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詐騙調查報告書

靜宜大學女學生因男友在緬甸淪為「豬仔」被詐騙集團控制,獨自搭機前往緬甸,目前和家人聯絡上了,卻表明不想回台灣。去年,許多台灣人因求職詐騙被誘騙到柬埔寨當「豬仔」限制自由。過往20年間,詐騙型態持續更新,受害人和金額直線上升,根據刑事局統計,2022年全年度全台詐騙金額逼近70億,許多民眾「人在家中坐,詐騙從天上來」,電話、簡訊、演進到網路處處都能是詐騙,到超商拿包裹拿到假的,想談個戀愛,談的網戀,對方是盜照來騙感情的詐騙集團,《東森新媒體ETtoday》整理過往20年台灣詐騙演變走程,各式詐騙的手法、金額等變化,接下來連續六個星期,從事件、警界、法界、被害民眾和學者等等,每天不同面向來談詐騙,讓讀者們識讀「台灣詐騙調查報告書」。

亞馬遜CEO貝佐斯曾說過,聰明是一種天賦,善良是一種選擇,而在詐騙的多重宇宙裡,詐騙集團利用自己的「聰明」騙取他人的「善良」。銘傳大學犯罪防治學系王伯頎教授提到,台灣最早是金光黨詐騙,嫌犯在街頭行騙,透過假鈔、假金條、假金鍊等等騙取民眾手上的錢。隨著時代和科技的進步,在進入電信時代後,詐騙從街頭走向電話,實體走向電話,家用電話成了詐騙管道之一。

台灣在2000年前,詐欺案件手法大多是金光黨詐騙跟非法吸金,2001年中獎詐騙竄起,超越非法吸金,2002年出現假股票買賣詐騙,到了2003年開始,有組織的跨境詐欺集團成型後,車手、人頭帳號跟電話開始「擴大」經營,手法開始跟著時事走,出現了假簡訊催繳帳款詐騙,隔年165反詐騙諮詢專線成立,同年假綁票真詐騙手法開始橫行。2005年出現了信用卡盜刷詐騙和竄改電子郵件詐騙,為了防堵更多科技詐騙,刑事局於2006年成立「科技犯罪防制中心」,令人感概的是同年假檢警詐騙也跟著開始。

 

2007年,假網拍詐騙開始,同年還有假銀行信貸詐騙,2008年解除分期付款也出現了,台北地檢署檢察官姜長志當年還是在教書,卻已接到分期付款詐騙的電話,差點被騙。2009年出現假交友愛情詐騙,原本以為是開心網戀,對方卻是盜圖盜身份的詐騙集團,騙走的不只有感情還有金錢。2010年開始,民眾陸續接到「猜猜我是誰」的電話,當時都以為是久未聯絡的朋友,以住院、急需買房等現金不夠為由詐騙。

2011年隨著即時通訊開始盛行,詐騙也跟著出現,2012年出現假退稅詐騙,2013年,隨著Facebook用戶增加,臉書購物詐騙也跟著來,2014年,隨著LINE的普及,詐騙改變管道,同年6月立院增訂《刑法》第339條之4(加重詐欺罪),若是冒用政府機關或透過網際網路等方式詐騙,可處1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併科100萬元以下罰金;2015年《刑法》還修正改為一罪一罰,讓重複實施詐騙者刑度再往上提高,同年小額簡訊詐騙開始傳到民眾手機裡。

2016年,假冒親友有急用的詐騙出現,電話那頭假裝是親友,良善的民眾一聽心軟,於是轉出去的錢,再也回不來。2017年法務部增修《組織犯罪防制條例》,將犯罪組織定要要件改為「『持續性或牟利性』之有結構性組織」,意即詐騙集團首謀也可改以組織犯罪罪名審理,如此一來首謀者最重可以判到10年,同年,打電話要求民眾到ATM解除分期付款的手法開始。

2018年,隨著臉書普及,假網拍開始出現,隔年假網拍轉成盜用名人照片、名義盜開帳號賣假商品,2020年,電商被盜會員個資的案件再起,刑事局不定期公布高風險賣場資訊,提醒民眾要小心在這些賣場的會員資料會成為詐騙集團的目標。

▲刑事局不定期公告高風險賣場資訊。(圖/刑事局提供)

2021、2022年一頁式網購詐騙更多,包括了于美人、謝金河、藍心湄、小禎等等,詐騙集團大量盜開帳號,並且跟著時事,更新話術、話題,從假網拍到股友社等等,只要能誘使民眾相信的手法,詐騙集團無所不用。2022年假冒衛福部發放確診可拿5萬塊的簡訊放送,這使得165反詐騙諮詢專線電話被打爆,單日諮詢電話2千到3千通,當時,不少同仁跨組來協助接電話;同年,柬埔寨人蛇集團以工作為由誘騙的人數達到高峰,而受到重視。而隨著被盜個資的風臉增加,刑事局不定期公布個資外流風險賣場和網站資訊。

 

▲警政署所提供的資料來看,最容易被騙的民眾是落在18到23歲,其次是24到39歲。(圖/記者陳詩璧製)

從警政署所提供的資料來看,50歲以上民眾最常被騙的是「猜猜我是誰」的詐騙手法,50歲以下則是投資詐騙。男性被騙也是以投資詐騙為大宗,比例達23.06%,女性則是解除分期付款,比例達到22.36%。

▲從前三大詐騙手法統計數據來看,投資詐騙在2022年的財損數超過34億。(圖/記者陳詩璧製)

刑事局提供的數據資料來看,從2020年開始,投資詐騙金額成長相當快速,2020年就破10億,2021年20億,到了2022年,已經來到34億,這個數字幾乎是1年10億的速度在上升。

 

▲2017年至2022年的詐騙案件和詐騙總財損資料,發現2022年的件數將近3萬件,財損數字更直逼70億。(圖/記者陳詩璧製)

從2017年到2022年的詐騙案件和詐騙總財損資料來看,發現2020年前都是落在2.2萬到2.3萬件,但到了2021年逼近2.5萬件,到了2022年,件數更是直線爬升到2.9萬件,將近3萬件,這個數據成長飛速。

 

一頁式網頁詐騙 名人接連遭盜開帳號

《東森新媒體ETtoday》整理了六大詐騙手法,從2023年4月10日起,連續六周,每天下午3點半,一天一到兩則報導不間斷上線。165防詐諮詢專線第一現場發現,當銀行營業時間結束,詐騙諮詢電話陸續增加。第一周鎖定「一頁式詐騙」,採訪到受害者名主持人于美人、財經專家邱沁宜和被開了無限個「假謝金河」帳號的財訊傳媒董事長謝金河來談他們所遇到的困擾。

「詐騙集團騙到我女兒那邊去了,這叫無孔不入!」謝金河提到,就算取得Meta(臉書)認證的「藍勾勾」,近兩年,仍被盜開了數個LINE和FB帳號。1年多前,謝金河開始把詐騙截圖設為置頂貼文,強調一輩子沒幫人代客操作,沒有股友社,更沒有什麼投顧,這些全部都是假的。

▲LINE官方刪掉的「假謝金河」頭像會消失,但有的依舊存在,還有帳號頭像換成知名外資分析師楊應超,繼續行騙。(圖/謝金河提供)

謝金河曾經積極到警察局報案,驚動警局署長、刑事警察局長關切。同時,他更主動拜訪Meta(臉書)總經理和LINE台灣區董事長暨執行長陳立人,期盼能共同解決,「臉書比較皮,怎麼反映也視若無睹」。LINE陳立人則指定一位秘書和謝金河秘書對接,所有檢舉都直接匯報後,立刻採取行動。個案處理的方式,初期一段時間有效,「但現在好像又變沒效了!」謝金河說,實際了解後發現,不少帳號會轉換其他人身份,如:知名外資分析師楊應超,再行詐騙。

延伸閱讀 上百個假謝金河LINE帳號流竄 檢舉完竟換照「盜開」持續騙

▲知名主持人于美人拿出被盜用姓名所開設的FB帳號截圖、警方提供資訊,描述過往幾次被盜照片的事件。(圖/記者林緯平攝)

