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韓也曾推行「簡體漢字」 政府兩度簡化卻遭學者打臉

▲▼韓國過去曾數度推行簡化漢字。(示意圖/CFP)

▲韓國過去曾數度推行簡化漢字。(示意圖/CFP)

記者羅翊宬/編譯

漢字是東亞國家從過去以來的共通文字,包括中國、日本、韓國在歷史與文化上皆深受漢字影響,然而在步入近現代化的過程中,卻有著不同的道路,至今在日常生活已幾乎全面使用韓文的南韓,其實過去也存在著試圖簡化漢字的歷史,這一番努力早從韓半島(朝鮮半島)引進漢字後就已然展開。

南韓YouTube頻道「響文泉」經常解說南韓文字與語言的發展歷程,以及和周邊語言文字進行比較,例如中文、日文、滿文,試圖尋找出中日韓在歷史上交互影響的證據。最近,該頻道發布一段影片,詳細介紹韓國人簡化漢字的歷程。

在漢字文化圈的長久薰陶下,以中文為主的中華圈出現注音符號,要求學生們先熟悉單字組成、再來學習書寫文字,而中國則演化出簡體字;至於日本則出現平假名與片假名,以及經過簡化的漢字;然而南韓也曾經在政府與民間的主導下,嘗試過數次的漢字簡化。

▲▼南韓曾經於1967年以政府為力量主導簡化漢字。(圖/翻攝自YouTube響文泉)

▲南韓曾經於1967年以政府為力量主導簡化漢字。(圖/翻攝自YouTube響文泉)

其中,作為中央政府部門的南韓文教部(教育部)曾經於1967年11、12月先後兩次推動漢字簡化運動,南韓稱簡化的漢字為「略字」,而在經歷過朴正熙政府採取全面使用韓文政策後,民間機構韓國語文會也曾於1981年推行過漢字簡化運動。

頻道指出,其實韓國從古代受漢字以來,便已實施過無數次的漢字簡化,例如將「省」簡化為「且」、將「柒」簡化為「木七」,進入朝鮮時代後更有許多文人依照需求簡化漢字,而在進入現代社會後,1960年代儘管新聞界與學術界在報章雜誌與論文依舊使用繁體漢字,但社會上許多電影海報卻出現被稱為俗字的略字。

1967年11月,南韓文教部首先推出第一次的漢字簡化試水溫,由延世大學教授兼國語文學者李家源等7名委員從常用的1300個漢字中挑選542字做簡化,並將簡化結果送交國語審議會,當時稱為「漢文略字試案」,不過卻遭到其他學者和韓文學者批判,認為對學習者造成雙重負擔,且還有其他專家認為學習漢字就應該以正統漢字為主。

從當時漢字簡化表可以發現,漢字簡化的基礎主要來自於朝鮮時代使用的略字,這些略字在朝鮮時代晚期曾受到相當大的歡迎,不過在日本殖民後便被廢除。

1967年12月,文教部推行第二次的漢字簡化運動,簡化常用的215個漢字,經過最終審定後縮減至198個漢字,簡化的基礎來自於20世紀時的慣用略字,不過當時仍遭到委員會的其他學者反對,最終遇上當時的總統朴正熙推行全面使用韓文的政策,漢字的簡化運動被迫宣告終止。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ETtoday著作權聲明 ]

讀者迴響

熱門新聞

最夯影音

更多

熱門快報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