停留。(圖/信誼基金會提供)

▲信誼年度幼兒語言大調查發現,現代父母受對話式閱讀影響,會在孩子有興趣的地方多停留。(圖/信誼基金會提供)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ETtoday著作權聲明 ]

相關新聞

讀者迴響

熱門新聞

最夯影音

更多

熱門快報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