在詐騙的多重宇宙裡,「假于美人」的身份多元,以前專賣假商品,2022年開始變身投資專家,猖狂程度愈演愈烈,氣得于美人本尊截圖報警。「用于美人的名義成立的粉絲團其實非常的多,我們一直、一直檢舉,希望FB能夠把它取消,都取消不了。」身為受害者的于美人向政府喊話:「你要do something啊!」她不能認同政府都在解釋「為什麼不能做?」可是民眾要的是「你告訴我,可以怎麼做!」這才是真正的解決方式,「複雜的問題,怎麼會有簡單的答案?當然就是要去想『可以怎麼做?』政府是不是可以國家的角色問一下FB,這件事情怎麼處理?FB的防範機制是什麼?這是最基本的吧!政府要跟FB溝通,除了維護網路言論自由,也要預防網路的詐騙。」

▲財經專家邱沁宜被不肖人士盜照開LINE、FB帳假帳號騙民眾投資之外,連過往拍攝反詐騙的影片,也被盜用成詐騙影片投放到YouTube廣告。(圖/邱沁宜提供)

財經專家邱沁宜舊的影片被截錄重製成詐騙,「之前幫一個APP宣傳錄製的內容是不要被其他詐騙群組騙,沒想到影片,被不肖人士下載使用。反詐騙影片被拿來製成非常多詐騙廣告,連接到假LINE跟假網頁。」邱沁宜同學說,「怎麼妳廣告做這麼大!」最可惡的是「他們更新的速度非常快,可能我昨天才在本尊帳號放新照片,假帳號今天就跟著更新。」邱沁宜大聲疾呼,「我個人邱沁宜、財金宜,從來不會有公開帳號去加你的LINE。我沒在YouTube或是LINE下任何的廣告,這些全部都是詐騙集團!」她強調,網路上一大堆各種可能是她的照片的帳號,都不是她本人。

延伸閱讀 假廣告、假帳號一滑就有 于美人邱沁宜氣炸喊話政府要面對

▲2022年詐欺嫌疑犯接近4.6萬人,15年來新高,同年詐欺案件近3萬件 。(圖/唐鎮宇製)

內政部警政署統計,2022年全年詐欺案件將近3萬件,創下12年來同期新高較前年增加2成;嫌疑犯人數近4萬6千人,創下15年來最高紀錄。律師建議,近年雖已修法提高詐騙刑責,但因抓不到首腦,導致刑度也不高,應修法提高車手、機房人員等幫助犯的刑責上限,才能讓詐騙犯不敢輕易下手。

 

延伸閱讀 重罰無用?2022年詐欺案嫌犯近4.6萬人 創歷史新高

▲隨著詐欺罪修法加重,近年遭判有期徒刑的詐欺犯,刑度確實越來越高。(圖/唐鎮宇製)

詐騙越判越重但車手不減反增 律師:應修法供出上游換減刑

「今天接到詐騙電話」早已成了大家共通的話題。政府近年陸續提高詐欺案件刑責,依法務部統計,近年詐欺犯遭判刑的刑期,過去高達55%都僅判刑「6個月有期徒刑以下」,近年已經降低到僅31%;遭判1年以上、未滿3年者,5年來佔比增加達30個百分點,但詐欺犯每年仍不減反增。律師說,詐欺犯車手多為蠅頭小利而冒風險的年輕人或學生,提高刑責顯然不足以遏止,建議可比照《毒品危害防制條例》,修法要求車手供出上游才可減刑。

▲臉書上的詐騙廣告,竟然可以一邊賣美白牙齒產品,一邊賣迷姦藥與陽具按摩棒,此外,管理人員遍佈全世界各地。(圖/記者潘姿吟截自臉書)

廣告一邊賣美白牙齒產品一邊賣迷姦藥 FB:不回應

「為什麼我投的廣告一直在審核狀態?審核時間到底要多久?廣告為什麼又被禁止刊登?」網路行銷公司投手Judy的遭遇,已經不是第一次,屢次「要求審查」又被駁回的煎熬,「最傻眼的是……帳戶竟然被鎖、被停權!沒辦法投放廣告了!天啊!」沒有什麼比被拒絕刊登廣告,或突然被勒令停權,更讓人不知所措。

 

趨勢科技全球消費市場開發暨行銷協理劉彥伯曾開啟一個廣告連結,連進臉書的某帳戶,「一邊賣美白牙齒產品,一邊賣迷姦藥......這個廣告很扯,我不太懂臉書怎麼讓他們過的!」2023年初,該帳戶已經改賣陽具按摩棒。針對多起掛羊頭賣狗肉的FB廣告問題,Meta(臉書)台灣辦公室,經多次溝通並等候將近3週時間,僅回應:「針對詐騙問題,一律不回應。」

 

▲內政部長林右昌4月10日在立院發表打詐說明。(圖/記者屠惠剛攝)

2023年4月10日,內政部長林右昌說要解決打詐問題,不只要在後端查察,更重要的是前端的源頭管理,也就是在社群平台上面進行前端管理,因為很多詐騙利用網路匿名特性、科技的手法,讓查察不容易進行,因此,未來包括投資、求職廣告均應該要朝實名制來規劃和努力。

 

至於提高相關刑責刑度,林右昌主張,過去大家認為詐騙比較輕罪,但是未來不會,未來詐騙將是政府重點打擊的對話,全面提高詐欺相關罪行,包括主謀、協同犯罪、(銀行)帳戶提供者都要納入

▲打詐三法修正草案重點。(圖/記者陳詩璧製)

4月13日行政院通過「個資法」、「洗錢防制法」和「證券投資信託及顧問法」三個修正草案,法務部的「洗錢防制法」針對收簿集團規定,沒有正當理由收集帳戶、帳號,最高可處5年有期徒刑;「證券投資信託及顧問法」規定投顧廣告需要實名制,並載明刊播和出資者資訊;「個資法」針對企業個資外洩,設置個資獨立監管機關,將監督協助民間企業建立個資防護依循流程,同時落實民間企業個資維護義務,提高違反規定的罰則,若有嚴重個資外洩造成損害,最高可罰至1千萬元。

律師成詐騙幫手? 她揭臉書「1行為」超無良:案件根本進不去法院

擁有20年執業經歷的律師賴瑩真都成為「股市名人」,遭盜照詐取金錢。詐騙手法雖千篇一律,還是有人上當,賴瑩真直言「網路平台在帳號控管上有很大問題」,如此消極態度更讓民眾在後續想藉由法律途徑追討失款上如隔靴搔癢,完全無法撼動不法份子。

賴瑩真身為被人盜用照片的受害者,她的案子間隔半年才第一次開偵查庭,而且還是「他字案」,也就是說對於「是否有特定人涉嫌犯罪這件事情」還不清楚。「當天開庭的時候,檢察官講得很清楚,他就說我們盡量偵辦,但若無法確定犯罪者是誰,那也只能依法辦理(無法起訴)。」特定被告身份無法解決,要防堵社群媒體上的詐騙,相當困難。儘管行政院於4月13日,通過打詐三法案修法,包括「洗錢防制法」、「證券投資信託及顧問法」及「個人資料保護法」修正草案,而針對網路平台業者部分,目前只看到「網路投資廣告要求實名制」的狀況。

▲打著張淑芬名號的飆股詐騙廣告,鎖定名人名號,對網友詐騙。(圖/截自Meta廣告檔案庫)

13天200筆張淑芬詐騙廣告刊登中 台積電:保留法律追訴權

台積電慈善基金會董事長張淑芬的假臉書帳號和投放廣告狂刷使用者臉牆,4月13日從Meta(臉書)廣告資料庫輸入關鍵字「張淑芬」就出現200筆的資料,民眾檢舉了,帳號仍在,廣告沒有在24小時內下架。台積電發聲明,公司經營團隊、創辦人張忠謀博士及其夫人(台積電慈善基金會董事長)張淑芬女士皆沒有用個人身份經營任何公開臉書帳號或社群媒體粉絲頁或社團。台積電也強調,請大家不要上當。如有冒用身分情事,台積電亦保留法律追訴權。

▲詐騙集團製作假購物網站,盜用知名品牌LOGO,實際上相關知名品牌沒有販售相關產品。(圖/截自Facebook)

