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400多位學者齊聚上海「中國學大會」

記者趙禕/上海報導

「有一次我去參加朋友的婚禮,看到新娘的親戚朋友堵門要紅包;我心裡想,這和我們蘇丹不是一樣嗎?雖然我們那裡是直接給錢沒有裝紅包,但是兩地的習俗竟是如此相近!」在「世界中國學大會.上海論壇」上,講著一口流利中文的蘇丹青年學者巴達偉(Badawi Abdalla)這麼說。

▲出席「世界中國學大會.上海論壇」的蘇丹青年學者巴達偉(Badawi Abdalla)。(圖/記者趙禕攝)

▲出席「世界中國學大會.上海論壇」的蘇丹青年學者巴達偉(Badawi Abdalla)。(圖/記者趙禕攝)

第十四屆世界中國學大會11月23-24日在上海舉辦,來自中國大陸及全世界五大洲400多位研究「中國學」的專家學者聚在上海,共同探討「全球視野下的中華文明與中國道路」;這是世界上研究漢學和中國學學者再次齊聚在這個大型學術交流平台分享彼此的研究成果。

▲「世界中國學大會.上海論壇」11月23-24日在上海舉辦。(圖/記者趙禕攝)

▲「世界中國學大會.上海論壇」11月23-24日在上海舉辦。(圖/記者趙禕攝)

全球研究漢學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3世紀馬可·波羅時代,而近現代有越來越多國家的學者也加入研究漢學和中國學的領域。但是世界各地研究中國學的學者專家們在不同的環境、不同的背景、不同的文化思想、甚至不同的學術門派,對於研究的方向和見解也就形成了很大的差異;所以大陸從2004年開始透過舉辦世界中國學大會,推動大陸本地的中國研究和海外中國研究相互溝通、交流與對話,化解彼此之間的誤解,讓更多人更深入認識中國和中國文化,推動全球更好理解古代中國、認識現代中國、把握未來中國。

過去台灣長期以來被認為保存了最完整的中華文化精髓,包括傳統習俗、宗教文化、藝術文明和精神思想;但是近年來大陸各地持續推進傳統中華文化與文創產業結合的再生,再加上持續舉辦像世界中國學大會這樣的文化論壇活動,已經逐漸取得全球漢學和中國學研究的話語權和領導地位,也把中華文化的豐富內涵、中華文明的突出特性、和大陸「中國式現代化」及「獨特的中國經驗」推向全球。

▲本屆「世界中國學大會.上海論壇」上宣布成立「世界中國學研究會」。(圖/記者趙禕攝)

▲本屆「世界中國學大會.上海論壇」上宣布成立「世界中國學研究會」。(圖/記者趙禕攝)
▼會場外,主辦方還擺出許多關於漢學和中國學研究的書籍免費贈送給與會人員。(圖/記者趙禕攝)

▼會場外,主辦方還擺出許多關於漢學和中國學研究的書籍免費贈送給與會人員。(圖/記者趙禕攝)

大陸對於這項全球性學術交流也表現出高度重視,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寫信致賀,中共中央宣傳部部長李書磊也到現場做主旨演講;上海市委書記陳吉寧和上海市長龔正都出席大會,並向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歷史學榮休教授卜正民、韓國延世大學榮譽教授白永瑞、新加坡國立大學亞洲研究院卓越院士馬凱碩等三位學者頒發2023中國學貢獻獎。

▲中共中央宣傳部部長李書磊、上海市委書記陳吉寧和上海市長龔正都出席了大會。(圖/記者趙禕攝)

▲中共中央宣傳部部長李書磊、上海市委書記陳吉寧和上海市長龔正都出席了大會。(圖/記者趙禕攝)
▼中共中央宣傳部部長李書磊、上海市委書記陳吉寧為出席活動的加拿大學者卜正民、韓國學者白永瑞頒發2023中國學貢獻獎。(圖/記者趙禕攝)▼中共中央宣傳部部長李書磊、上海市委書記陳吉寧為出席活動的加拿大學者卜正民、韓國學者白永瑞頒發2023中國學貢獻獎。(圖/記者趙禕攝)

新加坡國立大學亞洲研究院卓越院士馬凱碩透過視訊表示:「世界上大多數社會,尤其是亞洲,與中國有著數個世紀甚至數千年的密切關係。因此,對中國文明深厚智慧的深刻尊敬是存在的。通過分享自己的智慧,中國正在幫助我們共同創造一個更美好的世界。這就是為什麼當今全球最重要的任務之一是促進對中國的更深入理解。中國沒有威脅美國,實際上,中國願意與美國和其他全球大國合作解決迫在眉睫的全球挑戰。今天的人類是一個『命運共同體』,這應被視作為人類創造更美好世界的巨大機遇。」

▲新加坡國立大學亞洲研究院卓越院士馬凱碩。(圖/記者趙禕攝)▲新加坡國立大學亞洲研究院卓越院士馬凱碩。(圖/記者趙禕攝)

身兼蘇丹喀土穆大學擔任系主任、蘇丹總統府中文資深翻譯,目前在大陸清華大學讀博士的巴達偉,研究主題是近代中國的知名文人魯迅;他說自己曾經把魯迅作品裡的人物換了個蘇丹名字介紹給學生,結果學生們看到這些人物的個性,都會聯想到自己身邊的某個人。在他看來,中國文化內涵了許多民族的共性,描寫的非常深刻,這也讓他越來越有興趣更深入的研究和探討這門學問。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ETtoday著作權聲明 ]

讀者迴響

熱門新聞

最夯影音

更多

熱門快報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