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睡越累!專家列「6大NG習慣」成睡眠殺手 這時間千萬別補眠

▲▼ 睡覺,失眠。(圖/取自免費圖庫Unsplash)

▲ 生活中許多不良習慣都會影響睡眠品質。(圖/取自免費圖庫Unsplash)

記者陳宛貞/綜合外電報導

許多人吃完午餐後總會感到一陣睏倦,趴下小睡不僅沒有改善,晚上還因此失眠。日本職能治療師菅原洋平便在日媒《PRESIDENT Online》上撰文說明如何消除午餐後的睡意,並列出6種常見的不良習慣,只要及時改善,就能大大增進睡眠及生活品質。

1. 午休不小心睡太久

上午專注於工作會導致口乾舌燥、眼睛乾澀,且大腦會在起床8小時後產生睡意,這時若不讓大腦休息,下午睏意就會一股腦襲來。若在感覺最睏的時候小睡,就會進入深度睡眠,起床後大腦容易轉不動。

因此菅原建議,可在感覺到睏意以前就先坐著小睡,且時間應控制在30分鐘以內,不僅可提升下午的專注力,還可提高晚上的睡眠品質。但若不小心睡太久,也會進入深度睡眠狀態,可能因此擾亂自律神經。

2. 下班回家路上補眠

許多上班族會在下班回家的車上睡覺,但這種習慣會導致睡覺前體溫不能充分下降,導致晚上失眠,因此絕對不能在回家的電車裡睡覺,且通勤時應盡量爬樓梯。若晚上加班的話,可以從座位起身去個便利商店,稍微活動身體,提高體溫,也提升晚上的睡眠品質。

菅原也指出,肌肉量越多的人深層體溫越高,散熱時體溫下降,有助入眠,因此應將運動時間安排在傍晚,而非早上,晚上就能睡得更好。

▲▼下班,疲累,勞累,睡覺。(圖/取自免費圖庫pexels)

▲ 專家提醒,千萬別在下班通勤時睡覺。(圖/取自免費圖庫pexels)

3. 還沒有睡意就上床

大腦會連結場所與行動,若在睡意來襲之前就躺上床滑手機,會導致大腦形成每次上床都要看手機的高代謝狀態,無法入睡。因此必須讓大腦記住「床=睡眠」,在床上不做睡覺以外的任何行動。

菅原建議,有睡前讀書習慣的人可在床邊放一把椅子,坐著讀到睏了再上床。且因人類的大腦結構需要很長的時間才能入睡,若躺在床上過了15分鐘還是睡不著,就應該先下床,避免大腦留下錯誤印象。

4. 假日一口氣補眠

若平日早上6點起床,晚上12點睡覺,周末凌晨3點睡,早上10點起床,核心睡眠時段就是半夜3點到早上6點,只有短短3小時。若核心睡眠太短,睡眠與清醒之間的差距就會變得模糊。就算周末補眠,也無法消除平日的睡意。

菅原指出,平日與周末就寢與起床的時間應盡量固定,核心睡眠時段就算只增加30分鐘,也能有助消除白天的睡意。而睡太多導致難以入眠,其實是慢性睡眠不足的警訊,因此應養成比平常早睡10到15分鐘的習慣,藉此增加一個月累積睡眠的總量。

睡覺,睡眠,失眠,女性(圖/取自免費圖庫pixabay)

▲ 平日與周末就寢時間應盡量固定。(圖/取自免費圖庫pixabay)

5. 體溫過高,難以入睡

若想要一夜好眠,必須降低入睡時的深層體溫,因此可在睡前透過暖身出汗散熱,洗澡時多沖熱水,或用毛巾熱敷脖子和骶骨。睡前看電視或滑手機會導致大腦溫度上升,影響睡眠,因此可在枕頭上鋪一條冷毛巾,讓耳朵以上的部位降溫,但頸部須保持溫暖。

另外,工作中攝取過多咖啡因也會影響深度睡眠,白天感到困倦、睡覺磨牙都是警訊,因此可嘗試一周不喝咖啡,改善睡眠品質。

6. 深夜吃太多睡不著

深夜回家才吃晚餐或半夜吃點心不僅影響睡眠品質,還會影響隔天的工作效率,因為午餐和晚餐相隔太久,晚餐和隔天早餐相隔太短,打亂三餐節奏,會導致白天精神差,睡前反而頭腦清醒。

為避免這種情況,應避免在半夜吃會導致血糖上升的食物,最好在早上吃,調整三餐節奏。

《宇宙人外信》:時事閒聊學英文★

SpotifyKKBOXSoundOnApple PodcastGoogle Podcast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ETtoday著作權聲明 ]

相關新聞

關鍵字:

讀者迴響

熱門新聞

最夯影音

更多

熱門快報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