「簡體字夾雜、盜用名品logo」 一頁式詐騙網頁細看有六大破綻

從網路上搜尋,發現到一頁式詐騙網站,詐騙集團會把網站打造的像是某知名購物網站,網站名稱也很像。台中市警察局曾公布一頁式廣告的六大詐騙手法解析,第一點提到問題廣告、網站,上頭不會有公司地址和客服電話,只會留電子信箱以及通訊軟體的帳號ID;第二點提到,商品的售價都低於行情,也會一再主打限時和特惠倒數;這些商品也都免運費;從留言板或是評論區來看,都是正評,沒有負評;也只能用貨到付款或是信用卡付款,不能轉帳,最後一點提到的就是簡體字和繁體字夾雜的關鍵。

多平台會員個資被盜 假客服騙民眾ATM轉帳

「張先生您好,您先前是否有在我們XX網站購買了5本書,用XX銀行信用卡付款,總金額是1289元,很抱歉我們公司誤刷了您升級成VIP的費用,您下個月的帳單會多出一筆3000元的費用…」36歲的上班族張先生接起手機聽到這一連串話術忍不住嘆了口氣,心裡不禁想著:「雖然不會被這種老掉牙的招數騙到,但為什麼詐騙集團總是知道我的個資和網購訂單細節呢?」

個資外洩是不少詐騙案件的根源,台灣詐騙調查報告書進入第二周,從4月17日起針對國內大量個資遭盜用而衍生的詐騙手法進行剖析,破解這款詐騙型態的眉角,並找出為何個資外洩層不出窮的困境。

自從網路購物興盛以來,個資外洩造成的詐騙案件時有所聞,雖然手法老套,但顯然仍有不少民眾上當,才讓這樣的詐騙手段持續在坊間流傳。最典型的套路就像是張先生接到的電話一樣,詐騙集團掌握了他在購物網站上消費的詳細資訊,包括購買品項、金額、付款方式、個人電話地址等資料,用來誘騙消費者上鉤,進而後續詐取財物。
 

源頭控管最重要 避免個資流入黑市

工研院資訊與通訊研究所副所長黃維中指出,企業平均約60天才發現被駭,甚至一個漏洞修補得花69天。數位發展部則指出,涉及資安的個資外洩事件,除了事後通報與行政調查,也要強化預防措施,鼓勵民間企業導入零信任架構、隱碼技術、星際檔案系統(IPFS)等技術。

對於不斷發生的類似詐騙案件,律師周逸濱認為,最好方式就是做好源頭管控,避免個資流落到黑市,把個資來源減少,詐騙案件就會減少,建議政府仿效國外作法,由政府成立一個專責機構,負責個人資料的保護,並透過立法方式,讓企業有壓力要落實內控,要編列預算做好相關防控措施,降低被駭客入侵機率,避免個資外洩,這才是最好的作法。
 

▲台北地檢署檢察官姜長志提到,十幾年前就接到假冒購書平台客服的電話,當時,對方打來說「刷卡刷錯了要求重刷」,經過這麼多年,詐騙話術還是一樣。(圖/記者梁建裕攝)

「我10幾年前就接到購書平台假客服電話,她知道我的消費資訊,買什麼書、花多少錢,然後公司設定分期付款的的選項設定錯了,因此需要去ATM變更設定」,台北地檢署檢察官姜長志說當年詐騙話術和現在完全一樣,詐騙集團掌握民眾太多個資,尤其是發生沒多久的購買資訊都有,增加民眾信任度,但也發現詐騙集團同一套話術騙了十多年,還是有人上當!目前台北地檢署檢察官每個月手上的案子中,平均超過半數到三分之二都是詐欺案件

延伸閱讀 詐團掌握個資!檢察官:十幾年前就接過「刷卡設定錯誤」假客服電話

▲Gogolook分析發現,詐騙簡訊佔整體詐騙辨識量越來越高。(圖/翻攝自Gogolook 2022年度詐騙報告)

Gogolook依Whoscall app資料發布《2022年度詐騙報告》,去年該app一共為台灣、日本、韓國、香港、泰國、馬來西亞、巴西等用戶擋下了超過4.05億次的詐騙電話及簡訊,雖然較2021年減少13%,但詐騙簡訊佔比由69%提高到76%;其中台灣詐騙簡訊佔比超過8成

延伸閱讀 詐騙犯罪漸變形 從「廣發簡訊」到騙LINE帳號放長線

165專線「1日3千通」 2022年「假確診釣魚簡訊」詐騙電話量創新高

警政署在2004年成立「165防詐諮詢專線」至今20年,在眾多詐騙事件中扮演關鍵角色,實際了解它的結構,整組成員50人,分三班輪流接全台詐騙諮詢電話。165第一線人員發現,早上詐騙型態大多是「假檢警」或「猜猜我是誰」,受害對象大多是長者;傍晚開始,型態轉成「解除分期付款」和「假名人投資詐騙」,成員們印象最深刻的案件是2022年假衛福部確診釣魚簡訊,當時一天電話量就高達2到3千通,還有民眾打不進來!

165反詐騙諮詢專線全隊一共50人,要接來自全台各地的諮詢電話,他們分早、中、晚輪班,平均一天的電話量是1200通到1500通之間,每個人每天平均100多通,小隊長劉俊昇提到,電話量高峰時,光他一人就要接到200多通,回想過去溝通最久的是一名地方媽媽的假中獎詐騙案件,當事人不相信自己被騙,堅持歹徒說法是對的,當事人子女看不下去,打到165求救,地方媽媽仍繼續匯錢,一連匯了30幾筆,金額超過千萬,一直到1個多小時後,地方媽媽終於崩潰相信自己被騙了。

劉俊昇表示,類似案件件數相當多,還有歹徒發現被害民眾沒錢,會鼓吹利用民間借貸的方式取得金錢,甚至連車子、房子都貸掉的經驗都有。刑事局預防科偵查員張佳勳以近期的案件來分析,上午的詐騙大多假檢警和猜猜我是誰的手法為主,對象多數是長者;傍晚和晚上的詐騙手法多以解除分期付款和假名人飆股投資為主。
 

 假客服詐騙5大關鍵詞 「ATM操作鎖住帳號」是話術!錢轉出就沒了

當電商平台的會員個資被盜取後,會員們常會接到假客服以「誤設付費會員」、「信用卡被盜刷」、「重覆扣款」和「解除分期付」等方式要求民眾到ATM匯款或網路銀行匯款,這個手法相當常見。警方整理出幾個關鍵要點,提醒民眾,接觸到詐騙時,只要出現「到ATM操作鎖住帳號」等5大關鍵詞,一定要提高警覺,不要上當。

警方分析詐騙集團盜取到個資後,會以「+2」或是「+886」開頭的境外詐騙轉接電話,打電話給民眾,假裝是客服或是銀行行員,近期還有加LINE等,接著會用以下五大關鍵用詞,就像罐頭模式一樣,試著讓民眾上勾,包括了「解除ATM設定」、「誤設付費會員」,需要「誤刷條碼」、「誤設訂單」、「重複扣款」或是「至ATM操作鎖住帳號」等,這些都是關鍵字。

刑事局提醒民眾要記牢,ATM或網路銀行並沒有解除扣款或取消訂單功能。接到類似的電話時,千萬別因為對方說得出自己過往交易明細或來電顯示為金融機構號碼,就輕信對方身分,一定要提高警覺。

收了一件還有一件?幽靈詐騙包裹每年逾千件

「商品到店通知:物流配編0123456已送達XX超商XX門市,請於2023/x/x前攜帶證件前往取貨,謝謝。」

對熱衷網購的上班族林小姐來說,在網路下單後讓業者把貨送到公司或住家附近的超商已是生活日常,頻率多到有時都忘記自己下了哪些訂單。日前林小姐收到這簡訊後,一如以往就在下班後順道到超商付了500多元取貨,沒想到回家拆開包裹,竟是自己從未買過的兩包劣質面膜,她趕忙衝回超商想要退貨卻被拒絕。

全台灣有超過1萬家超商,超商貨到付款服務是許多忙碌上班族愛用的服務,但也成為詐騙集團的利器。行政院消保處統計,類似的包裹詐騙案例申訴每年平均都有1千件以上。台灣詐騙調查報告書進行至第三周,4月24日這周鎖定解析層出不窮的包裹詐騙手法,教戰受騙消費者如何利用四大超商提供退款管道成功追回辛苦錢。

