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林案元凶偏向米酵菌酸!醫:攻擊粒線體害全身 感染食物下肚無解藥

▲▼信義A13寶林茶室。(圖/記者袁茵攝)

▲信義A13寶林茶室出現集體食物中毒事件。(資料照/記者袁茵攝)

記者張乃文/台北報導

台北市知名素食餐廳「寶林茶室」信義A13店爆發集體食物中毒案件,衛福部昨晚首度召開跨部會專家會議,會中專家初步認定「米酵菌酸」可能性較大。醫師表示,米酵菌酸可怕的地方在於,其毒性是攻擊粒線體,因而導致全身器官衰竭,更沒有解毒劑。同時醫師說明,此案初步認定可能不是仙人掌桿菌的原因。

衛福部昨(27)日晚間首度針對「寶林茶室」食物中毒事件,召開跨部會專家會議。次長王必勝會後表示,會中專家依照臨床症狀推測應是毒素引起,且初步認定「米酵菌酸」可能性大,食藥署、台大、榮總等3檢驗單位已經下定標準品,預計下周可以收到並展開檢驗;另一方面,法醫研究所明日將對2名死者進行解剖檢驗,王必勝強調,各種可能性都不排除,會進行多種檢驗。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林口長庚醫院臨床毒物科主任顏宗海受訪時說明,米酵菌酸常見於發酵的米製品或椰子製品,其作用的細菌為「Burkholderia gladioli」。醫師說,米酵菌酸所引起的食物中毒非常罕見,「但一有,就會很嚴重。」一點點就會有致死可能,臨床上更沒有所謂解毒劑,僅能依靠支持性療法。過去台灣並沒有發生過,但在國外有過的案例,多是在會發酵的食品,如米製品、椰子製品等。

顏宗海表示,因為米酵菌酸常滋長在攝氏22度至33度間、pH值7.0的中性環境下。醫師引述新加坡衛福部網站所提供的資訊,因為過去曾有過民眾自行製作需要發酵的米製品等,但基於米酵菌酸的生長環境,建議改變其中一種特性,像是pH值調整成酸性,也就是說在製作過程中加入些許檸檬汁或醋等,其細菌不容易滋長,預防食材受到汙染。

但顏宗海解釋,若已經是產生毒素的食物,無論加多少酸都是沒有用的,且米酵菌酸耐高溫、無色、無味;換言之,在這些特性下,假設食物是生的時候已經污染米酵菌酸,即便經過烹調、加酸,毒素仍會存在。

另外,有些推測也不排除「仙人掌桿菌」造成,但在衛福部專家會議中傾向是米酵菌酸。顏宗海認為,這部分專家們都保持保守態度,仍建議等待檢驗結果出爐。只是,醫師說,在食藥署的官方資料中有提到,仙人掌桿菌的菌體並不耐熱,加熱至80℃經20分鐘即會死亡,不過也不會因此就下定論。

顏宗海說,此次的情況算是他個人大學畢業後,職業生涯至今「少數看到那麼嚴重的食物中毒。」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ETtoday著作權聲明 ]

相關新聞

讀者迴響

熱門新聞

最夯影音

更多

熱門快報

回到最上面