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民間「送肉粽」去煞 宋代道教執行最強的「黃籙齋法會」拔孤救苦

▲民俗專家說農曆7月不可以送肉粽。(示意圖/記者陳以昇攝)

▲台灣民間習俗認為上吊枉死的人怨氣最重,需要特別舉辦「送肉粽」儀式將煞氣送走。(示意圖/記者陳以昇攝)

記者洪菱鞠/綜合報導

「送肉粽」是臺灣民俗創造的名詞,最早在彰化鹿港一帶,後來擴及到其他地區。「送肉粽」是歷史上對「境」的守護,佛、道雙方都宣稱自己有能力守護「境」,保護人,蔡宗穎在其新書《宋代讀書人與他們的鬼》就指出,宋代來說佛教會以水陸法會來普渡眾生,道教則是執行最強的黃籙齋,拔孤救苦,而在說明黃籙齋之前,他先提到另一則死後復生的故事。

精選書摘
作者/蔡宗穎
摘自/《宋代讀書人與他們的鬼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夷堅志》記載一則「蔡侍郎」的故事,蔡侍郎死後,他的晚輩不久也受到陰兵逮捕到了冥間,三日後才甦醒。甦醒後趕緊告訴蔡侍郎的妻子,說蔡侍郎請妻子協助做功德拯救在陰間受苦的他。故事說明,因為去年蔡侍郎誅殺五百位投降的賊人,因此在地獄受刑,全身帶上枷具,受地獄小卒以血桶灌頂,在地獄哀號痛苦萬分。因此,看見熟識晚輩時,便趕緊請託他的家人做功德。

宋代筆記故事死後復生的故事,多半是冥司的兵卒錯抓人犯,對簿公堂後要不發現無罪放回,或是因為積功德比較多,所以功過相抵,這是很常見的事情。故事最後妻子協助做「黃籙醮」拯救自己的丈夫。

為何要討論黃籙醮呢?這是因為現代臺灣科儀裡,我們也可見到這個儀式。宋代延請道士做黃籙醮似乎成為一個流行,而這個儀式是屬於大型的法會,所以通常能夠「作醮」的主事者有相當的身分地位,可能是來自政府的意思、在地菁英、富商等,他們才有地位及財力辦理法會。宋代的黃籙醮來自於唐末道士杜光庭《太上黃籙齋儀》的彙編。根據臺灣學者劉枝萬的〈修齋考〉,黃籙齋多半用來消災、祈福使用。

《說郛》卷六十六,杜光庭〈洞天福地記〉記載:「國家保安宗社,修金籙齋,設羅天醮,祈恩請福,謝過消災,投金龍玉簡於天下名山洞府。」可以為證。〈黃法師醮〉裡提供另一則有趣的入冥故事,故事是北宋的官員魏良臣子叔介,母親趙氏過世,家人延請法師做黃籙醮法事。在法事中叔介受鬼附身,甦醒後當晚便有異夢。夢中神祇提到天上、人間、地下三界各有其不同體例。

神祇指出人世間法師作醮的錯誤,會造成法術失靈。並指明該如何處理,神祇提及人間世做水陸法會,常請地府崔、李判官兩人,但地府皆無姓,不若直稱第幾司、幾案判官即可。其次,提到搭法會帳棚時,必不能太小,否則神祇無法到現場只能在壇上聽消息。特別的是,神祇會關注法會上是誰邀請他們共同參與,故事中神祇提到「一看三清,二看法師至誠」,只要這兩點有做到即便供品是一碗菜湯也會上奏。

這場「黃籙醮」法會當中,叔介醒後按照神祇指出錯誤改正。包括帳棚儀式排法錯誤、左右有穢物、道士的衣服不乾淨、負水的人身體腥穢,甚至有小孩來到法壇前嬉戲。這類的錯誤,不但會使得拔苦的儀式失效,反而會觸怒神祇為身在冥間的親人加罪。最後,叔介醒後告訴眾人這件事情,官員魏良臣便將這件事情記錄下來。

顯然的,宋代民間的儀式要有效還得要做對某些神祇重視的指令,這段記載正提供給我們一種想像。另外,這筆黃籙醮的故事也順道攻擊佛教水陸法會,對冥間認識的錯誤,也藉此看出佛、道之間的競爭。

至於究竟是為了什麼宋代會重新修訂「黃籙齋」法會?前文曾經提到儒、釋、道三教是宋代政教關係的三足鼎。宋代第三任帝王宋真宗,更是可能來自於澶淵之盟的失落感,轉而以製造天書降臨世上,重新找回自己對帝國的自信心。

但從眾多學者的研究都提到宋代開疆闢地,面對多元國際體系下,宋帝國與草原遊牧國家戰事頻仍,死傷慘重。因此,從透過科儀安撫人心的角度,黃籙齋自然有其需要。劉祥光先生《水陸法會、黃籙齋與送亡儀式的競爭》就舉出許多史料,地方官以黃籙齋超度「死於兵亂、水旱、疫情的將士與百姓」這類活動一直延續到南宋末年。像是詩人陸游任官時,以黃籙齋主要用於祈求作物豐收、祈求晴朗或是超度受到盜賊殺害的人民。在民間有許多士人也利用黃籙齋為親人作超度法會,例如魏良臣的故事就是如此。
 

《宋代讀書人與他們的鬼》(圖/時報出版提供)

★ 本文經時報出版授權,摘自《宋代讀書人與他們的鬼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ETtoday著作權聲明 ]

相關新聞

讀者迴響

熱門新聞

最夯影音

更多

熱門快報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