 

▲有些民眾根本沒有購物,卻收到包裹到店簡訊通知。(圖/民眾提供)

疫情期間詐騙案飆升 政府出手建立協處機制

消保處表示,這類詐騙案件屢見不鮮,2017年消保處接到消費者投訴僅有300多件,2019年達到800多件,到2021年更因疫情關係,申訴案更超過3千件,達到最高峰。為此,2020年11月推動強化貨到付款協處機制。消保處指出,為確保消費者權益,消保處與貨運及超商業者協調,建立強化貨到付款協處機制,一旦發生詐騙,當消費者向業者提出申訴時,就由貨運業者主動退款給消費者,而貨運業者則根據這些經常被申訴與退貨資料,將上述出貨業者列為黑名單,從而降低民眾被騙機率。

延伸閱讀 詐騙包裹每年逾千件!付款取貨了還有救 四大超商退款攻略一次看

▲A女收到要價1780的包裹,內容不是她買的書,而是2塊包裝簡單的肥皂。(圖/民眾提供)

1780元買回2塊肥皂! 他要求止付見「1步驟」超詭異

A女透露,先前在網購平台買了書籍,過幾天就收到簡訊通知,於是不疑有他地請家人幫忙取貨,結果打開一看裡面是2塊香皂,詢問價格才發現要1780元!「哇咧⋯⋯我買的東西也不是這價錢呀」,A女表示,因為自己買的商品本來就是貨到付款,簡訊通知取貨的門市和平時網購的也是同一間,一開始沒有察覺異狀。她剛拿到包裹時,外包裝沒有異狀,名字也是正確的,只是覺得有點小且物品很輕,直到打開來才發現與事實不符。所幸聯絡物流止付,並提出退款退貨申請,大約20天後收到款項。

 2招式防堵包裹詐騙!專家籲「逆物流」追源頭 跨境包裹阻絕於邊境

許多民眾在網路購物時,會透過超商付款取貨,但這樣方便的服務卻遭詐騙集團利用,寄送劣質貨品或「幽靈包裹」詐取財物。專家分析,從實際操作面來看,民眾網購使用貨到付款服務,倘若沒有在時限內領取,該物品就會由超商業者依循「逆物流」,退回給寄件者(廠商),顯然超商具有逆物流的能力,應修法讓警政單位能第一時間追查包裹源頭,凍結業者收款帳戶,避免詐騙發生。

包裹詐騙主要分為「一頁式廣告詐騙」和「幽靈包裹」兩大類,前者是消費者遇上不肖賣家,寄送不符圖文的劣質商品;後者則是詐騙集團在消費者未訂購商品的情況下主動寄出商品,並發送到貨通知簡訊,誘使消費者前往取貨付款。類似的包裹詐騙案例申訴每年平均都有1千件以上。
 

包裹詐騙橫行 消基會副董妻子也差點受騙

消基會副董事長徐則鈺說,該會接到消費者申訴一頁式詐騙的個案非常多,消費者會請消基會幫忙找詐騙業者,但消基會無能為力,「連警察也找不到,消基會怎麼有辦法幫忙找到。」

儘管徐則鈺經常宣導不要在社群平台買東西,但他也笑說,妻子最近才差一點被騙,因為他太太喜歡吃地瓜乾,在一頁式廣告看到賣地瓜乾,於是買了5包共1500元,當她去超商取貨時,店員提醒「很多人被這一家業者欺騙」,且包裹上沒有發貨人姓名、電話與地址,勸阻她付款取貨,因而避免了金錢損失。

▲2022年彰化地區郵局阻擋288件,是全國最多,較5年前增加達9倍,阻擋下來的金額也超越六都,總金額8400萬元,是全台最多。(圖/記者唐鎮宇製)

金融機構第一線櫃檯花心力防堵詐騙,台中一名郵局櫃檯員工,多年前看到和他一起上街頭爭權益的921災民,淪為詐騙集團的人頭帳戶,讓他決定踏上防詐之路。為了防堵詐騙,他不惜被同事討厭,極力說服被騙民眾不要匯款;若民眾「執迷不悟」,他還會跑去民眾家中,動員里長、鄰居和民眾家人一起來說服,甚至連詐騙集團車手都佩服他。30多年來,他在郵局櫃檯阻止了至少1200多件詐騙案,成功搶救至少6億元。

 

2022年全國郵局共阻擋了1400多件詐騙案,較5年前暴增3倍;阻擋件數最多的不是六都,而是彰化郵局,去年阻擋了近300件詐騙案,總金額高達8400萬元。郵局分析,近年詐騙案確實較多,若要有效防堵,建議還是要讓臉書、LINE等公司配合即時下架詐騙集團帳號,才能有效砍斷源頭。

 

▲詐騙廣告下架,金管會4月27日公布的資訊,Meta、Google截至4月25日,Meta下架207件,Google下架14件。(圖/記者陳詩璧製)

金管會為了防堵投資詐騙廣告,3月9日與Google、Meta建立通報機制,4月27日公布防堵概況,自4月10日到4月25日這段期間,兩平台業者下架率逾8成,但個別檢視Meta配合率最高,223件下架207件,下架率高達92.8%,而LINE表示,如果帳號遭到偽冒、發現可疑群組或社群,透過客服管道檢舉,經LINE查證屬實後,都會立即處置。

 

Google、Meta都同意配合,只要收到政府相關部門通知是詐騙廣告,就會啟動下架機制,截至4月27日公布防堵概況,顯示Google有32件,下架14件,下架率43.8%;Meta則是223件,下架207件,下架率高達92.8%。

打詐綱領1.5版2大重點曝光

狡猾的詐騙集團總能找到各種漏洞,負責督導打詐業務的行政院政務委員羅秉成,接受《東森新媒體ETtoday》專訪時透露,打詐綱領將進入1.5版,透過解構犯罪手法,找出技術上可行對策,同時強化法制,如此雙管齊下,再加上業者配合,公私協力,就可以共同阻絕詐騙發生的機會。

 

2022年中發布的打詐行動綱領,在2023年5月上旬推出1.5精進版本。羅秉成舉例,像是電商隱碼措施、電信業者阻斷境外篡改來話等,技術面尋求解決之道;法制面,則推動五部法的修法。在技術面、法制面同步強化,若立法院能夠在這個會期通過那五部法,便能更有法可據。

延伸閱讀 名人投資詐騙氾濫 行政院修法要求實名制「前端阻攔」

「您的配送地址有誤」簡訊是詐騙 貨運業者PO文加掛對照圖澄清

各種包裹詐騙除了貨品送抵時會收到簡訊通知貨已抵達門市、民眾在常收件的包裹收到幽靈包裹之外,還有詐騙集團假造「順豐速運」網站、網頁,從海外傳送簡訊到民眾手機,點開連結發現網站的頁面很擬真,分頁選項卻只有「運單追蹤」能用,就有民眾點開,差點被騙,搜尋順豐速運官網和FB社團,發現他們也是受害者。

民眾手機收到一封電話開頭為「+62 821」,不是02或是+886的簡訊,內容只有「由於您的配送地址有誤,導致無法順利送達,請重新填寫配送地址」,點進網頁後,看到的是盜用「順豐速運」的LOGO,和官網比對,少了「順豐速運」4個字,分頁選項包括了運送跟服務支援都不能點選,只有出現「運單追蹤」,列出來的運單號碼跟簽收日期,底下一長串的配送日期和資料都和購買大陸物品集運的方式類似。

實際上到順運速運網站和臉書,發現有心人士盜用公司名稱設置假網頁,並且透過簡訊發送簡訊,吸引民眾點選匯款,過了10天,再點進去該連結,發現該網頁已變成警訊網頁,顯示為「詐騙網站警告」,提醒開啟的民眾,此網站可能會誘騙你執行一些危險的動作,例如安裝軟體、透露個人或財務資訊,如密碼、電話號碼或信用卡。紅底白字的警告,要民眾們秒懂此為詐騙,不要受騙上當。

