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恐懼」≠內向!人際關係專家認證「超正常」分析3成因

孤單,孤獨,寂寞,空虛,一個人(圖/達志/示意圖)

▲人祭關係教練提到,「社恐」其實非常正常。(圖/達志/示意圖)

文/李軒洋
摘自/時報出版《假面社交:不與世界為敵的生存之道

不管你是一個生性外向的人,想要擁有更好的溝通技巧,輕鬆應對所有性格的人群;還是性格內向,只想在尊重自身感受的前提下,學習一些溝通技巧,以便有效參與職場上的分工與生活,這本書對你來說都會有幫助。前兩節的內容可能多數人都或多或少都瞭解,但俗話說萬丈高樓平地起,我們還是可以一起掃掃雷,找找自己在處理人際關係中的不足。

我們身邊總能發現有這樣一群人,他們毫不畏懼與人社交,總能迅速地與所有人打成一片並且樂在其中,完全不怕生,根本就是自來熟;甚至無懼他人眼光,更別說擔心別人的嘲笑或冷落⋯⋯。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你可能在心裡默默稱讚:「哇,他好像就是那個傳說中的社交狂魔喔!」反之,和社交狂魔相反的就是一種近乎含羞草狀態的人:手機常年關靜音,只要能發訊息就絕不打電話,能打電話就絕不約見面;滿屋子陌生人,只想靜靜地待在角落,生怕別人過來打招呼;甚至是想了很多理由,就只為了拒絕一次的聚會;開會時生怕被點名要他上台發言,只想原地消失⋯⋯。

如果你或身邊就有人也有類似的表現,那麼這很有可能就是我們常說的「社交恐懼症」。

●「社交恐懼」的成因

其實大多數人都是一半是「社交高手」,另一半是「社交恐懼」的類型,通常只有少數人是天生的「社交高手」。所以當我們發現自己或他人身上有這種「社交恐懼」的表徵時,切勿過度擔憂,反而要從心理上去正視它,因為這是一種再正常不過的現象。

人們在面對新環境總是會擔憂,尤其是對於職場新人來說,什麼都不懂,往往會表現得比較羞澀。或是轉職到新公司時,面對一個新認識的朋友或工作上的合作夥伴時,由於對專業知識的不夠瞭解,或是尚未了解對方脾性,故而在剛剛接觸時,往往會表現得比較含蓄、內斂。但是只要我們慢慢融入這個新的環境和接納了周圍的人際關係之後,一切就會逐漸變得熟絡起來了。

●「社交恐懼」究竟是怎麼形成的?

「社交恐懼症」實際上是一個醫學術語,在醫學上還被稱為「社交焦慮障礙」,是神經症的一種,患者嚴重時還需要配合藥物進行治療。但大家不要談「恐」色變,因為大多數人口中的「社交恐懼」,遠遠沒有達到病症的程度,這個已經被炒熱了好幾年的網路熱搜名詞,儼然也成為略帶調侃性質的群體性標籤。

那麼,這個被普遍傳播的標籤,形成的原因究竟有哪些?

原因1:性格使然

多數人普遍認為,性格內向的人容易患有「社交恐懼」,但我要告訴大家,內向和「社交恐懼」之間不能簡單地畫上等號。你是否曾經發現,患有「社交恐懼」的人總會被貼上「內向」的標籤。例如公司新來的女同事花花,面試時給人的感覺很踏實能幹,表現也很專業,但等到她正式上班後,我發現她其實並不善言談,甚至經常一個人外出用餐,就連同事休息聊天時,她也只是在座位上默默地工作,並未加入談天陣營中。然後過沒多久,我就聽見有人在八卦:「你看那誰誰,真內向,感覺一點都不合群啊!」

後來在某一次的聚餐時,我跟她聊起了這個情況。她向我解釋說自己並非生性內向,只是有一點「社交恐懼」,感覺害怕甚至不想與別人交流,因為不知道該聊點什麼,總覺得每天只要把工作交代清楚,把自己該做好的事情做好就行了。所以,花花只是「社交恐懼」而非內向。有此可知,「社交恐懼」不一定就內向,但內向的人往往容易患有「社交恐懼」。

