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甘肅6.2中等地震逾百人喪命? 分析:最糟糕時間最薄弱地方

記者蔡儀潔/綜合報導

18日深夜發生的甘肅地震已造成131人罹難,大陸民眾提出疑問,為何規模6.2的中級地震死亡人數偏高?對此,地質專家分析稱,原因包括震區人口相對密集、房屋抗震性能差以及時間點正值深夜。有氣象博主總結稱,「這次地震是在最糟糕的時間(隆冬子夜)打擊了最薄弱的地方。」

▲▼甘肅6.2地震。(圖/CFP)

▲當地房屋許多是磚類建築,抗震能力差。(圖/CFP)

「此次地震傷亡人數出乎我的意料」,大陸國家自然災害防治研究院創院院長徐錫偉向《中國科學報》表示,規模6.2屬於中等強度地震,與汶川地震、玉樹地震等強震不同,這樣「背景性」的地震發生率更高。

為何此次傷亡人數高企?徐錫偉指出,首先,震中地區位於山區,坡度較陡、地基不穩,相對容易造成崩塌現象;其次,當地房屋的抗震性能相對不夠,震動破壞條件下,很容易倒塌或發生邊牆倒塌;更重要的一個原因是,地震發生在寒冬深夜,大部分人已經休息,地震來時可能來不及躲避。

博主「中國氣象愛好者」指出,積石山縣所在甘青交界地區處於黃土高原和青藏高原之間,較厚的鬆軟沈積物很容易造成場地放大效應,讓地震破壞力更強,當地高山深谷的複雜地形也極易引發地質災害,進一步加重破壞;冬日深夜更是最糟糕的地震時間。

此外,甘肅和青海歷史上雖不乏大震,但積石山所在的臨夏州相對來說地震活動較少,1949年以來從未發生規模6以上地震,因此當地人抗震經驗較少,農村一些老舊房屋和抗震能量較差的房屋,在規模6.2地震面前很難扛住。

▲▼甘肅6.2地震。(圖/CFP)

▲救援人員在零下天氣救人。(圖/CFP)

中國地震台網中心組織專家對此次地震分析表明,此次地震與汶川地震相同,為「逆衝型破裂」。這類型地震就像2輛迎面行駛的車發生碰撞後,一輛車前部飛到了另一輛車頂部,這類地震的破壞力比「擦肩而過」的走滑型地震更強。

徐錫偉表示,大陸地震台網布設較為廣泛,但甘肅、青海等地的台網密度與東部地區相比仍有提升空間;地震台網系統就像「守夜人」,儀器設備24小時工作,但當前對地震機理的認識仍不完善,所以對於地震三要素,即地震發生的時間、地點、震級,仍然無法準確預測預報。

徐錫偉指出,提高地震監測預警精確度的一個重要方法就是摸清活動斷層,目前已明確了上千條可能發生7級以上大地震的活動帶,同時將一些風險系數較高的活動斷層帶,划定為年度重點危險區,並對這些區域進行重點監測。

此外,大陸建立了以救援消防隊為主力軍的地震應急救援力量,災後救援越來越有序。徐錫偉表示,「未來我們需要進一步加強地震機理研究和認識。」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ETtoday著作權聲明 ]

相關新聞

讀者迴響

熱門新聞

最夯影音

更多

熱門快報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