▲點進簡訊上所附的連結,發現選單上只有2個選項能選,一個是「運單追蹤」另一個是「安排重新配送」。(圖/記者陳詩璧截圖)

排班自由海外高薪攏系假 求職詐騙成柬埔寨豬仔

台灣詐騙調查報告書進行到第四周,適逢五一勞動節,將從警界、學者來報導「求職詐騙」。2022年上半年,柬埔寨詐騙集團開始大舉從台灣「挖角」,東南亞人蛇集團透過台灣黑幫,在臉書(Meta)、LINE等廣發「徵才」訊息,標榜只要網路發文跟接受合約,就可到國外求職賺取高薪,引發不少年輕人及偏鄉弱勢族群開始做淘金夢,循著有問題的網路徵人廣告依約應徵,卻慘遭台灣黑幫以1萬至3萬元美金代價,販售到柬埔寨、緬甸等電信詐騙園區,成了「豬仔」,在當地不只接受軍事化管理,若業績未達要求恐遭凌虐、人身侵害。

揭台版柬埔寨詐團凌虐主因 警多方反制聯手臉書下架貼文3.8萬

詐騙集團犯罪時,需要數個金融帳戶供給被害人匯款,主要規避責任,避免遭警方追查。近期,詐團常需囚禁民眾,增加人頭帳戶的使用時間。而媒體常用俗稱的「台版柬埔寨」治安事件,就是在描述台灣詐團收購民眾帳戶時,對台人實施關押拘禁的暴力犯罪過程,檢警從去年起從網路資訊防堵、民間宣導識詐、建立社區通報機制及加重罰則等多個面向進行防堵,當民眾提高警覺,擁有識詐能力,進而遠離詐騙。

為了避免台版柬埔寨凌虐交簿民眾致死案件再度發生,刑事局打詐中心股長邱佩俞指出,警方從訊息防堵、行為預防、犯罪偵查3方面來削減詐團犯罪氣焰;包含透過高檢署與臉書(Meta)台灣分公司建立涉詐騙貼文下架機制,從2022年11月起到2023年4月中旬,台灣檢警通報臉書(Meta)下架詐團徵才貼文達38,602則。
 

「我被詐騙!帳戶被凍結」 被列警示帳戶想解除得有這些證明

找工作被詐騙、網路購物誤入詐騙集團的圈套變成警示帳戶,民眾帳戶裡的錢全數被凍結,擋住了民眾被詐騙的錢,或是其他被害人的辛苦錢,經過釐清之後,帳戶才有可能有所變動,若民眾被列為警示帳戶千萬不要驚慌,趕緊報警,確認帳戶是被盜用或是有不明的錢誤匯進來,經過警方調查之後,確定不起訴,取得不起訴處分書,亦或是刑事判決書等才能解除。

當民眾遇到詐騙,或是不慎被害亦或是被盜用等糾紛都會遇到凍結帳戶的問題,民眾若是要解除,會有2種狀況下需要附上幾種文件,包括「證明帳戶無需凍結」和詐團「已被定罪的被告」,以「證明無需凍結」來看,若是網購的糾紛,需拿到一般商業糾紛和解書,也就是買、賣方需要達到和解,若是被冒用帳戶或被盜用,則是需要取得相關冒名證明,若是被詐騙集團拿來當轉帳帳戶,得在調查程序走完取得「不起訴處分書」才有辦法申請解除。

若是詐騙集團被定罪列被告等,則是得附上「罰金收款收據」、「緩起訴處分書」或是「刑事判決書」才有可能解除。辦理的方式,也是得取得以上的資料和填妥申請書後,到鄰近警局辦理。
 

▲詐騙猖獗,移工除了可能被騙外,也可能淪為詐騙集團的車手(圖/資料照片)

勞動部發現,近期移工遭詐騙集團欺騙或利用的案件越來越多,移工想透過勞動部官方LINE帳號查證,卻碰上詐騙集團冒充的官方帳號,甚至還有詐騙集團乾脆出錢利誘移工當提領車手。勞動力發展署跨國勞動力管理組組長蘇裕國說,近來1955專線常出現移工致電求助,表示他在臉書遇到不明人士接觸,誘使其加入LINE群組後,再表示可幫忙在聘期內轉換更好待遇的雇主,但要先繳1萬元;等到移工把錢匯到指定的國外帳戶,對方就消失不見,而且過程中,詐騙集團使用的都是移工的母語。

延伸閱讀 移工在台遭詐騙!官方LINE帳號被冒充

▲銘傳大學犯罪防治學系副教授王伯頎提到,2021年從緬北遣送回大陸的人數,大約有14萬人。(圖/記者吳杰澄攝)

2020年10月,中國大陸為了阻斷詐騙,推行「斷卡行動」,一個是手機卡,另一個是個人銀行卡,只要涉及詐騙案件,立馬斷開,以銀行卡來看,一旦有涉及,將暫停銀行帳戶非櫃面業務和支付,時間長達5年。2021年因涉及詐騙案,從緬北遣送回大陸的人數,大約有14萬人。這些缺口很可能都從華語系國家來補人,於是詐騙集團和台灣、香港等地人蛇集團以1到3萬美金不等的價格,以在社群平台上「徵才」廣告找應徵者,以在海外工作為由,把人騙到柬埔寨後,「關起來」當豬仔,拒絕或是要求離開的話,就會被暴打或施虐。

延伸閱讀 學者剖析犯罪心理 揭柬埔寨豬仔大舉招募起因是「斷卡行動」

再砸13億預算打詐!1.5版綱領5口訣 「1合2清3減4面5不」

5月4日行政院宣布推出「新世代打擊詐欺策略行動綱領1.5版」,特別針對網拍、假投資及解除分期付款等進行重點打擊,並結合中央部會與地方政府、公私協力,阻絕詐騙案發生。政委羅秉成說,1.5版綱領的口訣是「1234+5」,強化法治面、優化技術面、擴大組織面,擴編人力外也追加13億預算,展現政府有能、人民有感。

羅秉成說,新世代打擊詐欺策略行動綱領1.5版的口訣是「1234+5」。首先,「1合」代表合而為一,透過跨部門、跨部會、跨領域聯合打詐,結合國際、公民、社團、產業、地方及中央,打造人人都是打詐國家隊;「2清」是上游清源減少受害者,下游清淤掃除詐騙集團。

「3減」是減少接觸通訊流,減少誤信人流、減少損害金流;「4面」是加強識詐、阻詐、堵詐與懲詐。最後,則是「5不」,透過不接、不聽、不看、不傳與不信,透過強化法制面、優化技術面與擴大組織面,加強打詐力道。

但檢警對1.5版無感,甚至有女檢發文批「打詐1.5是國家級世紀詐騙」,法務部和高檢署立即回應,將編列人員預算,紓解案源及超時加班問題,署名「小檢」的檢察官建議,詐騙犯罪影響全民,建議改由高院作為一審管轄,才能達到妥速審判的精神。

詐團重複犯罪率高 基層檢建議:一發現人頭帳戶先行政罰緩

台灣檢警光是追捕詐騙人頭帳戶就耗盡全力,偏偏提供銀行帳戶供詐團使用的人,隨時都能狡辯當初以為求職或貸款所需而被騙走帳本,免於幫助詐欺甚至洗錢的刑責追溯,為了從第一線就阻斷詐騙橫行,有資深檢察官建議,只要發現無正當理由就將帳戶交付他人者,立即以行政罰緩3萬或5萬的代價,才能有效遏止詐騙

全國大型地檢署都有專責的民生專組,包括囤積物資等重大民生犯罪外,現在最多的是詐騙集團溯源專案,而一般提供帳戶的人頭,以及取款車手的詐團周邊案件,已經多到得分散給其他黑金、毒品等專組來承辦。

資深民生組檢察官指出,無論非法集團使用何種詐騙手法,首先就是要取得被害人信任,將款項匯入指定帳戶(一車),然後才能層層轉匯到二車、三車進行洗錢,甚至直接轉入虛擬交易平台去購買泰達幣等虛擬貨幣躲避追查,因此每件人頭帳戶案件,都需要非常仔細的比對金流時間與額度,才能確認犯罪事實與時間,耗費人力成本相當高。

