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俄「千年愛恨糾葛」一次看 有共同祖先卻成無解世仇

▲▼烏克蘭國旗。(圖/路透)

▲烏克蘭國旗飛揚在被戰火蹂躪的小鎮博羅江卡(Borodianka)。(圖/路透)

記者吳美依/綜合報導

俄羅斯入侵烏克蘭迄今已滿1年且尚無停戰跡象,大多數分析認為,衝突近因是2014年克里米亞併吞及北約東擴傾向,但遠因可追溯到數世紀以前。本文整理出烏克蘭歷史上的5個關鍵時間點,梳理兩國糾纏千年的愛恨情仇。

►9世紀基輔羅斯(Kievan Rus)建立

▲▼私人收藏的畫作描繪,西元988年基輔居民接受洗禮。(圖/達志影像)

▲一幅私人收藏畫作描繪西元988年基輔居民接受洗禮的景象。(圖/達志影像)

西元9世紀,北歐人抵達歐陸後沿第聶伯河(Dnieper River)而下,征服當地東斯拉夫部落,並以現今基輔為首都建立國家「基輔羅斯」,直至13世紀為蒙古帝國所滅,被視為當代3個東斯拉夫民族國家,也就是烏克蘭、俄羅斯、白俄羅斯的前身。

基輔羅斯歷經12世紀內部分裂與13世紀的滅亡後,一些人東遷至現今俄羅斯地區建立莫斯科公國,也就是俄國前身,另一些人西遷至現今烏克蘭地區,先後經歷蒙古帝國、波蘭立陶宛聯邦等政權瓜分統治,最終在18世紀併入俄羅斯沙皇國。

在此過程中,烏西接受西方價值觀及天主教文化的程度較高,烏東在語言、宗教及信仰上都更貼近俄羅斯,加上俄羅斯沙皇國推行文化同化,雙方差異漸深。

►1922年「烏克蘭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加入蘇聯

▲▼1945年5月23日首次亮相的烏克蘭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新國旗。(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1945年5月首次亮相的「烏克蘭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新國旗。(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1917年,俄羅斯帝國在一戰期間的二月革命中被推翻。1918年1月,烏克蘭人民共和國(UNR)、也就是烏克蘭近代史上第一個民族國家成立,試圖在動盪政局之中求生存,直至1922年以「烏克蘭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名義被併入蘇聯創始加盟國之一。

在此時期,烏克蘭成為蘇聯工業重鎮,歷經俄羅斯文化同化政策洗禮,但1932~1933年因史達林的農業政策爆發大飢荒,估計至少400萬人喪生,被一些人形容為種族滅絕。

烏克蘭二戰期間也成為重災區,但戰後恢復版圖。1954年2月19日,赫魯雪夫以慶祝結盟300周年為由,將克里米亞劃贈烏克蘭,又為日後衝突埋下另一顆種子。

►1991年烏克蘭獨立建國

▲▼2013年11月23日,烏克蘭基輔民眾紀念 1932-1933年大饑荒受害者,當時數百萬人喪生。 (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2013年11月23日,基輔民眾紀念大飢荒受害者。 (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蘇聯解體後,烏克蘭獨立建國,但團結國家卻是一項艱鉅任務,在適應共和政體及資本主義的過程中,除了一連串政治與經濟動盪,當權者也在親俄及親歐派之間擺盪。烏西向西方靠攏,期待加入歐盟甚至北約,而烏東主張和俄羅斯建立密切關係,雙方數百年來的分歧持續深化,甚至在邊境發生零星衝突。

►2014年克里米亞併吞&頓巴斯戰爭

▲▼俄羅斯裝甲車隊進入克里米亞。(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俄羅斯裝甲車隊進入克里米亞。(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克里米亞民眾在公投結束後,於首都賽凡堡廣場上歡慶脫烏入俄。(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公投結束後,親俄的克里米亞民眾歡慶脫烏入俄。(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2014年,俄羅斯以「脫烏入俄公投」為由,正式併吞克里米亞,這是二戰以來歐洲首次有國家併吞另一個國家的領土。此時,烏東頓巴斯地區(Donbas)的分離主義武裝份子趁勢起義,同樣訴求「脫烏入俄」,並與基輔政府軍交戰至今。

