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侯友宜訪美「直球對決」智庫刮目相看 藍駐美處火力奧援

▲侯友宜赴國會山莊拜會參議員。(圖/記者鄭佩玟攝)

▲侯友宜赴國會山莊拜會參議員。(圖/記者鄭佩玟攝)

記者鄭佩玟/台北報導

國民黨總統參選人侯友宜22日甫結束8天7夜訪美之旅,過程圓滿順利。其中一個關鍵因素,就是去年才重新恢復的「國民黨駐美代表處」,在他們1年多辛勤耕耘下,幫助侯友宜以「海量戰術」密集會晤美方人士及僑界朋友,也讓侯更了解美方態度,建構出「3D戰略」,得以「直球對決」國防、兩岸、外交論述,讓美國智庫學者刮目相看、公開盛讚「有備而來,出色對話」。

侯友宜本月14日啟程訪美,經過8天7夜「鐵人行程」,22日圓滿返國。此行從紐約、紐澤西、華府、再到舊金山,包括與紐約市長亞當斯(Eric Adams)見面,拜會紐約警察局、四大智庫、參眾議員,並赴美國在台協會(AIT)探討重要議題,也參與四大僑宴,安排得相當豐富,展現出國民黨在美國的深厚基礎。

其中一個關鍵因素,就是黨主席朱立倫上任後立即成立的「國民黨駐美代表處」。駐美代表處於去年6月9日正式揭牌,代表國民黨重返華府。據了解,代表處日常工作就是持續跟美國官員、國會議員、學者專家聯繫與接觸,從最早發電子郵件約見開始,逐步發展到面對面交流,進而建立友誼,1年多來已在華府打下相當基礎。

在此基礎上,駐美代表處於本次侯友宜訪美發揮了很大功能,幫侯友宜以「海量戰術」在短短2天內見到16位參眾議員,且據透露,事實上拜會的議員高達二十幾位,只是有些議員不願意公開;以及安排布魯金斯學會23位、傳統基金會14位重量級學者專家座談,這些人很多都是原來國務院、國安會、國防部的重要官員,對美國政策走向具有影響力。

不只如此,駐美代表處經常與美方接觸,更加了解美方的想法,有助侯友宜建構美方所能接受的論述,也就是「3D戰略」(Deterrence、Dialogue、De-escalating),光是要18日凌晨發布在《外交事務》(Foreign Affairs)上就花侯方不少心力,但內容也順利成為美方討論焦點,讓侯友宜在與重量級人士會晤時,能夠「直球對決」侃侃而談。德國馬歇爾基金會(GMF)印太研究主任葛來儀(Bonnie Glaser)便盛讚,侯準備得很充分,「這真的是一次出色的對話」。

遵循國民黨故總理孫中山的名言「華僑乃革命之母」,駐美代表處也跟僑界保持密切聯繫,尤其僑界在美國有相當影響力,不只出錢出力,也跟美國政府官員及民代關係良好。這次一些美方國會議員出席僑宴與侯友宜同桌互動,便是僑界的力量;而紐約中華公所主席于金山也協助侯友宜跟紐約市長亞當斯「巧遇」,訪美開頭就出現亮點。朱立倫因此強調,「民進黨要靠公關公司及政府資源,而國民黨靠的就是僑界朋友。」

相較民眾黨柯文哲4月訪美頻頻失分、民進黨賴清德8月訪美幾無亮點,侯友宜本次堪稱可圈可點,此從AIT理事主席羅森柏格(Laura Rosenburger)2天內3度陪同,便可一窺美方心態。也難怪民進黨氣急敗壞高聲唱衰,甚至還被傳統基金會孔明尚(Michael Cunningham)駁斥,批其引用的是假新聞。其實,孔明尚跟侯友宜互不相識,唯一一次見面就是本次訪美,事後他卻願意出面替侯辯護,可見侯在此行以論述打動人心。

猶記得侯友宜投入總統大選之初,外界對其質疑最多的就是國防、兩岸、外交論述,但這其實是國民黨多年以來的強項;只是在民進黨清算之下,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直到去年恢復駐美代表處,才得以重起爐灶。而侯友宜本次訪美,不啻是國民黨及侯友宜整體外交實力的展現,不只用「海量戰術」進行火力展示,更重要是獲得美國智庫學者的公開讚揚,可謂「質量俱佳」;為接下來的請假參選增添底氣,有望進一步乘勝追擊。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ETtoday著作權聲明 ]

政治熱門新聞

相關新聞

讀者迴響

熱門新聞

最夯影音

更多

熱門快報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