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關係法》40周年 中科院攜美聯展科學合作

臺美科學合作聯展 展現多年來合作成果

軍聞社/記者周昇煒臺北26日電

「臺美科學合作聯展-太空與天文」26日在臺北市立天文館舉行開幕儀式,展現多年來雙方在科學與科技領域上的密切合作成果。

此次聯展由美國在臺協會與科技部、國家實驗研究院、國家太空中心、中央研究院、國家中山科學研究院及臺北市政府共同舉辦,以近期即將在美國發射的福爾摩沙衛星,在國際太空站上努力探尋宇宙起源之謎的阿爾法質譜儀(AMS),以及未來可望拍攝黑洞陰影影像的格陵蘭望遠鏡等太空和天文相關研究計畫為主題策展,展期自2月26日起至3月31日止。

酈英傑表示,歡慶《臺灣關係法》40周年,美國在臺協會規劃了全年一系列活動,2月是「科學月」,特別藉由聯展凸顯美臺堅實夥伴關係,也是該協會一直致力於「增進臺灣在全球社會的角色」及「增進美臺人民的關係」的最佳寫照。

國家中山科學研究院院長杲中興在開幕典禮上致詞時強調,在過去的這麼多年以來,中科院及中研院創造了許多奇蹟,包括在太空站的AMS、在智利的高原、在夏威夷的山頂上,打開最先進的天文望遠鏡等精密儀器,裡面的電子設備、機械原件等,都是在臺灣中科院完成的,院內的同仁現在也都在各個惡劣的環境中為這些最先進的儀器進行設置,這是跟全世界頂尖大廠競爭而來的成果,「科學沒有魔術,只有基本功。」

杲中興強調,在太空或極地氣候的嚴苛環境中,只有最頂尖的技術才能經得起考驗,在中科院就有一群臺灣的「職人」,他們花了一輩子的時間反覆的進行磨練,包括焊接、電子組裝等不起眼的技術,就是這樣的「職人」精神,讓臺灣能夠參與執行最頂尖的科學計劃。

臺美科學合作聯展 展現多年來合作成果

中科院表示,由歐洲、北美、東亞聯合興建的阿塔卡瑪(Atacama)大型毫米及次毫米波陣列(ALMA),是世上最大的地面望遠鏡陣列,臺灣也獲邀加入此陣列的建造與運轉;中研院天文所並與中科院航空所於臺中合作建立「東亞接收機前段整合測試中心」,參與其中高頻接收機元件的研發,主導研發第1頻段接收機系統並已可量產,展示臺灣產學界在電波天文學領域的傑出儀器開發能力。

中科院指出,中研院天文所與美國哈佛大學「哈佛-史密松天文物理中心」的天文團隊,先在2003年共同建造「次毫米波陣列望遠鏡」(SMA),後來又克服北極酷寒冰雪,於2017年成功架設格陵蘭望遠鏡(GLT),與SMA和ALMA等次毫米波天線共同成為「特長基線干涉儀」(VLBI)的主要成員,提升角解析力達1000倍;本計畫由臺灣主導,2016年中研院天文所與中科院合作,在格陵蘭當地進行元件組裝,並於2017年12月開始望遠鏡的調校作業;格陵蘭望遠鏡於2018年4月中加入「事件視界望遠鏡」(EHT)全球陣列計畫的觀測,未來可望為人類首次取得「超大質量黑洞」影像。

「照片裡面曬得很黑的是中科院最基礎的員工,戴著帽子在北極零下40度的環境中,進行天文望遠鏡的部分設備組裝工作,可能在未來的20年至30年後,我們可以了解探測後得到的核心價值。」杲中興邀請民眾仔細觀看展區內的各項研發成品與紀錄,並且在專人的解說中獲得更深的啟發。

臺美科學合作聯展 展現多年來合作成果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ETtoday著作權聲明 ]

相關新聞

讀者迴響

熱門新聞

最夯影音

更多

熱門快報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