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

學校學習「及格」水準就夠了 成績太好選擇反變少

作者:金鎮愛
原文作者:김진애
譯者:游芯歆
摘自:究竟出版社《這一次,就對自己狠一點!》

●精選書摘內容

在我們國家,大概沒有人不存在「念書情結」吧。與其說是「念書情結」,或許說「成績情結」更正確。我寫了《人為什麼要念書》之後得到熱烈的迴響,連我自己都嚇了一跳。原來「念書」對我們來說,是一個充滿緊張感的主題啊!人竟然如此渴望有好成績!但更重要的,原來是自己對為什麼要念書的回答啊!在我驚嘆之餘,也修正了自己對用功的態度。

到底為什麼要我們念書?父母、師長們為什麼老是叫我們要好好地認真念書?學長姊們為什麼都強調念書的重要性?我想任何人都曾經有過如此的疑問吧!在重視學校成績的社會裡,很難擺脫掉這些疑問。我也有過這些懷疑,至今依然如此。

用功,當然也存在「學校學習」和「自發學習」的變數。「出於喜歡的自發學習」,不用人在後面鞭策,就能感到無窮的樂趣。對我來說,像是「電影學習」的看電影、看劇本、瀏覽網頁、看電影雜誌,每一項都讓我很開心。還有像是「人物學習」,也是讓我熱衷的題材。只要看上了哪個人物,上網檢索之後,除了相關資料和影片之外,還能買他的書來看,迷上好一陣。

然而對於「學校學習」,真叫人愛恨參半。我也到了該為後輩晚生們的學習傷腦筋的年紀,因此對「學校學習」的實用性與教育方式頗多關注。我和許多人一樣,對學校的學習同時保持「理想論」與「懷疑論」。學校學習應該不錯、也會不錯的理想,與學校學習並非不可或缺、用處也不大的懷疑,交織在我心中。

從我自己在學校念書的歷史,便足以印證。人們看我學歷高,以為我一定是一個以成績優秀而聲名大噪的學生。其實不然!我雖然沒被學校成績給打趴,但也沒好到揚名的程度。雖然畢業於名校,但也只屬於一般標準的靠前排名而已。學校成績並未太傲人的我,其實對自己的學習能力從來都不太有自信。

從某方面來看,我算是不斷給自己帶來驚喜的人。考上梨花女中(譯注:韓國首屈一指的私立女子中學)的時候,我還是個搞不清楚什麼是什麼的孩子。後來即使是同校初中部考高中部的時候,我也是一點把握都沒有,還擔心會考不上。

考上首爾工學院的時候,也有點驚訝,因為我是抱著落榜的覺悟去考試的,真的沒想到竟然會考上。我上高中的那個時候和現在不同,沒有一個成績比較的標準,所以才會對自己榜上有名感到訝異。當年考完大學聯考之後,我還在想「怎麼都是我會的?難道是因為沒有機會和別人比較,埋頭苦讀反而更有效果嗎?」



後來,當我接到麻省理工學院的入學許可時,真的嚇了一大跳。留學前,當我去向一位學長辭行時,與學長的對話讓我記憶深刻。

「妳成績這麼好啊?」

不是我成績好,是我想有好成績才去留學的。

當年說過的話,現在想想還真是說對了。在我留學的時候,我總是懷著「我難道只有這點能力嗎?」的心情,狠狠地折磨自己,但也是在這段時間裡,讓我驚訝於「原來自己這麼會讀書啊!」這真的很矛盾,對吧?一面懷疑自己能力的同時,一面又對自己的能力充滿信心。但如此看似矛盾的情況,卻大大地激勵了我。

從這點來看,我覺得麻省理工學院真的是個不錯的學校。這裡是一塊充滿知性的豐饒沃土,讓人有不斷成長的感覺,同時四面八方都是對知識充滿好奇的人,讓人感受到自己的渺小,這點我很喜歡。這不僅刺激了一個人的求知欲,在警惕自己求知不可懈怠的之餘,也享受了學術自由,真是不錯的氣息。我曾經因為授課內容而感動不已,也曾經因為相互競爭卻又彼此合作的團隊氣氛,而受到更進一步的鼓舞。或許就是這些經驗,讓我相信一定有「好學校」存在,也認為一定有「好的學校學習」。學校之間存在著差別,人的能力也同樣存在著好壞。因此,學習能力也必然有高下之分。

不過正因為我有如此的經歷,因此我不認為學校學習是必不可少的,只要能達到「及格」的水準就夠了,不是嗎?原因很簡單:成績太好,反而會使行動受限。以下是我的想法,不知讀者諸君是否認同?

1、學校學習成績不要太好。學習成績再好,以後也頂多成為學者或工程師罷了。不僅窄門難進,生存競爭也很激烈,而且可能一輩子都得陷在學問世界、真理探求世界裡,為「原創能力」的競爭焦心

2、企業家、經營者、政治家們大多在校成績不是那麼好。或許是因為以他們的在校成績,還是下場打拚比較好吧,但徹底、嚴謹的實務精神,也造就了今日的他們。那麼,該說是幸?還是不幸呢?

