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馨之/台灣藝術家的國際藝術進駐

文/張馨之

▲ 藝術家劉辰岫於比利時駐村期間,覺察當地人對對於舊物的喜愛及文化的尊重。(圖/劉辰岫提供)

藝術家進駐(Artist in Residency)的溯源

17世紀是歐洲強權的掠奪時期,因海外殖民擴張為歐洲各國帶來巨大的財富,當時人們生活上傾向追求感官的奢華,因此在建築、美術、音樂上形成有別於文藝復興時期的理性、莊重、平衡的風格,起而代之的是一種活躍、新奇、熱情的藝術情調-巴洛克藝術風格不拘泥於藝術的界域,將繪畫、建築、雕塑融合為一體,對於歐洲文化的影響深邃。

若追溯藝術駐村或是藝術進駐(Artist in Residency)的概念生成,17世紀的西洋藝術發展,常為被提及的一段。巴洛克藝術後期在法國形成空前的巔峰,起因於法王路易十四對義大利古典美學的嚮往,極力推動國家的藝術創作,並建立法蘭西學院,每年派遣藝術家至義大利學習,當時貴族隨之附庸風雅,樂於邀請藝術家、文人雅士至私人莊園聚會,是為藝術進駐的前例。隨著全球化、資訊化的網絡建立,藝術文化交流的屏障不再,藝術家的國際進駐於全球各地蓬勃而起,如今,台灣各級單位及機構推動國際藝術進駐計畫,也已歷時多年。

比利時駐村-裝置藝術家劉辰岫

互動裝置藝術家劉辰岫,獲得國立臺灣美術館所主辦之「數位藝術人才國外駐棧創作案」的補助,今年8月至比利時布魯塞爾數位藝術與科技中心(iMAL)為期10週的進駐,並就地發表了《宇宙意識:昔日的你,今日的我》(The Past is My Present to Your Future)的創作展演。表演者穿戴偵測心跳和腦波所控制的燈光顏色、聲音裝置等互動媒介,透過與法國舞蹈家Julie Magneville合作,嘗試演繹人類的「愛」與身體、意識和宇宙的連動。

劉辰岫表示,他到了布魯塞爾之後開始進行創作發想,每日持續進行生活觀察及記錄,發現比利時人相當懷舊,並且尊重自身的文化。因此成果展演的裝置素材,是他將當地舊物回收後再製成為新的物件、賦予新的意義。同時,他觀察到互動裝置結合表演的創作手法已形成趨勢。他回憶進駐期間,當他決定以類劇場形式表現,便著手發佈徵求表演藝術工作者合作的訊息。出乎意料地,每天都有一至兩位舞蹈家來函表示有興趣合作,顯示出在當地跨領域的、不限地域的藝術合作已蔚為普及。此次藝術進駐經驗,讓他由衷地體認 「居民對於文化的包容度,決定一座城市的高度」,而這也是值得台灣借鏡之處。

▲ 劉辰岫於比利時布魯塞爾數位藝術與科技中心(iMAL)發表了《宇宙意識:昔日的你,今日的我》(The Past is My Present to Your Future)的創作展演。(圖/劉辰岫提供)

美國波士頓駐村-雕塑家吳德和

鄰近時間,雕塑家吳德和則是獲得「台南市藝術家國外駐村計畫」的補助,今年7月赴美國波士頓當代藝術中心(CAI)為期兩個月的進駐。CAI受山林環繞,前身曾為一座礦區。CAI保留礦區的石材作為進駐藝術家創作的媒材,由藝術家自由選擇一塊石頭就地雕刻,作品完成之後保留在原地,以此作為進駐的回饋。進駐藝術家從自然環境汲取創作靈感,並與來自世界各地的藝術家對話交流,最終以創作表達對土地及歷史的崇敬。取之於自然,還之於自然,如同儀式一般。

吳德和進駐CAI兩個月期間,對於當地的跳蚤市場印象極深。攤販販售的商品,多為老件金屬製生活器皿,或廢棄的工業用機械元件,反映了工業革命之後大量使用金屬製造的時代軌跡。此外,在地人對於生活環境品質的重視,反應在極為潔淨的街廓上,自微小細節,展現了高度的文化素養。這些是吳德和駐地創作、參訪之餘,格外珍貴的收穫。



▲ 雕塑家吳德和赴美國波士頓當代藝術中心(CAI)為期兩個月的進駐,以原地礦區的灰花崗岩石材進行雕刻。(圖/吳德和提供)


推動國際藝術進駐的反思

台灣最早由公部門挹注的國際藝術進駐計畫,可追溯至1998年由教育部國際交流處推動之「巴黎國際藝術村工作室藝術人員遴選」,爾後逐漸發展成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及民間機構推動的各類型國際駐村計畫,延續迄今。藝術進駐行動的原意,期待藉此提供藝術家機會實踐理想,一方面開拓藝術家創作的思維,一方面透過創作者高度敏銳的觀察體驗,汲取世界各地藝術及文化涵養,為台灣積累更豐厚的文化能量。

然而即便推行許久,藝術進駐對於諸多台灣民眾而言,仍然相當陌生,更遑論進一步理解此行動對台灣文化帶來的影響。曾獲得兩次至美國駐村的機會,藝術家林煌迪在《去駐村到底是為了什麼?》一文中描述到:「無論是專業藝術創作,或是相關的藝術應用產業,都必須與當地的真實生活型態結合才可能長久運作…。」 台灣在藝術進駐的推動上,若十多年來仍停留在計畫執行與經費核銷的運作中,實在難以期待因為補助藝術家國際進駐後改善我們的藝術環境。如今對台灣而言,能否提出整體而長遠的文化輸出規劃政策,或許才能為台灣人長久以來對自身文化認同的失落與無奈,找回一線曙光。


--
張馨之,《ETtoday東森新聞雲》撰述副總編輯,台北教育大學藝術造型設計研究所畢業。以「人文藝術」為生涯發展職志,學生時期從事藝術教育工作多年,曾任帝圖科技文化公司公關企畫經理、藝術總監,後接任藝術部總經理。現為國立台北教育大學文化創意產業經營學系兼任講師、獨立藝術工作者。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ETtoday著作權聲明 ]

名家熱門新聞

靈鷲山台東中心法會贊普回饋地方

愛劈腿?圖解6大「感情線」手相

夢到貓咪代表什麼意思呢?

墾丁陰陽交界處藏「五行八卦陣」

富二代肇事傷人父母欲蓋彌彰

7道超下飯的絞肉料理

脂肪VS.肌肉 看了想減肥的照片

別走韓《盈德凶宅》樓梯否則....

Whereis足跡/由布院?湯布院?

顏面崩壞系AV 女優吐舌翻白眼

撞臉明星若是基金,你選誰?

相關新聞

讀者迴響

熱門新聞

最夯影音

更多

熱門快報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