因此基層檢察官建議,未來在發現可能提供他人作為非法使用的帳戶時,應直接對開戶者處以行政罰緩3萬到30萬元,且可連續處罰,才能在刑事蒐證不易的情況下,以高額罰金避免人頭帳戶肆無忌憚。

▲《組織犯罪防制條例》參與組織犯罪者的車手等,將處6個月以上、5年以下徒刑得併科1千萬以下罰金。(圖/記者陳詩璧製)

台灣針對詐團「首腦」、「機房」與「水房」等核心成員或重要幹部,《組織犯罪防制條例》2017年修法,將詐騙集團納入組織犯罪類型,前述3類詐團要角依法可判處3年以上、10年以下徒刑、得併科台幣1億元以下罰金,參與犯罪組織者可判刑6月以上5年以下、得併科台幣1000萬元以下罰金。

 

政府修法打詐使出重手,但刑罰強度顯然不如其他先進國家,日本除了前述刑法詐欺罪法定刑最重為10年徒刑,若被認定是大規模且連續性的組織犯罪,還曾出現首腦重判20年徒刑、賠償逾1.4億日圓(折合台幣約4300萬元)的案例,德國刑法詐欺罪對於集團型犯罪,法定刑也提高到1年以上、10年以下徒刑。

延伸閱讀 詐團主嫌南韓、大陸無期徒刑 台灣《組織犯罪防制條例》最重10年

會員資料外洩「遭解除分期詐騙」 律師也上當

根據165反詐騙諮詢專線統計,從銀行下班後到晚上8點左右,是諮詢來電最大量的時段,詐團假冒客服人員,以設定錯誤甚至是資料系統遭駭客入侵,打電話要消費者「解除分期付款設定」的案件最多。台灣詐騙調查報告書第五周談「解除分期付款詐騙」,辦理類似案件的檢警人員指出,這類詐騙手法,通常與品牌官網或網購商場資料外洩息息相關,若受騙除了要趕緊凍結對方帳號拿回錢財外,也可嘗試向商場業者以個資保護不周等理由求償。

辦案人員解釋,分期付款詐騙都會先由態度和藹的假客服向消費者說明情形,由於能同時提供消費者過去刷卡或訂購貨品資料,取信消費者後,再由假銀行人員或工程人員以協助消費者取消分期付款設定,第一步通常要消費者確認帳戶餘額,然後告訴消費者可以安心,看起來和終端機系統資料無誤,暫時沒有扣款疑慮。

但其實詐騙集團是趁機了解被害人可供詐騙的餘額,接著就會以「內碼」、「設定碼」、「解除碼」等話術要求被害人照指示操作ATM,實際上被害人輸入的分別是「銀行代碼」、「人頭帳戶碼」、「轉匯金額」,這期間如果被害人表現遲疑,或者操作錯誤,導致轉匯失敗,詐騙集團會語帶威脅地表示,他們辛苦加班幫忙解決問題,不要浪費時間。

網銀「約定轉帳」成詐騙溫床 非本人帳號將改為「次二日」入帳

金管會為了防詐已發函給各銀行,做兩大要求。首先,民眾申請非本人的網銀,或電話語音銀行等做約定轉入帳號時,各銀行可視風險自行評估將生效日,從申請後「次一日」,改為「次二日」,延長約定轉帳到非本人帳號的生效時間,目前玉山銀、永豐銀、第一銀行、華南銀等銀行已經增設相關規定。

觀察各銀行的實施時間,玉山銀6月21日起,民眾申請非本人的網銀、電話語音銀行、ATM、行動銀行及全球智匯網等5大自動化服務,做台幣與外幣帳戶的約定轉入帳號時,一律採申請後「次二日」生效;若申請非本人的網銀、全球智匯網做他行外幣匯出匯款的帳號,也在6月27日起,改為申請後次二日才生效。

永豐銀也公告6月27日起,民眾線上申請非本人的網銀做約定轉入帳號,採次二日生效;第一銀是7月1日起,對「網路銀行的疑似異常帳號」做約定轉入帳號,行員得做合理關懷並留存原因外,也是次二日生效;華南銀也是7月1日起,申請非本人網銀及電話語音銀行改次二日生效。

延長生效時間真的可以防詐嗎?銀行主管表示,延長生效時間對銀行來說可以加強查核該帳戶,也可以加強關懷客戶匯款的原因,對民眾來說,多兩天冷靜期,也許可以思考是不是匯款有所異狀決定終止「約定匯款」。

詐騙案件層出不窮,永豐銀行資訊安全處副處長高大宇認為,「快速處理、做得好,比較不容易被犯罪者盯上。」而資安人員最難處理的問題就是「危機意識」,警察面對的是社會黑暗面,可以快速提醒企業、評估事件發展過程和可能帶來的衝擊,也能快速完成檢、警、調溝通,降低隔閡。

 

新手媽媽用一招智取假名師炒股詐團 被騙的10萬塊全數取回

「幸好我及時醒悟,提早說要出金,成功的讓詐騙集團把錢吐回來」韭黃是一位新手媽媽,小孩出生後向公司請了育嬰假。平時有操作股票的習慣,去年5月加入了一個叫做「BJ創富菁英班」的投資群組,群組中每天都在分享投資訊息,也不定時進行一些抽獎活動,還舉辦「全球華人菁英操盤手大賽」。「三個菁英老師,他們每天晚上都會輪流分享投資理念,然後帶著學員買股票,操作虛擬貨幣。」短短一週的時間韭黃就賺了好幾千塊錢。向平台申請出金,也順利入帳之後,她不再懷疑,立刻加碼匯了10萬元當作投資基金。

詐騙集團又在群組中向大家推銷投資「黃金幣」,韭黃便趁著詐騙集團還在用各種話術誘拐消費者投入更多金錢的時候,向他們表達想購買黃金幣的意願,但是需要先將投資股票的10萬元拿回來。等待資金入帳的這段期間,網路上紛紛傳出一片哀號聲,陸續有人說這是詐騙。「如果拿不回來,就把它當作繳一筆學費了吧。」韭黃雖然意識到情況不妙,但還是抱著一絲希望,暗自祈禱能取回受騙的金錢。

或許是詐騙集團不想過早引起民眾警覺,便將韭黃之前匯過去的10萬元轉入她的帳戶。但就在韭黃放下心的時候,銀行卻打電話來告訴她說「您的帳戶被凍結,育嬰補助沒辦法入帳。」她這才徹底相信自己遇到詐騙集團了。在先生的陪伴下,緊急帶著小孩前往警局報案,也順利地解除被凍結的帳戶。

▲上海虹口區老年人參與反詐劇本殺活動。(圖/翻攝上觀新聞)

兩岸民眾對詐騙行為防不勝防,不僅經常成為被詐騙的對象,也出現年輕人被騙至東南亞打工,反而淪為犯罪同夥的案例。對此,大陸政府「軟硬兼施」,除推出「斷卡行動」外,也透過志工、網紅,用「劇本殺」、「短影音」等符合時代潮流的方式,盼能藉此將詐騙行為扼殺於搖籃中。

延伸閱讀 陸反詐騙推「老人劇本殺」沉浸體驗 美女警花宣導鎖定年輕手機族

▲政大語言學研究所助理教授張瑜芸研究,台灣人較容易被「情緒強度詞」、「情緒詞」或「動詞」所影響。(圖/政大語言學研究所助理教授張瑜芸提供)

政大知識理解與語言計算處理實驗室主持人,同時也是政大語言學研究所助理教授張瑜芸表示,通過分析詐騙者的語言結構、詞彙選擇和語言風格來揭示詐騙中的常見特徵,先認識「誘餌式標題」-通常使用強烈的情感色彩、驚人陳述和引人好奇的訊息。這些標題常常帶有誘人、震撼或驚喜的元素,並使用情緒強度詞,例如「絕對」、「一定」、「必然」,或者使用情緒詞,如「驚」。以誇張的詞語、問題的提出、行動的呼籲,或者透過暗示未知的秘密或故事情節來吸引人的注意力,激發好奇心和求知欲望,促使目標對象進一步探索內容。

