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爆瘧疾死亡!疾管署升旅遊警示 預防用藥應「吃好吃滿」

▲▼疾管署防疫醫師林詠青說明境外移入瘧疾死亡個案。(圖/記者洪巧藍攝)

▲疾管署防疫醫師林詠青說明境外移入瘧疾死亡個案。(圖/記者洪巧藍攝)

記者洪巧藍/台北報導

疾病管制署今日公布今年首例瘧疾死亡個案,是一名40多歲外籍男性,4月下旬曾至非洲馬拉威,研判為境外移入,疾管署今起將馬拉威國際旅遊疫情建議等級調整為第一級:注意。疾管署防疫醫師林詠青提醒,瘧疾主要流行地區包含非洲、東南亞、大洋洲,民眾若要前往,應於出發前1個月前至旅遊醫學門診諮詢,並依照醫師指示使用預防性藥物,重點是從出國前、出國期間,一直到返國後,要持續不中斷用藥。

疾管署疫情中心副主任李佳琳表示,鑑於我國近期發現自馬拉威境外輸入病例個案,加上該國疫情狀況,已於今日將馬拉威國際旅遊疫情建議等級調整為第一級:注意。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李佳琳指出,國內今年截至5月20日共計4例瘧疾確定病例,均為境外移入,較過去5年(2019到2023年)同期0到2例略高,可能與近期國際瘧疾疫情嚴峻影響。個案分別為3例外國籍及1例本國籍,發病年齡介於20多歲至40多歲,檢出病原體為3例惡性瘧及1例間日瘧,感染國家分別為緬甸、尚比亞、安哥拉及馬拉威各1例。

▲▼疾管署5/21記者會,疫情中心副主任李佳琳說明瘧疾死亡個案。(圖/記者洪巧藍攝)

▲疾管署疫情中心副主任李佳琳說明瘧疾死亡個案。(圖/記者洪巧藍攝)

林詠青說明,瘧疾是由感染瘧原蟲之瘧蚊叮咬人類而傳染的疾病,大多數人感染後,可能於7天至30天內出現症狀,早期症狀與流感類似,主要為發燒,也可能出現頭痛、肌肉痛、關節痛、噁心、嘔吐和疲倦等症狀,如未接受適當的治療,發病數天後會出現間歇性或周期性的畏寒及顫抖、發燒及出汗等症狀,嚴重者可能導致脾腫大、黃疸、休克、肝腎衰竭、肺水腫、急性腦病變及昏迷。

疾管署提醒,民眾前往瘧疾流行地區應該特別注意,請至少於出國前1個月,先至國內旅遊醫學門診諮詢,並依醫師指示於出國前、出國期間及返國後持續不中斷服用瘧疾預防藥物。

▲▼虐疾衛教。(圖/疾管署提供)

▲出國前往瘧疾流行地區,預防用藥需不中斷使用,還要做好防蚊。(圖/疾管署提供)

林詠青指出,目前國內使用瘧疾預防用藥有3類,可分為每天服用與每周服用劑型,都是自費使用,民眾可能依照本身對藥物有無敏感、藥物副作用、活動情況等因素進行考量選擇。但有一大重點,是用藥必需「不中斷」,必需從出國前就開始服用,出國期間一直到離開流行地區之後也還要再服用一段時間,才能達到預防效果。

疾管署也提醒,旅遊期間請穿著淺色長袖長褲,塗抹政府機關核可的防蚊藥劑,儘量安排住在有紗門紗窗的房舍;返國後如出現疑似症狀應儘速就醫,並提供醫師旅遊史及曾服用的瘧疾預防藥物等資訊,以做為診斷與治療參考。

國內已經是瘧疾根除地區,疾管署統計,國內近10年(自2015年起)累計58例確定病例,均為境外移入,年齡以21-50歲為多(占72%),感染地區以非洲國家為多,檢出病原體以惡性瘧為主,其次為間日瘧。近10年來瘧疾死亡個案僅有去年與今年各1起。

▲▼虐疾衛教。(圖/疾管署提供)

▲▼瘧疾衛教。(圖/疾管署提供)

▲▼虐疾衛教。(圖/疾管署提供)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ETtoday著作權聲明 ]

相關新聞

讀者迴響

熱門新聞

最夯影音

更多

熱門快報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