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體溫200年下降0.4℃?  研究:慢性發炎減少平均壽命提高

▲ 台東縣政府各單位2日起員工&洽公民眾進出監測體溫,包括縣長饒慶鈴同樣接受額溫測量才進入。(圖/記者楊鈞典翻攝)

▲ 分析200年間677423筆體溫測量數據,發現人類體溫降低了0.4度。(圖/記者楊鈞典翻攝)

實習記者簡立宇/綜合報導

200年前的人類體溫比現在高了0.4度?體溫低造成基礎代謝率下降,不但會讓熱量消耗慢,還可能讓免疫力下降。美國史丹佛大學醫學院教授朱莉•帕森內特(Julie Parsonnet)和研究團隊發現,自19世紀以來,美國人平均體溫在短短200年間下降了0.4度,從攝氏37度降到了36.6度。

早在200年前科學家就為人類體溫制定標準。1850年代卡爾•溫德利希(Carl Wunderlich)測量25000位病患的體溫後,將人類正常體溫定在攝氏37度。然而在1992年,馬里蘭大學的學者(Philip Mackowiak)認為卡爾使用的溫度計和現代不同,重新測量148人得出平均36.8度的結果。

無法得知前人研究的差異是因為溫度計,還是因為人體真的「變冷了」,帕森內特重新分析美國三個不同時期的數據:南北戰爭的退伍軍人(1892~1930)、國家健康影養調查研究(1971~1975)、史丹佛醫療保健資料庫(2007~2017),總共677423筆體溫測量數據。

研究團隊調整性別、年齡、身高、體重以及每日時間差距,發現出生於19世紀的男性,體溫比現在高了0.59度;1890年代出生的女性體溫也比現在高了0.32度。平均每十年體溫就下降0.03度,因此現在美國人的平均體溫約是36.6度。

研究表示,表示19世紀的平均壽命不超過40歲,平均體溫較高可能代表他們身體一直處於「慢性發炎」的狀態。因此現代人體溫下降,可以用「代謝率降低」、「能量消耗減少」來解釋,因為人體發炎減少了。

▼病毒示意圖。(圖/取自免費圖庫pixabay)

▲▼病毒先生。(圖/取自免費圖庫pixabay)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ETtoday著作權聲明 ]

相關新聞

讀者迴響

熱門新聞

最夯影音

更多

熱門快報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