延伸閱讀 AI防詐騙「語言學」來助攻 專家:源頭阻斷靠提升「這」能力

數位發展部規劃出七大措施,要針對遊戲點數、無店面零售(含電商)和第三方支付等三大產業,要從隱碼防護機制、跨國平台溝通和OTP驗證等著手進行。數位發展部政務次長李懷仁提到遊戲點數啟動「限制加值金額機制」,四大超商依營業額規模自律限制,單店單日及大夜都有上限額度,一旦達到該額度,店員會上前主動關懷。

警方攔關鍵字「從源頭打詐」 詐團改朝假違規簡訊詐騙

▲詐騙集團透過iMessage簡訊傳遞「交通違規罰鍰逾期未到案,請於112/05/03前繳納」等內容,該簡訊藉此誘騙民眾點擊釣魚連結。(圖/165反詐騙諮詢專線提供)

「台灣詐騙調查報告書」連續第六周報導,5月15日鎖定「電信詐騙」來探討相關問題。2022年7月15日行政院推「新世代打擊詐欺策略行動綱領」,結合內政部、NCC、金管會、法務部等機關成立「打詐國家隊」,NCC統籌,執行攔阻詐騙簡訊共3,871萬1千多則,人頭門號停斷話達7,527支,2023年5月4日「打詐綱領1.5版」上路,依照4大面向持續推動,但簡訊詐騙仍持續在全台各地散布中。

▲立法院個人資料保護法三讀。(圖/記者屠惠剛攝)

立法院5月16日三讀通過《個人資料保護法》部分條文修正草案,將成立專責委員會做非公務機關個資監督,若非公務機關洩露個人資料,罰鍰提高至2萬元以上到200萬元以下,並令限期改正,若未限期改正或情節重大者的罰鍰上修至15萬元以上到1500萬元以下,並採按次處罰。
 

國民黨立委鄭麗文表示,修法只做半套,專責委員會作為主管機關,更加重非公務機關相關罰則,雖然企業管理確實要規範,但對公務機構卻毫無處置,政府如果不能以身作則,管理好全民個資,全台數位發展都淪為空談。

▲詐騙集團囚禁豬仔,未來將以刑法加重剝奪行動自由罪,最高處以7年有欺徒刑,得併科1百萬以下罰金。(圖/資料照片)

同樣在5月16日,立院三讀修正《刑法》部分條文,1、增訂犯剝奪他人行動自由罪之加重處罰事由,包括三人以上共同犯本罪、攜帶兇器犯本罪、對精神、身體障礙或其他心智缺陷之人犯本罪、對被害人施以凌虐、剝奪被害人行動自由7日以上等情形,另為獨立處罰規定,提高刑度,處1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100萬元以下罰金。
2、增訂加重結果犯,若犯加重剝奪行動自由罪因而造成被害人死亡、重傷害之加重結果犯,加重刑責。因而致人於死者,處無期徒刑或10年以上有期徒刑;致重傷者,處5年以上12年以下有期徒刑。
3、增訂加重詐欺類型,若以電腦合成或其他科技方法製作關於他人不實影像、聲音或電磁紀錄之方法(深偽影像或聲音)而犯詐欺罪者,增訂為加重處罰事由,處1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100萬元以下罰金。

「詐騙之島」近9成民眾收過詐騙訊息!自認理虧竟達42.8%

《ETtoday民調雲》發出『台灣成為詐騙之島,您對詐騙知多少大調查』問卷調查,從個人到身邊親友、本島到外島,了解詐騙造成多少民眾的困擾和損失,調查期間於2023年5月8日至10日進行,以台閩地區年滿16歲以上民眾為調查範圍及對象。回收有效樣本數為1,505份,抽樣誤差在95%信心水準下,為正負2.53%。

 

請問有沒有曾經接過任何形式的詐騙訊息?(包含:電話、簡訊、社群媒體、通訊軟體、e-mail…等)

結果顯示從來沒有收過詐騙的人,只有0.9%,有,很少收到騙訊息的占9.3%,另外2個選項,經常收到的跟偶而收到的比例加總是89.9%,也就是說國人有接近九成,平日受到e-mail、電話、簡訊、通訊軟體和社群媒體等詐騙訊息困擾。交叉比對六都和非六都的數據,發現非六都民眾,經常收到詐騙訊息的超過50%,比起六都的45.4%高出近4個百分點。

請問您曾經接過哪些類型的詐騙訊息?(可複選)

再針對曾收過騙訊息的民眾詢問,發現投資詐騙達57%、網購詐騙達46.1%、電信詐騙達41.8%、金融詐騙達38.5%、公務機關達34.1%、假中獎跟假親友各有30%。而以個人年收入來看,發現91萬到100萬區間的民眾被投資詐騙的比例最高,達68.9%,其次是個人年收入101萬以上的達64.7%。以職業別來看投資詐騙最多的是運輸及倉儲業,比例達62.6%,其次是製造業和營建業,皆占60.1%,以居住縣市比例來看,屏東縣最高,達81.6%, 其次是台東,達79.1%。

 

請問您受詐騙損失的金額大約為多少錢?

從損失金額的調查來看,最高的是落在1,001元到5萬元之間,達42.3%,其次是10萬以上,達20.7%,第三則是1千元以下,比例占17.2%,從居住縣市六都跟非六都交叉比對,六都損失5萬元以下的民眾占44.4%,高過非六都的37.9%,但個別以居住地區來看,嘉義市被騙5萬塊以下的民眾最多,占73.3%,其次是屏東縣,達70.7%。以個人年收入來看,損失5萬塊以上到10萬塊區間,最高是落在年收入81萬到90萬之間的民眾,達21.4%。

當您發覺被詐騙時,您當下如何處理?(可複選)

發現自認理虧的比例非常高,達42.8%,向警政機關求助的達39.7%,向反詐騙相關單位求助的達22.8%,以年齡層來看,41歲到50歲自認理虧的比例達57.1%最高,其次是31歲到40歲,比例達48.3%,以教育程度來看,自認理虧的比例最高是碩士以上,達45.2%,高中職及以下的達43.8%。若以職業類別來看,出版及傳播業自認理虧比例55.1%最高,其次是醫療保健業,達51.9%,而從個人年收入來看,自認理虧的比例最高是落在61萬到70萬之間,達51.6%。

▲5月19日前,打詐五法修正案,立院三讀通過的有四件,僅剩投顧法,還沒三讀通過。(圖/記者陳詩璧製)

5月19日同一天,立法院三讀《人口販運防制法》部分條文修法,將未遂行為納入,犯罪份子以強暴、脅迫、恐嚇、詐術、催眠術、故意隱匿重要資訊、不當債務約束等不法手段使人從事勞務或與報酬顯不相當的工作,若意圖營利犯前項罪者,可處5年以下有期徒刑,被害人如未滿18歲,更可處7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500萬元以下罰金。

同日《洗錢防制法》修正草案,立院也三讀通過。未來無正當理由收集他人向金融機構申請開立的帳戶、向虛擬通貨平台及交易業務的事業或第三方支付服務業申請的帳戶,可處5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併科新台幣3000萬以下罰金。

上述適用者,包含:第一、冒用政府機關或公務員名義而犯之者;第二、以廣播電視、電子通訊、網際網路或其他媒體等傳播工具,對公眾散布而犯之者;第三、以電腦合成或其他科技方法製作關於他人不實影像、聲音或電磁紀錄等方法而犯之者;第四、以期約或交付對價使他人交付或提供而犯之者;第五、以強暴、脅迫、詐術、監視、控制、引誘或其他不正方法而犯之者。

新法也明定,任何人不得將自己或他人向金融機構申請開立的帳戶、向虛擬通貨平台及交易業務的事業或第三方支付服務業申請的帳戶交付、提供他人使用,但符合一般商業、金融交易習慣,或基於親友間信賴關係或其他正當理由者,不在此限。

▲2022年一家電商公司,一口氣申辦1.5萬個門號,部份疑被詐團拿來騙民眾,70名網友受害,但該公司劉姓負責人目前不起訴,劉姓負責人稱兒子才是實際負責人,他是否涉嫌,分案追查中。(圖/資料照片)

先前有電信公司被遭到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NCC)開罰,主因未落實核對及登錄用戶資料、未落實查核申請用戶身分、以及確實有155個門號被轉為做為不法用途。