3、學校成績太好,或許可以成為「絕代軍師」,但卻可能無法成為有膽識、有行動力的「領導者」。「聰明的頭腦」和「行動的勇氣」終究是不同的。

4、學校成績太好,可能難以擺脫「必須保持青雲直上」的「成功情結」,害怕失敗之餘,也喪失了勇氣

當然,我的意思不是叫你不要用功,也不是叫你不要好好學習,更不是表示學校成績差才好。我只不過想表達,學校學習還是有其限度的。所以,不要太過在意學校成績,還是用心在真正想學的學習上吧!不管是學校學習,還是自己有興趣的學習。

在實務中學習是最好的

比起學校學習,我更偏重於「實務學習」,這也是學校學習時必須引進的作法。這個方式的最大優點,在於可以不因為失敗而感到自卑。換句話說,也就是可以減少落入成功情結的危險。原因何在?因為實務學習時,失敗的機率要大於成功的機率。多次失敗之後,自然而然就對失敗有了免疫力,減少陷入失敗主義泥淖的危險。實務學習時,就算百戰百敗,也會越戰越勇。

古人真讓人驚奇,即使年紀以現在的標準來說還算小,但成就豐功偉業者大有人在。例如亞歷山大大帝,二十歲就登上王位,二十歲出頭平定天下。十五世紀朝鮮王朝初期名將南怡將軍十七歲武舉及第,二十多歲站在北方戰場上留下了「男兒二十未平國,後世誰稱大丈夫!」這句話。聲名遠播中國文壇的朝鮮王朝中期女性詩人許楚姬的詩,都是在二十歲前後所寫的。而將二十六歲早逝的姊姊許楚姬所寫的詩集結出書的朝鮮中期文臣、義俠小說《洪吉童傳》作者許筠,也是年少時便立志要建立新社會。雖然那個時代一般人的平均壽命不到現在的一半,但他們又是如何能在如此年少之際,便站上了眾人矚目的位置,創下那一番功業呢?何況他們還不像我們一樣,腦袋裡塞了那麼多知識。但是,他們就是「做到了那些大事」。

我們是不是應該群起效尤呢?如今這個時代,是不是教得太多、學得太多了?我不禁懷疑。要完成一件大事,有必要具備那麼多知識嗎?不是所有人都想成為卓越的學者,或能開發新技術的創新知識分子,那麼為什麼要學那麼多東西呢?再說,現在的技術和情報量,已經多到爆炸的程度,這個時代正以難以追趕的超高速度發展中。

因此,想在這個時代再度受到矚目的方法,就是「實際去做」「接受該有的訓練」「從實務中學習」。學習、工作的整個過程,必須成為一項「實務學習方案」。「實務學習」無疑是最有效率的成長法,自己動手做,不僅能熟悉實務,還能挑起具體的探究心,重新尋找資料,產生不一樣的工作欲望。也就是對「思考」「想像」「找資料」「企畫」「製作」「遵守時程」「說服」「對結果負責」這一連串動作,有更明確的認識。

「實際做過的人」和「透過書本或其他間接知識了解的人」,有著天壤之別,可說是職業與業餘的差別。工作現場充滿了書中無法全面概括的變數,還牽涉到各種規矩、各種苦衷。這也是實地操作、實際體會之所以重要的原因。在學校學習裡,更有必要採行如此的「實務學習方案」。寫論文、設計學院、實技學堂、實驗實習,其實都算一種「實務模擬」。實際操作可以激發具體的探究心,是一種培養實質工作能力的方法。

從小參與過越多「實務學習方案」,對將來確定自己想做的工作,有實質上的幫助。這也是先進社會在學習上的一種強烈趨勢,不依據個人成績,而是按照自己的企圖和能力來決定未來的發展方向,從小就給予相應的訓練,因而得以在小小年紀時就做出具體的大事,這是值得我們仿效的學習方式

就算成為專業者之後也一樣,專業者的一生,就是一整個「實務學習方案」。藉由無數次的執行錯誤和失敗,漸次提高成功機率,這個過程就是專業者的一生。工作的同時,也學習到新的事物,這對專業者來說,也算是一種喜悅吧。

★本文經究竟出版社授權,摘自《這一次,就對自己狠一點!》

★你,守住對自己的承諾了嗎?說要好好學習,打開電視立刻就把決心拋在腦後了。說要少吃多運動,聞到美食的香味就找了新的藉口。說要準時上班,鬧鐘響了卻忍不住又賴了床。為什麼,總是軟弱退縮,重複同樣的模式?。

您有媽媽經、爸爸經想大聲說嗎?《ETtoday東森新聞雲》親子版歡迎您來分享育兒心得,來稿請寄「parenting@ettoday.net.tw」,並請註明「個人簡介」。本報保留篩選、修改權限,文章登出不另行通知,不便之處敬請見諒。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ETtoday著作權聲明 ]

親子熱門新聞

相關新聞

讀者迴響

熱門新聞

最夯影音

更多

熱門快報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