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方報/強調真切交流 姊妹會發起「餐桌上的家鄉」

▲為促進大眾與新住民的真實交流,南洋台灣姊妹會於今年底發起「餐桌上的家鄉──我們的南國料理及故事」計畫。

文/陳靖偉、圖/南洋台灣姊妹會提供

長年與在台東南亞新住民共同爭權、發聲的南洋台灣姊妹會,於今年發起「餐桌上的家鄉第二季──我們的南國料理及故事」計畫。該計畫將於今年底至明年年末間,舉辦南洋美食教學及台北南洋街區導覽活動,並預備出版第一季計畫所彙整數十道南洋美食菜譜,以及二十餘名新住民的生命故事。

南洋台灣姊妹會執行秘書梁組盈表示,新住民在臺已逼近十五萬人,移工亦已超過五十七萬人;臺灣亦有約三十萬人於東南亞謀生。龐大的人口流動,在兩地創造出不同的文化及地景,「而『移動』從幾百年前就在每個地方開始,我們現在卻好像跟幾百年前一樣對彼此陌生。」

梁組盈指出,在執行第一季「餐桌上的家鄉」計畫時,一方面發現姊妹們雖無法針對抽象的「文化」侃侃而談,卻能以料理作為媒介,向參與民眾暢談故鄉風貌及個人的生命經驗;另一方面,「有學員跟我們說,知道這些菜怎麼做之後,街上遇到姊妹就知道要聊什麼話題。」

▲南洋姊妹劇團團長洪金枝(左)。

南洋姊妹劇團團長洪金枝以越南法式燉菜為例,「由於越南婦女填補男性為主的殖民體系,在那種歷史脈絡下,才演變出我們現在熟知的越南法式食物。」在越南,法式燉菜以椰奶、魚露和香菜調味,並習慣將原本的麵包改成米線。由於工序相當複雜,該道料理在越南雖非罕有,卻也不是隨意就能吃到。

除去菜式本身的歷史脈絡,洪金枝說,真正學會製作這道菜,是在母親中風之後,「媽媽不喜歡吃菜,喜歡雞肉,這道菜剛好可以把菜、肉一起燉爛,讓她一定吃得到。」此外,由於燉菜份量可大可小,且隨時可以加熱食用,「對媽媽來說,做這道菜她就可以安心工作,而對我來說這道菜就像她。」

梁組盈說明,今年「餐桌上的家鄉」計畫延續促進交流的精神,預計在今年底至明年年末舉辦七場印尼、菲律賓、柬埔寨、泰國和越南美食教學,以及三場於台北各區域的南洋人文地景導覽,也會舉行兩場料理交換派對,並出版移民故事結合南洋菜色食譜的專書,期透過多種活動,促進人們與姊妹們的交流。

▲越南法式燉菜不僅有特殊的歷史脈絡,對於南洋姊妹劇團團長洪金枝而言,更有其個人意義。

「與其依靠二手印象認識姊妹,為什麼不親自面對面來溝通?」梁組盈說,姊妹會將美食作為開啟交流的邀請函,是由於相對宣講式的文化課程,美食教學及體驗仍是人們較能接受的形式,「而我們希望這是一個起點,讓大眾與姊妹們成為朋友,進而對新住民有更立體的認知。」

--

「餐桌上的家鄉──我們的南國料理及故事」計畫,現於FlyingV募款中

更多計畫資訊請參照臉書專頁「餐桌上的家鄉x南洋台灣姊妹會」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ETtoday著作權聲明 ]

公民(勿用)熱門新聞

台限定絕美「姬長尾水青蛾」曝光

客委會辦「桐花祭」 原來是...

相關新聞

讀者迴響

熱門新聞

最夯影音

更多

熱門快報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