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看就亂釣!蝦圈20年前「封閉思維」 他困惑:為何要藏技術

▲ETtoday製作「釣蝦文化的重生」紀錄影片。

記者林緯平/採訪報導

釣蝦是一個相對「樸素」的運動,沒有華麗包裝與場地,只有大夥窩在池子邊,享受人與蝦的角力拉扯,還有人與人之間的把酒言歡。隨著時間推動,釣蝦場更開始發展出代客蝦料理,增設卡拉OK、遊戲機台。就這樣,釣蝦場成為8、90年代台灣人最流行的娛樂。

然而,早期的釣蝦文化並不如現在有許多網路社團可以交流,彼此能交換釣技、釣具或是一些好玩的釣蝦場,相反的是較為封閉。綽號「文哥」的張字文,見證了近20年灣釣蝦風氣的巨變。他形容早期剛接觸釣蝦時,臉書尚未普及,對於新手而言,想要學習釣蝦技術只能透過「降龍會」的釣蝦論壇爬文或提問。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資深釣客張字文見證台灣釣蝦產業的發展(專題中心用)。(圖/記者林挺弘攝)

▲資深釣客張字文(右)見證台灣釣蝦產業的發展。(圖/記者林挺弘攝)

釣蝦,畢竟是一項講求手感和臨場反應的運動,對於只能透過網路或自行摸索的新手和過路客來說,這樣的學習模式並不友善。在初學釣蝦時,張字文有幸遇到一位願意分享釣蝦技巧的前輩,幫助他快速上手。但是,這位前輩卻一再告誡他「不要教別人」、「有人在後面看你釣蝦,你就亂釣」,封閉思維讓他感到困惑。

「蝦蝦特攻隊」這個臉書社團應運而生,文哥也因為在蝦圈的好人緣與領導性格,也自然而然地成為了這個社群的領袖。作為社長,張字文不吝於用自己的影響力,激勵成員們互相分享和交流釣蝦的技巧。他甚至大方送出15萬支天平,希望每一位對釣蝦有興趣的人都能夠擁有更優質的裝備。「我希望做的就是分享。釣蝦僅是一種休閒方式,沒有理由藏技術。只有讓更多人接觸,這個產業才能迎來更好的未來。」

▲▼釣蝦。(圖/記者林挺弘攝)

▲廖克綱(左1)參與多場釣蝦競賽,也見證此文化的蓬勃。(圖/記者林挺弘攝)

隨著前輩們的努力,釣蝦這項休閒活動漸漸變得更加親民,吸引了越來越多年輕人的參與。35歲的廖克綱(外號:阿綱)的釣蝦之旅始於幼稚園,當時他被父親帶到釣蝦場。對小時候的他來說,釣蝦場似乎只是大人們閒聊、打發時間的地方,「釣蝦反而是次要的。」然而,大學期間一次與同學的釣蝦之行,重新喚起心中的釣蝦魂,從那以後,他就抱著「既然要釣,就要爭第一」的決心,全心投入到釣蝦的世界中,從學釣蝦開始。

也正是這一年,他接觸到釣蝦的「卡毛賽」;一種小型的釣蝦比賽,比賽的規則是在固定時間內看誰釣得蝦最多,冠軍可以獲得獎金或其他獎品。從那時起,阿綱開始積極參與全台各地的釣蝦比賽,透過不斷的爭戰賽場,累積了豐富的經驗和知名度,逐漸成為了釣蝦比賽的常勝將軍。

釣蝦,既可休閒又可競技,發展成競技面向至今已有8年,最近2年達到高峰。在這樣的背景下,曾有多年開發網路遊戲經驗的張林裕,本著對釣蝦的熱愛和對市場的看好,攜手團隊打造釣蝦競技平台。

▲▼釣蝦網紅劉益如(專題中心用)。(圖/記者林挺弘攝)

▲劉益如透過自身主播專業,用自媒體宣揚釣蝦文化。(圖/記者林挺弘攝)

現為電視台主播的劉益如約在6年前首次接觸釣蝦,因為釣出成就感而於3年前開啟經營釣蝦YouTube頻道,致力於推廣釣蝦文化。劉益如觀察,雖然現代釣蝦環境已經遠離了過去的髒亂和菸味瀰漫,但許多人的印象仍然停留在舊日的記憶中。

透過影片,劉益如帶大家到各地釣蝦場踩點,幫新手排雷(解釋:幫新手排除不友善店家),篩選出友好的店家,也邀請釣蝦高手到影片裡教學,其中「釣蝦神人」阿綱就多次到她的頻道裡分享釣蝦技巧。

在努力推廣釣蝦文化同時,劉益如觀察到釣蝦人口正逐漸改變,近2年除了親子客群變多外,越來越多女性開始加入,每10個釣客裡就有3、4個女生,釣蝦比賽也開始增設「女達人」獎項,為鼓勵更多女性投入競技,使釣蝦產業更加蓬勃。

完整專題:
從疑慮到成功:泰國蝦的「蝦歷史」見證台灣繁榮之路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ETtoday著作權聲明 ]

讀者迴響

熱門新聞

最夯影音

更多

熱門快報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