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鴿不在⋯母鴿會互相取悅!動物同性戀超自然:調節社交關係緊張

▲▼公綿羊。(圖/pixabay)

▲動物界的同性戀行為其實非常自然。(示意圖/pixabay)

記者林育綾/綜合報導

公鴿不在時,母鴿會彼此發展性關係,動物同性戀是一件再自然不過的事情!法國動物行為學家、科普作家芙樂兒‧荳潔(Fleur Daugey)提到,長久以來很多科學家仍認為動物界的同性戀行為「不自然」,其實追溯從古至今,已在近1千種動物中觀察到同性戀行為或動機。她撰寫《動物同性戀》一書,質疑且澄清那些誤解,也發現動物同性戀對於物種演化的重要性。

《動物同性戀》由時報出版發行,內容提到許多動物都有同性戀的行為與動機,像是公鵪鶉們會趁母鵪鶉孵蛋時幽會性愛;在沒有公鴿的環境下,母鴿們會自行發展性關係;雄蜜蜂會在寒冷的冬天群聚、集體性交;公螢火蟲會在晚上10點過後交歡;兩頭雌天鵝共同築巢後,一頭會像雄天鵝保護牠們的家;黑猩猩會透過同性戀關係換取三餐溫飽⋯等。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單性蜥蜴的假交配」、「南非鴕鳥或雌大耳刺蝟的異常行為」、「蝴蝶與蛾的低道德標準」,長久以來科學家用這些措辭描述「不自然的」動物界的同性戀行為。為了質疑與澄清這個誤解,作者追溯從古至今科學家對動物同性戀的觀察,以及詮釋的歷史,即使這項主題在科學界仍然忌諱,但確實已在近1千種動物物種中觀察到同性戀行為或動機。

無論是愉悅、誘惑遊戲、擁抱、愛撫、忠誠和伴侶生活、對後代的保護及照顧,通過對動物生態和行為學的研究,作者發現了動物之間的性,不僅為了增加繁殖的多樣型態,更令人驚訝的是,從中發現動物同性戀對物種演化的重要性。

她在自序中提到,「確實,我們很少以生物學和動物行為學的角度探討同性戀在自然界中是否存在及其代表著什麼。然而,所有現有的研究都給出了明確且不模糊的答案:同性戀並非『違反』自然,而是確實出現在自然界中。在整個動物界中,已有471種野生物種和19種被豢養的物種有被科學記錄到同性戀行為:昆蟲綱、蛛形綱、魚類、兩棲動物、爬行動物、鳥類和哺乳動物。此外,儘管還沒有對所有動物進行科學研究,但根據紀錄,在大約1500種動物中都有觀察到同性戀行為。」

▲▼時報出版《動物同性戀》,作者芙樂兒‧荳潔(Fleur Daugey)。(圖/時報出版)

▲時報出版《動物同性戀》。(圖/時報出版)

她也說,寫這本書的目的之一,「是使年輕讀者超越目前對動物的刻板印象;根據這種刻板印象,只有雄性才是扮演求偶的角色,而雌性會耐心地照顧幼小。然而事實上,大自然比這複雜得多,是多變且更有創意的,而且在大自然裡我們可以找到會扮演求偶及吸引角色的雌性,和給予幼小非常多關照的雄性。」

動物界的同性戀行為,可以調節社交關係緊張、加強社會聯繫、結盟取得保護、幫忙照顧幼小、展現生物豐富性與性別多樣性、促進個體和物種永存等。

動物同性戀》在台出版,也獲彩虹平權大平台執行長呂欣潔推薦表示「這本書的出現與存在,正提醒了作為自以為優異的人類,我們是多麼容易被自身的經驗與理解所侷限,以為眼前的狹小視線所及便是世界的全貌。」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ETtoday著作權聲明 ]

讀者迴響

熱門新聞

最夯影音

更多

熱門快報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