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糞便細菌找到蛛絲馬跡 榮陽交團隊發現肝癌免疫治療新指標

記者嚴云岑/台北報導

糞便總給人汙穢、不潔的印象,但最新的研究卻發現,糞便中的細菌可以有效預測免疫療法對肝癌的治療效果。腸道中有好菌相的病患,不僅免疫治療反應較佳,存活率也明顯較高。若腫瘤惡化患者糞便中毛梭菌佔3成以上,使用免疫治療反應率可高達5成以上,且存活期可高達1年以上。

▲▼糞菌製備冷乾膠囊微菌叢植入治療。(圖/台北榮總提供)

▲糞菌採集資料照。(圖/台北榮總提供)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免疫療法是近年治療癌症的新選擇,對於無法透過手切除的患者更為重要。然而,目前仍缺乏有效的生物指標預測治療效果,加上沒有健保給付,患者只能先砸72萬賭2~3成的療效。

臺北榮總胃腸肝膽科主任黃怡翔主任,同時也是陽明交大臨床醫學研究所講座教授領導的肝癌團隊,自2018年起,對於在臺北榮總接受免疫治療的41位肝癌患者,在其治療前收集糞便檢體,並與17位健康民眾的糞便檢體,進行腸道微菌叢的次世代基因定序比較分析,後續另以33位肝癌患者的檢體做分析驗證。

▲▼從糞便細菌找到蛛絲馬跡 榮陽交團隊發現肝癌免疫治療新指標。(圖/台北榮總提供)

▲肝癌免疫療法與腸道細菌研究目的。(圖/台北榮總提供)

研究發現,肝癌患者糞便以厚壁菌門和擬桿菌門的細菌為主。在腫瘤惡化患者的糞便中,研究團隊觀察到有較多的普雷沃氏菌(Prevotella 9,擬桿菌門);相反地,對於免疫療法有良好反應的患者糞便中,則是以毛梭菌(Lachnoclostridium,厚壁菌門)、韋榮氏球菌(Veillonella,厚壁菌門)占大宗,同時毛梭菌的豐富程度也與患者糞便中的次級膽酸濃度有顯著的相關性。

黃怡翔教授另提到,整體而言,腸道內有好菌相的病患,其肝腫瘤對免疫治療的反應以及存活率皆明顯較佳。根據統計預測,糞便中有較多毛梭菌但較少普雷沃氏菌的患者,在最佳情況下的存活率的中位數可達22.8個月,平均反應率高達5成,存活期也達一年以上。

▲▼從糞便細菌找到蛛絲馬跡 榮陽交團隊發現肝癌免疫治療新指標。(圖/台北榮總提供)

▲糞便中有較多毛梭菌,在最佳情況下的存活率的中位數可達22.8個月。(圖/台北榮總提供)

黃怡翔教授表示,人類的腸道系統內共生著數以兆計的腸道細菌,與人體的營養、代謝、免疫等機能息息相關。不只是肝癌,也有研究指出腸道微菌叢能調節黑色素瘤、部分肺癌和腎臟癌對於免疫治療的反應。過去對於肝癌腫瘤標記只能透過抽血或組織切片等侵入性檢測,糞便每天都有「產值」,未來有望降低生物標記施作可盡興。

研究團隊成員,同時也是臺北榮總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李沛璋表示,臺灣乃至於整個亞太地區皆為肝癌的盛行區,這項研究成果有助於臨床醫師以非侵入性的方式預測肝癌病患接受免疫治療後的腫瘤反應及存活預後,進而提供病患更適切的治療模式以對抗肝癌,降低肝癌的死亡率。

雖然科學界並不是首次發現腸道細菌與癌症治療有關,但本次發表的成果是首次針對肝癌免疫療法與腸道細菌的研究。這項研究榮獲今年歐洲肝病醫學會年會肝癌類別的最佳研究,並已發表於國際知名期刊《癌症免疫治療期刊》(Journal for ImmunoTherapy of Cancer)。

▼台北榮總、陽明交通大學聯合記者會「從糞便細菌尋找肝癌治療的蛛絲馬跡-榮陽交團隊發現肝癌免疫治療的新指標」。(圖/記者嚴云岑攝)

▲▼台北榮總、陽明交通大學聯合記者會「從糞便細菌尋找肝癌治療的蛛絲馬跡-榮陽交團隊發現肝癌免疫治療的新指標」。(圖/記者嚴云岑攝)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ETtoday著作權聲明 ]

讀者迴響

熱門新聞

最夯影音

更多

熱門快報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