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酵菌酸疑害2死「哪些食物有?可怕在哪?」 5QA一次看

▲▼信義A13寶林茶室。(圖/記者袁茵攝)

▲信義A13寶林茶室爆出集體食物中毒案。(圖/記者袁茵攝)

記者朱祖儀/綜合報導

台北知名素食餐廳「寶林茶室」信義A13店爆發集體食物中毒案,目前造成2人死亡,衛福部召開專家會議,初步認定「米酵菌酸」可能性大,醫師也指出,米酵菌酸很罕見,但只要有一點點就可能致死,而哪些食物裡可能會有?該如何避免食物中毒?《ETtoday新聞雲》幫忙整理相關資訊,提醒民眾多加小心。

新北市一名39歲男子22日前往「寶林茶室」信義A13店用餐,食用炒粿條、香蘭葉果汁,回家後出現腸胃不適症狀,24日凌晨送往台北馬偕醫院急診,搶救11小時後仍在同日下午宣告不治;另名67歲患者在該店用餐後,也出現腹瀉、虛弱、倦怠症狀,被送往新光醫院救治,但仍因急性腎衰竭在27日宣告不治。截至28日早上9時,目前共有14例通報個案,其中2例死亡。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寶林茶室中毒案3/28 0900更新。(圖/ETtoday製表)

▲寶林茶室集體食物中毒個案最新病況。(圖/ETtoday製表)※點圖可放大

食物中毒可能原因?

針對這起事件,台北市衛生局局長陳彥元27日表示,在釐清中毒原因時,發現目前常見的食物中毒細菌培養中都是陰性的,顯然是非常罕見的食物中毒,可能是「細菌性毒素」,目前疾管署和食藥署已經介入協助,檢驗結果還需要一點時間,不排除未來有更多新案例出現。

衛福部27日晚間針對此案首度召開跨部會專家會議,次長王必勝指出,目前疫調個案都集中在同一區間,共通點為食用粿條、河粉,住院、重症患者的臨床症狀相似,有急性肝衰竭引發後續器官衰竭,最有可能是食物造成,會中專家推測應是毒素引起,且初步認定米酵菌酸可能性大,但還有其他可能性,食藥署已經帶回35種食材檢驗,另還有病人檢體則由疾管署進行檢驗。

▲▼。(圖/翻攝自Facebook/王必勝)

▲衛福部27日晚間召開跨部會專家會議。(圖/翻攝自Facebook/王必勝)

什麼是米酵菌酸?

林口長庚醫院臨床毒物科主任顏宗海說明,米酵菌酸常見於發酵的米製品或椰子製品,其作用的細菌為「Burkholderia gladioli」,由米酵菌酸引起的食物中毒很罕見,「但一有,就會很嚴重」,臨床上也沒有所謂解毒劑,僅能依靠支持性療法,且台灣過去也沒有發生過中毒案例。

▲▼白飯。(示意圖/取自免費圖庫Pixabay)

▲米酵菌酸常見於發酵的米製品。(示意圖/取自免費圖庫Pixabay)

米酵菌酸可怕在哪?

顏宗海指出,米酵菌酸主要作用在人類粒腺體,食用到米酵菌酸食物,可能出現噁心、嘔吐、腹瀉、腹痛等症狀,中毒者可能合併有肝、腎等多種器官衰竭,只需要1毫克就會致死,致死率高達40%-100%。

顏宗海也說,米酵菌酸常滋長在攝氏22度至33度間、pH值7.0的中性環境下,製作食物過程可以加入檸檬汁或醋,細菌就不容易滋長。但如果已經產生毒素,無論在食物內加多少酸都沒有用,且米酵菌酸耐高溫、無色、無味,如果食物在生鮮狀況下已經被汙染,即使經過烹煮、加酸,毒素仍會存在。

哪些食物會有米酵菌酸?

米酵菌酸大多出現在長時間發酵或泡發的食物上,像是河粉、腸粉、酸湯子、年糕、粉條、寬粉等,發泡後的木耳也會出現,如果食材的環境不好、原料變質或儲存不當,就可能滋長出來。

過去2020年黑龍江省雞東縣一名王姓民眾,10月5日邀請9名親屬到家中用餐,特別拿出自製、冷凍近1年的酸湯子來吃,結果9名長輩吃完之後,陸續出現腹痛等症狀,分別被送到醫院搶救,最後全都不幸離世。

▲▼9家人吃冷凍1年「酸湯子」集體中毒!唯一倖存者身亡 死因出爐。(圖/翻攝紅星新聞、微博)

▲大陸一家吃冷凍1年「酸湯子」集體中毒,9人身亡。(圖/翻攝紅星新聞)

食物中毒如何避免?

顏宗海指出,一般食物中毒大部分都是急性腸胃炎,包括噁心、嘔吐、腹瀉、腹痛,甚至嚴重發燒,如果民眾抵抗力不佳,像是長者、幼兒、孕婦、糖尿病、癌症等重大疾病患者,還可能併發敗血症,進而導致器官衰竭,有生命危險,一旦食物中毒出現嚴重噁心、腹瀉、高燒不退、畏寒、意識不清、小便量變少,建議盡快就醫,以免延誤。

顏宗海提醒,平時在外用餐也須留意餐廳整潔和衛生情況,包括生熟食要分開處理,食物不要放太久,若吃不完記得放冰箱保存,再次食用建議加熱超過70度。

衛福部資訊處處長、台大醫院急診醫學部主治醫師李建璋也說,無論此案結果如何,最重要的就是避免食用重複加熱的米、麵主食。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ETtoday著作權聲明 ]

相關新聞

讀者迴響

熱門新聞

最夯影音

更多

熱門快報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