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昏侯墓展覽爆滿 高蒙河:考古學走出象牙塔更親民

▲海昏侯墓出土的金器。(圖/CFP,下同)

大陸中心/綜合報導

經過5年的考古調查,海昏侯墓考古領隊楊軍和其同事終於讓這座沉睡2000多年的漢代大墓得以重見天日。《五色炫曜——南昌漢代海昏侯國考古成果展》從2日起在北京博物館以「預約參觀」的方式開展,共有441組珍貴文物讓民眾觀賞。復旦大學的教授高蒙河認為,這場展覽的爆滿可以稱為「海昏侯墓現象」。

「這說明考古工作者在發現成果的社會轉換上有了一種主動意識,有了一種及時把研究成果與全民共享的社會文化責任意識,也說明全社會越來越關注重大考古發現。」復旦大學文物與博物館學系教授高蒙河表示,海昏侯墓是專業考古的一次重大發現,也是將考古專業轉換為文化傳播的一個成功案例,已經形成了一種文化現象。此外,它也是一種社會性的現象,通過大眾傳媒、自媒體等多種傳播手段,考古發現走出了「象牙塔」,使高雅文化更「接地氣」(編按:意指平易近人)。

中國大陸江西省南昌西漢的海昏侯墓,大陸考古專家信立祥透過3件信物,確認墓主是西漢第9位皇帝漢廢帝劉賀、第一代海昏侯。 海昏侯墓是目前中國發現面積最大、保存最好、內涵最豐富的漢代侯國聚落遺址,已入選2015年的「中國六大考古新發現」之列,從出土文物數量方面來講甚至超過了長沙馬王堆漢墓。

海昏侯墓園位於南昌市新建區大塘坪鄉觀西村東南約1000公尺的墎墩山上,當地村民曾在2011年發現盜墓情況並馬上採取行動,保護了墓園被破壞的命運,使海昏侯主墓得以保存完整。直到2015年11月,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才首次對外公佈了南昌西漢海昏侯墓階段性考古成果。

「無論從保證學科專業性、嚴謹性的要求,還是與公眾共享文化成果的角度來說,這都是必要的。」高蒙河建議,應藉鑑政府新聞發言人制度,建立考古的新聞發言人制度,「海昏侯墓的發掘保護屬於邊發現、邊研究、邊保護、邊利用這樣一個同步進行的過程。」高蒙河指出,這堪稱行業內一個具有創新性、示範性的案例。近些年來,公眾對考古領域的關注也在逐漸「升溫」,體現出公眾文化素養的提升,這本身就是一種進步。

★ 版權聲明:圖片為版權照片,由CFP視覺中國供《ET新聞雲》專用,任何網站、報刊、電視台未經CFP許可,不得部分或全部轉載,違者必究!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ETtoday著作權聲明 ]

相關新聞

讀者迴響

熱門新聞

最夯影音

更多

熱門快報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