第二類電信是指經營者沒有架設實體線路固網或無線基地台,而是向第一類電信以承租的方式經營自己的電話或是網際網路業務。2023年2月,台北一間第二類電信公司被桃園地檢署發現,涉嫌協助詐團發送「飆股」詐騙簡訊,數量高達1,193萬封,詐騙得手金額超過6,300萬,檢方大動作搜索並且拘提4名嫌犯,這也讓人反思,第二類電信公司是否也變成詐騙漏洞之一。

延伸閱讀 第二類電信公司成「飆股」簡訊發送站 檢:追查常出現斷點

▲從刑事局提供今年1-4月詐騙統計案件數和財損金額,累積達21億,其中投資詐騙的財損最高,有11.4億。(圖/陳詩璧製)

根據刑事局在5月16日所提供的最新統計數據,詐騙案件數量和財務損失金額依然高居不下。今年1月至4月的財損攀升至21億元,相較於2021年的14億元和2022年的19億元,數字竟再登高峰:其中,「投資詐騙」在短短4個月內累計損失達11.4億元,佔總財損的5成,顯見是一個持續威脅著國人日常的嚴峻問題,打詐國家隊仍苦苦追緝。這場打詐之戰的艱困與深遠,值得我們的深思。

 

▲有43%的被告,被判刑六個月以下徒刑。(圖/陳詩璧製)

▲詐欺案有罪者平均28.9歲。(圖/陳詩璧製)

詐欺成各罪之首 車手「5年增2.7倍」43%僅判6個月徒刑

統計資料顯示,2017年到2021年全國有罪定讞詐欺犯共約7萬人,有43%的被告,被判輕判6個月以下徒刑或拘役,僅355人判刑3年以上、占比僅約0.5%,究其原因,辦案遭遇蒐證瓶頸,很難抓到藏身幕後的大咖首腦,而最容易被逮的車手與賣帳戶者,卻非法官認為應重判的對象。

法務部統計資料顯示,2017年到2021年間,全國共起訴11萬餘名詐欺犯,其中80.7%、8.9萬餘人涉犯電信詐欺案件,同時期有罪定讞6.9萬餘名詐欺犯中,因電信詐欺被定罪共5.4萬餘人,占比高達77%,但無論整體詐欺刑度,或單就電信詐欺項目,43%的被告輕判6月以下徒刑或拘役,因單純提供人頭帳戶被定罪者,輕判比例更高達98%。

一位不具名法官表示,電信詐欺犯罪的組織化、集團性分工階層中,俗稱「賣帳戶」的單純提供人頭帳戶者,是最底層、最外圍與人數最多的角色,因有金流為證,也最容易被查獲。扣除謀職受騙、帳戶遭盜用等情形,被起訴的賣帳戶者雖貪圖1個帳戶幾千元小利而出售,但沒直接參與行騙,且這群人多半有經濟弱勢、社會邊緣人等共通點。

法官指出,真正的壞蛋是集團首腦、金主與帳房、機房等核心成員,重懲這些分不到詐騙利益的賣帳戶者、意義不大,除了少數惡性較重的賣帳戶慣犯,其他犯行輕微者若認罪,考量通案與個案衡平性,多半會給予輕判,若能跟匯款被害人和解,還有機會得到緩刑。

▲《東森新媒體ETtoday》團隊們從台灣是詐騙之島出發,一開始規畫出的內容有七大面向。(圖/記者唐鎮宇製)

《東森新媒體ETtoday》整個團隊的32名同仁,經歷了3個月的企劃,以及長達半年的調查與循線追蹤,從4月10日開始,展開了一連42天的連續報導,連續推出超過50則新聞,全面剖析了詐騙問題的結構性,呈現詐騙活動的猖獗程度和對社會的嚴重衝擊。

數發部推「隱碼技術」 資安專家:結構問題待處理

資安專家P先生指出,詐騙集團通常透過入侵網站、APP等方式竊取會員個人資料和購買紀錄,然後提供專門從事詐騙電話的團夥,進一步對民眾進行詐騙行為,「然而,提升網站的資安等級比隱碼技術更為有效,且打擊詐騙應該是結構性問題,而非單點解決。」P先生說,過去曾發現「im.B」存在異常的金流行為,主動搜集相關資料並通報,然而因為「缺乏被害人報案,無法立案」,錯失良機。

「當詐騙事件發生時,幾乎只有警方才敢回應民眾所遭遇的情況,並給出詐騙與否的明確答案!」對此,資安專家回想多次積極反應的經驗,不管是致電事件主辦企業客服或公家機關求證事實時,經常得到不確定的回覆,只能被動請民眾去電詢問165防詐諮詢專線。

資深員警吳先生表示,當所有單位的詐騙問題都集中到165防詐諮詢專線時,經驗豐富的員警能夠直接判斷是否為詐騙案件。但詐騙手段日新月異,對於沒有遭遇過的情況,則需要來回函件與各相關單位進行諮詢,「在這樣的來回溝通中,民眾被騙的錢早已經落入詐騙集團口袋。」吳先生無奈道。

 

台中市1名35歲林姓女子結識男網友,林女為了見男網友,特地精心打扮,穿著火辣低胸裝、大波浪長髮,不過見面前得先購買點數,林女只帶2萬元,無法付出對方要求的5萬,竟被對方三字經痛罵,還語帶恐嚇說「我知道家你住哪裡」,讓林女驚嚇不已,超商店員發覺有異報警,警方獲報到場拆穿一場騙局,林女得知受騙,崩潰大哭,這個案子是假男友詐騙的PUA個案。

詐騙手法圍繞兩大核心:「慾望」、「恐懼」

詐騙問題的嚴峻,已經是嚴重的社會問題;被害者苦悲、金融機構陷窘境,警界、法界以及社群媒體則糾結。金融機構不得不投入大量資源來應對詐騙風險,從建立防詐騙系統到加強客戶教育和風險管理。警界和法界亦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他們必須不斷提高調查能力和法律執行效率,以應對詐騙犯罪的快速變化。而社群媒體的興起也為詐騙犯提供了一個廣闊的舞台。

前警大教授,現任永豐銀行資訊安全處副處長高大宇觀察,「詐騙不會消失,但會轉移!」他認為,近年詐騙事件之所以突然激增,和疫情改變人們生活型態很有關係,至於詐騙防護最困難的地方,高大宇秒回:「當然是危機意識啊!」

在這個虛擬世界的年代,詐騙手法日新月異,變得愈發隱匿且具有欺騙性。從偽造的網站和虛假的社交媒體帳號,到精心策劃的電話詐騙和網路釣魚,詐騙分子總是能夠找到新的方式來欺騙人們的信任。被害者承受的痛苦無法言喻。他們不僅失去了金錢和財產,更重要的是失去了對社會的信心和尊嚴。

企業端「趨勢科技」推出了防詐辯識服務,「Whoscall」利用資料庫提供即時預警並全面阻擋惡意電話。非營利組織如「麥擱騙」和「台灣事實查核中心」也加入了這個領域。在2022年,趨勢科技的全球消費市場開發暨行銷協理劉彥伯以個人名義,成立非營利公民社團「真的吧訊息事務所」,目前與政大語言學研究所合作,提供免費學習平台,以提供使用者一系列的教育資源,幫助大眾理解詐騙者在語言層面上使用的策略。

透過深入挖掘詐騙犯罪背後的黑暗,我們不禁對這個問題的複雜性感到震驚。銘傳大學犯罪防治學系的王伯頎教授提到,詐騙手法一直圍繞著人們的「慾望」和「恐懼」不斷變化。當人們面對自身的慾望和恐懼時,他們渴望著快速賺錢,希望擁有高薪且輕鬆的工作,同時也害怕假檢警、假男友的PUA以及親人急需錢治病等情境。詐騙集團利用這些慾望和恐懼,編造一個故事,以此來「騙取」他人的財物。

當騙術跟傳染病毒一樣,手法不斷突變更新詐騙,人不得不與「詐」共存,能不能保持冷靜、從邏輯分析套路,找到真正的答案,做出判斷,讓思緒不被話術牽著走,進而守住錢財,是一場人與詐騙的持久戰。這場戰爭的艱困與深遠,值得我們的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