儘管烏俄2015年簽署旨在停戰的《明斯克協議》,卻被認為形同虛設,因為部分條款內容爭議無果,且雖然局勢緩和,雙方卻仍斷斷續續交火,互相指責違反協議。

►2022年戰爭爆發

2021年年底,烏克蘭、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多次引述情報警告,俄羅斯正沿著烏克蘭邊境集結大軍,可能隨時準備入侵,但莫斯科多次否認計畫出兵。

2022年2月21日,俄羅斯總統普丁發表全國演說,公開支持烏東親俄份子成立的「頓內茨克人民共和國」及「盧甘斯克人民共和國」,並向當地派遣維和部隊。3天後的2月24日,普丁宣布對烏克蘭採取「特別軍事行動」,強調不是為了佔領鄰國,而是要讓烏克蘭「去軍事化、去納粹化」,解放與保護烏東「受壓迫的俄語人口」。

▲▼俄羅斯總統普丁。(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普丁於索契參與柔道訓練,與多名選手對練。(圖/路透社)

▲▼ 俄羅斯總統普丁、白俄羅斯總統盧卡申科、俄羅斯聯邦太空總署署長羅戈辛4月參觀俄羅斯東方太空發射場。(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普丁出身KGB,與白俄總統盧卡申科(三圖左)是親密盟友。(一、二圖/達志影像/美聯社;三圖/路透社)

關於為何開戰,普丁痛批西方毀棄「北約絕不東擴」的承諾,「不僅威脅俄羅斯國家利益,甚至威脅俄國主權」,已經跨越紅線,基輔則是「極端民族主義者和納粹主義者」,不斷壓迫東部邊境、夢想投入俄國懷抱的民眾。他說,在局勢逼迫下,俄羅斯「已經沒有其他保家衛國的方法」才會攻打烏克蘭,「這些都是為了抵禦眼前威脅,避免災難事態擴大的自衛行為。」

此外,普丁多次形容俄烏是「同一民族,同一整體」(one people, a single whole),現代烏克蘭由俄羅斯所創造,加上他出身「前蘇聯國家安全委員會」(KGB)特務及從政背景,被認為始終懷抱「恢復蘇聯光榮」的企圖心。而俄羅斯西南部和烏克蘭接壤,不僅是與北約之間的緩衝地帶,地緣政治地位至關重要,更決定了莫斯科是否掌握黑海出海口,基輔當局卻不斷向西方靠攏,成為引爆戰爭的導火線之一。

▲▼澤倫斯基在戰爭前後向多國領導人打電話,同時透過在推特發文鼓勵、批評、勸誘盟友。(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 拜登突襲到訪基輔,與澤倫斯基會晤。(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圖/路透)

▲澤倫斯基堅定號召軍民對抗俄羅斯。(一、二圖/達志影像/美聯社;三圖/路透社)

對此,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Volodymyr Zelenskyy)堅定鼓舞並領導軍民對抗「俄羅斯入侵者」,不願屈服或讓出任何一寸領土。他持續遊說西方領袖提供更多實際支持及關鍵軍援,不僅成為全國人民精神象徵,支持率也居高不下。

起初,澤倫斯基一度提出「不尋求加入北約」,但隨著衝突加劇及談判停滯破裂,他如今喊話收復2014年起遭俄併吞的所有領土,並稱由於缺乏信任,無法與普丁舉行和談。

隨著烏俄前線戰況持續變化升溫,西方國家也逐漸疲乏,並開始考量錯綜複雜的利益博弈,戰爭結束的那一天似乎遙遙無期。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ETtoday著作權聲明 ]

相關新聞

讀者迴響

熱門新聞

最夯影音

更多

熱門快報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