因為內向的人本身就對社交存有一定程度的恐懼,害怕與人交往,多數時間都是獨自一個人。除了難以融入別人的圈子裡,別人也很難跨入他們的圈子裡。他們有時雖也想改變這個情況,但只要越想改變,自己心理的負擔就越重,更難突破社交障礙。就像是給自己築了一道高牆一樣,裡面的人出不來,外面的人進不去,大家都尷尬。但這面高牆並非內向的人自己決定的,而是性格使然。

別擔心,我之後會傳授大家方法,一起突破,現在就請嘗試先在這面牆上開一扇窗,之後再開一扇門,最後用力推倒它,你就能看見更好的自己。

原因2:缺乏自信

患有社交恐懼症人在看待「社交高手」時的感受通常是:既尷尬卻又羨慕。真心話應該是「我不如他們,我做不到。」其實這是缺乏自信的表現,這群人往往心思細膩又敏感,既害怕別人看穿自己的缺點,自己偏偏又在心裡把這個缺點放大,關上溝通的門窗,陷入自卑的情緒中⋯⋯。很多人會在這種負面情緒中給自己下定義,而這當中很有可能存在著兩種認知偏差。

(1)自卑的人習慣替自己貼標籤,否認自身能力。這是第一種認知偏差。很多缺乏自信的人都有著強烈的固化思維,會陷入一種始終技不如人的困頓中,無法自拔。比如一次比賽沒獲得名次,就覺得自己不行;遇到一次困難就覺得自己是個魯蛇……。

(2)想法太多。這是第二種認知偏差。因為自卑的人心思細膩,所以他們還容易從各種不同方面去思考,並且產生負面情緒來「嚇唬自己」,為那些尚未發生甚至根本不會發生的事情杞人憂天。自卑者身上總是存在這兩種認知偏差,這便是阻礙他們突破「社交恐懼」的大石頭。

在漫長的人生道路上,我們有更多的時間是在不斷地瞭解、探索自我,只有正確地認識自我,才能與世界和平相處,而非向他人妥協或與世界和解。我們要知道,外面的世界沒有別人,只有自己。所以,一定要對自己有信心,對於即將發生但不確定的事情,不論結果好壞,都先做好心理準備。

因為只要在自己的預期範圍內做事,每個人的自信心都會慢慢回升到正常的水準。

原因3:曾經遭遇重大打擊

除了剛剛說到的性格和心理因素之外,「社交恐懼」還存在第三個原因:那就是曾在社交上遭受重大打擊。我舉一種情況讓大家更理解:如果一個曾經很開朗、善於表達、喜歡交朋友的人,突然之間不願參加聚會,群組聊天時給人的感覺也像是換了一個人,出現恐懼或抗拒社交的情況,那麼這個人便很有可能是在社交方面遭受了打擊。

還有一種情況是:如果一個性格內向且敏感的人,主動邁出社交的第一步,開始嘗試參加朋友聚會,主動與人交流,但說著說著又突然整個人打回原型,那這也極有可能是在嘗試社交的過程中受到打擊,於是又退回原處了。

其實不論是第一種還是第二種情況,都有可能是被社交中的某些言語傷害了,因此在內心留下非常大的陰影,讓他們失去信心。若無法及時走出這種衝擊帶來的陰影,久而久之就會形成社交恐懼症。

現實中其實有兩類罹患「社交恐懼症」的人,一類是面對陌生人時是「社交高手」,但與熟人相處時又變成「社交恐懼」者;另一類則是面對熟人時活脫是個「社交高手」,但在遇上陌生人時又變回「社交恐懼」者。

這兩種人之間,究竟是基於什麼原因而來的呢?

▲▼ 室友,好朋友,情侶,聚會,派對,聊天。(圖/CFP)

▲有些人會在「社交高手」和「社交恐懼」之間切換。(圖/CFP)

我們先來看下第一類人:面對陌生人時是「社交高手」,但與熟人相處時又變成「社交恐懼」者。

這種人在陌生人面前總是侃侃而談、交淺言深,但在面對熟人時則不敢吐露心聲,甚至面對朋友交談、聚會都面露難色,想盡辦法逃避。實際上,他們是因為害怕熟人看穿自己內心真正的想法,或是不想讓熟人知道自己藏在心裡的秘密。例如有人失戀了,會跟計程車司機聊傷心事,甚至就在車上大哭起來,卻不願跟閨密或親人分享失戀心情;或是有人失業了,呆坐在便利超商一整天,跟身邊的大叔聊起自己創業的艱辛,但卻不願回家跟妻兒說說苦處⋯⋯。

