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估「規模6強震」沒發國家警報!氣象局2精進措施出爐

▲▼氣象局針對地震預警提出2精進措施。(圖/氣象局)

▲氣象局針對地震預警提出2精進措施。(圖/氣象局)

記者李宜秦/台北報導

本月3日花蓮外海發生規模6地震,全台都有明顯搖晃,不過由於預估震度為達標,因此氣象局並未發送國家級警報。氣象局提出兩點檢討措施,包括強化東部海域海底地震儀觀測站的功用、發展東部外海地震的預估震度模式,盼能藉此優化地震預警防災功能。

氣象局於臉書專頁「報地震-中央氣象局」發文表示,地震若符合兩大條件,分別為地震預警系統預估發生「規模5.0以上地震」、「震度可能達4級以上的縣市」,氣象局就會發送災防告警系統,也就是所謂的國家級警報。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氣象局表示,以目前技術而言,本島地震大約可在地震發生後10秒自動對外發布「地震速報」,若是外海地震,則需要較長的演算時間,此次地震為22秒對外發送。

氣象局解釋,3日的地震發生於花蓮縣政府東方外海 56.7 公里處,實際地震深度為 19.4 公 里,芮氏規模達 6.0,居住於宜蘭、雙北等縣市的民眾皆能感受到地震所帶來的明顯搖晃。因位處距陸地50公里外海,地震預警系統推算的震央位置距臺灣較遠,深度較深,規模較小,所以震度預估較小。

另外這次地震發生在東部海盆且深度較淺,依據過去經驗,大部分這類型地震的破裂方向皆朝向臺灣東北陸地,造成北部地區會有較大的震動,例如2002年331地震。目前系統針對震度預估皆採用相同的經驗公式,因此沒有特別量化出北部的影響。

▲▼17:46時規模6.0地震。(圖/中央氣象局提供)

▲1/3發生規模6.0地震。(圖/中央氣象局提供)

同時這次地震因為距離臺北盆地超過100公里,提供了表面波生成的條件,表面波的作用不僅對臺北帶來高震度,也帶來長周期的搖晃。

最終,地震預警系統預估宜蘭縣政府的最大加速度值為17.51 gal,臺北與新北預估最大加速度都不到8 gal,未達四級最大加速度25 gal,因此並未發送地震速報。

氣象局表示,針對此次地震,氣象局將精進東部外海地震預警的能力,並提出兩大檢討方式,第一,強化東部海域海底地震儀觀測站的功用,持續提升地震位置的掌握,優化東部外海地震規模的推估能力。

第二,發展東部外海地震的預估震度模式。特別針對東部海域複雜的孕震構造與震源特性,設計專屬的震度預估經驗公式,以提升東部外海地震對於全國各地震度預估的準確度。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ETtoday著作權聲明 ]

相關新聞

關鍵字:

讀者迴響

熱門新聞

最夯影音

更多

熱門快報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