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不清巴黎協議做了什麼? 幾個簡單數字讓你一目瞭然

▲巴黎氣候協定達成,艾菲爾鐵塔上投映著1.5度的字樣,為各國期盼達到的夢幻目標。(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實習記者黃宣仁/綜合報導

196個代表國12日達成歷史性的《巴黎協議》。各國認知氣候變遷是「緊急且不可逆轉的」,若求改變,需要「各國最大可能性的配合」與「溫室氣體大量的減少排放」。而究竟要減少多少?要花多久時間?誰要付錢、誰要負責?美國公共廣播電台(NPR)整理了幾個關鍵數字,讓你輕鬆瞭解巴黎會議到底做了什麼改變。

首先,是2度
各國達成協議,本世紀結束前,升溫必須限制在2度以內。雖然科學家表示,上升2度依然會對環境造成重大的影響,但總比毫無規範好。問題是,就算各國現在訂下協議,依目前各國碳排放的情況,要升溫不超過2度其實是非常艱難的目標。截至目前,地球均溫已經上升了1度,也就是說,直到2100年,氣溫上升的額度僅剩1度。訂定協議只是第一步,接下來各國還得繼續思考如何達成這個目標。

▲世界各國代表討論海平面上升所帶來影響。(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而1.5度?
協議中,甚至提到了,「要追求升溫不超過1.5度,以減低氣候變遷帶來的影響。」這是島國聯盟努力爭求所得到的承諾。所以,已經很困難的2度目標,還伴隨著更遠大的1.5度。

「1.5度」對低海拔島國意義重大,他們不斷重申「1.5度才能生存(1.5 to stay alive)」,若氣溫上升超過1.5度,島國處境會相當堪憂,甚至有被淹沒的可能。

大家都知道,各國根本還沒找到方式能達到這個目標。不過列在協議中,依然標記著島國不容忽視的願望。

▲全球暖化,熱帶島國首當其衝。(圖/翻攝自網路)

1000億!
為了幫助開發中國家能從石油燃料改為使用更環保的能源,已開發國家必須提供一千億美元的協助。一千億只是一個「最低門檻」,而不是「最高值」,以後可望繼續調高額度。

▲各國達成協議,已開發國家必須協助開發中國家,為地球一起努力。(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2020年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洪磊13日發表聲明說:「《巴黎協定》確立了2020後以『國家自主貢獻』為主體的國際應對氣候變化機制安排,重申了《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確立的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平衡反映了各方關切,是一份全面、均衡、有力度的協定...」沒有錯,這次的巴黎氣候協定,若獲足夠國家數簽署,將會生效於2020年。各國在當年還得提交「更長遠的計劃」,雖然依舊不是個立即且強制性的諾言。

▲歐巴馬贊成5年重新檢討、評估碳排放目標。(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5年
根據條約,各國須自行訂定碳排放的目標。每五年,這個目標要被重新評估,以求精進。美國總統歐巴馬十分支持這項計畫,白宮聲明如下:「各國的目標應在最終確認前9~12個月就提交,好讓其他國家能一目瞭然。」條約中也表示,希望各國誠實通報碳排放量,讓數據透明化。

2050年
這不是個明確的日期,只是代表「世紀中葉」,到時各國須達成另一個目標,且更加明確:0(零排放)
各國希望,到世紀中葉,「總值上」不再有任何溫和氣體排放。
當然沒有人認為,人們能在40年間不再產生溫室氣體,而是希望達到平衡。NPR記者說:「“0”指的是,希望排放量能與吸收量達到平衡。例如說,種樹能吸收二氧化碳,這樣排放總量就能達到相抵銷。」

▲各國努力朝向總值0碳排放量的目標。(圖/示意圖,翻攝自網路)

55國
這次的協定內容,在2016年4月22日開放簽署,直到2017年4月21日,只要有55國以上簽署,此協議將在2020年正式運作。

法國外長法畢斯說,《巴黎協議》經不起失敗。哥本哈根會議的失敗,讓各國格外重視巴黎協議,此協議被多方認為是「地球最後的希望」。《巴黎協議》的用意,是希望化石燃料開始走入歷史,碳排放量能回歸到工業化前的排放量(pre-industrial levels)

▲大會主席法畢斯(左二),12日就是他敲了一記意義十足的綠槌,通過協議。(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雖然各國目前多表樂觀,但也有不少非政府組織認為,此次的協議根本「不科學」,有華麗的成果,卻難以達到實際效用。例如說,要達到夢幻的1.5度目標,須將減排的指標從40%提高至70%或更高,並不是各國簽簽字就能達成。無論如何,巴黎氣候會議圓滿達成,接下來會如何,也僅能靜觀其變。

★圖片為版權照片,由達志影像供《ET新聞雲》專用,任何網站、報刊、電視台未經達志影像許可,不得部分或全部轉載!

►►►秒飛遙遠國度--歡迎「ET看世界」粉絲團

►►►傳送第一手的新聞,鎖定《ET即時》粉絲團就對了!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ETtoday著作權聲明 ]

相關新聞

讀者迴響

熱門新聞

最夯影音

更多

熱門快報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