追根究柢,這是因為他們不想在日後被某人提起這件事,所以選擇對一個陌生人傾訴心事,畢竟這樣能讓他們的社交壓力小一些。例如著名演員黃磊曾在某個綜藝節目中說過一段話,他表示自己出道成名以後,便很少在公開場合去跟老朋友們見面聊天,其中一個原因是缺少共同話題能夠深入聊天,另一個原因就是老友們多半知道自己的底子,知道自己曾經做過的那些不太聰明的事,再見面時難免尷尬。

再說到第二類人:面對熟人時活脫是個「社交高手」,但在遇上陌生人時又變回「社交恐懼」者。

前一陣子,我和一個前輩吃飯。他跟我說起自己最近幾年感觸特別深,就是隨著年齡越來越大,越來越不想主動認識新朋友,反而更喜歡與老朋友親近,喜歡約大夥兒一塊吃飯、喝茶聊天。

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在於:熟人社交對於他們來說是舒適區,與陌生人建立聯繫還要費心經營,分散精力,自然懶得去建立新的社交關係;或者是因為已經建立交往關係的熟人是被動社交,別人主動和他建立的聯繫,而實際可能存在的原因有可能是,他本身缺乏社交技巧或不太擅長與人溝通,根本不知道該如何面對陌生人並與其成為朋友。

●「社交恐懼」的障礙

在明白了「社交恐懼」的原因之後,那麼又該如何突破「社交恐懼」障礙呢?

方法1:建立自信心

第一個突破「社交恐懼」障礙的方法就是建立自信心,建立自信心才能夠讓我們邁出社交的第一步。這裡需要調整一下,前面說到的兩種認知偏差,進行兩種認知方式的轉變。

第一種認知方式的轉變是,由固化思維轉變為積極的思維,停止否定自己。缺乏自信的人對自己總是存在著一種執念,把自己想成是一個固定不變的人,忽略了自我的成長性和可塑性,甚至給自己貼上了「我不如別人」的標籤。

想要建立自信心,我們就要把這種執念轉化為積極的思維,不斷探索並看到自己的優點,並且適時改善缺點,隨時保持在這種狀態中。我在此分享一個提高自信心的方法:列出自己的五到十個優點,並且保持下去。例如最會點菜、最會種花、最會訓練寵物、最喜歡游泳、最會陪孩子睡覺⋯等,從小地方開始塑造自信心,保證有效。

另外就是保持對更多新領域的探索,多方涉獵新知識,這也能讓我們在擁有更多談資和更多話題的基礎上,建立更多的自信心。

第二種認知方式轉變是,由想法太多轉變為找到內在中心思想,並且拒絕輕言放棄。

缺乏自信的人總是想太多,讓自己深陷泥沼中,須知難以建立自信與我們內在的信念之間有著極大的關係。越能相信生命的價值,便往往越能看到自我的可貴,進而建立自信。所以,找到心裡的那個種子或目標,並且持續澆灌、傾注時間和注意力,肯定就會有芳香自來的那一天。

方法2:積極思考,平靜看待事情

第二個突破「社交恐懼」障礙的方法是:積極思考,以平和心態看待過往經歷。

我們前面說到「社交恐懼」的成因,其中一個就是曾在社交上受過打擊,這些打擊對我們來說無疑是一種傷害。畢竟每個人都會遭受挫折,如果畫地自限,把自己封閉起來,這根本就是一種內耗。這時不如積極思考,從過往不愉快的經歷中吸取經驗與教訓,梳理自己的擇友標準,改用平和的心態看待過往,豈不更好。

方法3:提升溝通、表達能力

第三個突破「社交恐懼」障礙的方法是:提升溝通表達能力,學習社交技巧。很多人之所以恐懼社會、組織、家庭、朋友、同事和合作夥伴之間的正常交流,是因為不知道該如何與他人建立聯繫,不知道出現冷場、「尬聊」時應該怎麼辦,也不知道如何與不同關係的人相處。所以,提升溝通表達能力,學習社交技巧,比如如何尋找話題、溝通開場、累積談資等,便顯得格外重要了。

其實不論是「社交恐懼」或「社交高手」,撇開心理素質不說,大家的知識水平應該都差不多,所以學習一些溝通方法和社交技巧,是能讓我們在社交場景中更加從容應對的好方法,這能讓我們所遇之人皆貴人,所遇之事皆幸事。

方法4:忽略身體反應,轉移注意力

第四個突破「社交恐懼」障礙的方法是:感知自己的身體反應,轉移注意力。

很多人在面對社交場合時,不僅心裡緊張恐懼,還會產生一連串的生理反應,比如臉紅、手心出汗、全身發抖等。根據強化理論,人們在緊張、恐懼時會過度留意身體出現的緊張反應,這樣反而會強化大腦的神經行為,加重緊張、不適的反應。反之如果我們內心清楚這個行為是正常現象,不去特別關注它,那麼緊張反應便會被慢慢淡化,進而讓心裡的緊張情緒獲得緩解。

緩解緊張、害怕等情緒的良方就是轉移注意力。從生物學上來講,人類在面對危險或艱難選擇時,第一個出現在腦海中的念頭就是逃避,選擇遠離痛苦、躲避危險本就是天性,殊不知當我們理性看待事情時,通常會有更好的選擇。

如果你的朋友或家人是「社交恐懼」者,以下幾個關愛「社交恐懼」的指南,不妨試著分享給他們試試看:

(1)別用自己的標準去要求別人。要釐清自己和他人的感受。很多時候可能是你覺得這件事情沒什麼大不了,但這不代表他們也覺得沒什麼。反覆的逼迫只會讓他們更痛苦,也讓你感到挫敗和不受重視。

(2)不逼迫他們去參與社交,試著接納包容。告例如告訴孩子們看到家中長輩時,若想不起對方是誰,不用急著打招呼;遇到不熟悉的人不想跟對方說話,那麼改用一個微笑來代替交談,這也能讓大家感到非常開心的。

(3)當他們對某件事情或提議表示猶豫、拒絕,請給予喘息、思考的空間。
他們不願參加你的餐敘,或在遇到你的時候沒有打招呼,這並不代表他們不喜歡或不在意你,他們可能只是不擅長用這種外顯的表達方式來傳遞關愛。

大家多半會把內向的人與害羞之間劃上等號,其實這並不一定的喔。我們不要被生性外向者的標籤,比如善於溝通、表達順暢這些特質給轉移了注意力。多數生性內向的人確實不擅長或不想和性格外向的人一樣,他們擅長或更專注的其實是內在的思考和規劃,相較於表達,深思反而更容易振奮他們的心緒。

內向的人並不會抵觸參加聚會,在飯桌上哪怕一句話都不說,他們很多時候也並不會感到尷尬或不自在,但他們會因為參加過多的活動而感到不知所措。像現在這樣一個資訊極其豐富的時代,我們身邊充斥著各種聲音,這些聲音會讓性格內向的人感到無法適從,會讓多數人覺得,某個人總是沉默不語是個很大的問題。殊不知,內向的人是用自己的方式在理解這場聚會、傾聽別人討論的話題、思考各方表達的觀點,等待一個合適自己表達的契機。

反觀外向的人喜歡一邊滔滔不絕地表達,一邊節奏明快地思考。而內向的人更喜歡緩慢有節奏地表達,因為他們想給大腦留下更多有系統的思考空間。所謂「不鳴則已,一鳴驚人」,我始終覺得這句話最適合用來形容內向的人。

★本文摘自時報出版《假面社交:不與世界為敵的生存之道》,作者李軒洋,人際關係教練、社交達人,現於互聯網教育創業公司擔任合夥人一職。「無效應酬太多、關鍵時刻找不到人幫忙、想聊天卻沒話題、難與他人交心說真話、同事之間更是缺乏信任基礎⋯⋯。其實不懂得處理人際關係,你的人生肯定會時時冒出許多不必要的麻煩和問題。這時若無高質量的人際關係幫襯,你往往只會越忙,心越累。透過簡單易學的人際交往策略,讓大家能夠從心理狀態演進到實務層面,成功突破社交障礙、輕鬆與陌生人建立關係、與熟人拉近距離、建立優質、可變現的人脈網絡!」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ETtoday著作權聲明 ]

相關新聞

讀者迴響

熱門新聞

最夯影音

更多

熱門快報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